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人间布病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布病人群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6 — 2018年间共报告人间布病10 556例,主要集中在神池县、绥德县和子洲县等地,2008年和2014年出现两次布病发病高峰;2006 — 2015年间季节性明显,春夏季发病占病例总数的72.89%;2015之后季节性特征下降,春夏季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93%。 50~8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为报告病例总数的58.79%,以男性和农民为主。结论吕梁山片区布病发病趋势呈现双峰变化,且有地区聚集现象,近年季节性特征不明显,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8 — 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时空分布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街道/乡镇尺度采用ArcGIS 10软件对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空间聚集性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软件对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荆州市累计报告发病53 1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1.59/10万。 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发病率存在空间正相关,主聚集区域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与其接壤的乡镇,发病率存在明显时空聚集性特征。结论在街道/乡镇尺度上掌握荆州市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的空间分布、时空聚集等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山东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布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省疾病报告信息系统2016—2020年布病监测数据,运用ArcGIS 10.8软件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16—2020年布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2016—2020年共报告人布病14 621例,年均发病率为2.93/10万;其中男性10 438例,女性4 183例;发病年龄以40~59岁为主。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6—2020年山东省布病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7、0.154、0.252、0.290和0.315(均为P<0.001),提示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鲁北和鲁中地区,与高发病率地区较为一致。“低–低”聚集区则主要位于青岛、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和鲁西的部分地区。结论 山东省2016—2020年布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布病发病率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和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部和北部地区,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浙江省温州市2016 — 2019年梅毒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梅毒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ArcGIS 10.2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温州市2016 — 2019年梅毒空间分析数据库,对梅毒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6 — 2019年温州市共报告梅毒发病13 778例,纳入分析13 550例,年报告发病率为37.13/10万(0~365.14/10万),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梅毒疫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温州市南部有4个空间相近的高–高聚集区域(共18个乡镇);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温州市梅毒存在31个“正热点”和5个“负热点”区域;SaTScan时空扫描探测到7个聚集区域。  结论  2016 — 2019年温州市梅毒报告发病率非随机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疾病高发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梅毒疫情。  相似文献   

5.
尹世辉  唐磊  于艳玲  邢智锋  袁爽  葛晶雪 《疾病监测》2021,36(12):1252-1256
  目的  了解和掌握黑龙江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为制订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黑龙江省人间布病疫情资料,应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QGIS 3.8软件绘制布病发病率专题地图;GeoDa 1.16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  结果   2016—2019年黑龙江省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病例18 096例。 年度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 历年各月份均有人间布病发生,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占病例总数的56.76%(10 272/18 096)。 发病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2.87∶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69岁组,占总病例数的94.71%(17 139/18 09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3.84%(15 172/18096)。 辖区内有129个县(市、区)报告人间布病病例,累计报告病例数排名前5位的县(市、区)分别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嫩江市、龙江县、甘南县、肇东市,累计报告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21.46%(3 884/18 096)。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布病历年发病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热点分析提示省内人间布病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省内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结论   黑龙江省人间布病年度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3—7月春夏季是省内布病高发季节,重点防控人群为20~60岁男性农民,重点防控区域为省内西南部和和东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庞艳  吴成果  漆莉  汪清雅  张婷 《疾病监测》2021,36(2):167-171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4 — 2019年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数据,应用地理信息软件ArcGIS 10.3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SaTScan 9.6软件探测病例的时空聚集性。   结果   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年均登记率为30.23/10万,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男性年均登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36,P<0.001),高中教育阶段年均登记率最高(81.05/10万)。 历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高–高值聚集和低–低值聚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时空聚集性分析扫描出历年来最大可能聚集区主要位于渝东南片区(P<0.05),聚集时间逐年由上半年转向下半年。   结论   渝东南片区是重庆市学生结核病高负担聚集区,同时也是传播高风险聚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山东省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为SFTS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2013 — 2018年济南市SFT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时空重排扫描统计方法分析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2013 — 2018年济南市累计报告SFTS 385例,死亡49例,平均病死率12.73%。 病例集中在4 — 10月,8月为发病高峰。 90.13%的病例集中在50岁以上中老年人,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0.91%。 男女性别比为1.07∶1。 章丘、历城和长清区是主要高发地区,占病例总数的83.12%。 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探测到3个时空聚集区(1个一类聚集区和2个二类聚集区),具有显著时空聚集性。结论济南市SFTS存在时空聚集性,根据时空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应着重在高发疫区重点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监测及培训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5 — 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以当年3月至次年2月为1个流行年统计发病情况,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的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8年2月HFRS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其时空聚集特征。结果2005 — 2017年荆州市报告HFRS发病551例。 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rs=0.901,P<0.05),其中2016 — 2017年呈快速上升;有春季、秋冬季2个发病高峰,为HFRS混合型疫区;时空扫描(15%人口上限)结果显示高发聚集区在长江以北的沙市区、江陵县、监利县,共29个街道和乡镇,聚集时间在2011年11月至2018年2月,2016年12月以后聚集区增加洪湖市的12个乡镇。结论2005 — 2017年荆州市HFRS处于新一轮流行周期的上升阶段,重点防控地区在江陵县、沙市区、监利县和洪湖市。  相似文献   

9.
毕彦伟  张思远  格日勒 《疾病监测》2019,34(12):1064-1067
目的通过分析2010 —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防控工作,为布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 —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人间布病报告病例。 通过年报告发病率评价疫情水平,血检阳性率和布病检出率评价高危人群的感染情况和发病情况,专业人员培训率、高危人群知识知晓率分别评价专业人员培训和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规范治疗率和治愈率评价患者治疗管理工作效果。结果2010 — 2018年锡林郭勒盟共主动筛查布病高危人群198 915例,阳性8 434例,阳性率4.24%,发现新发病例2 319例,布病检出率1.17%;各年度主动调查发现的新发病例占网络报告数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878,P<0.001);高危人群主动调查血检阳性率、布病检出率以及网络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χ2=1 520.332、2 654.121和4 665.313,均P<0.001);高危人群布病防治知晓率由69.04%上升至90.83%;各年度布病专业技术人员技能考核达标率均高于98%。 2010 — 2013年病例治愈率较低,最低为52.78%,失访率高于30%;2014 — 2018年治愈率超过75%,失访率降至10%左右。结论锡林郭勒盟布病防控措施成效显著,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继续加强防控,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2 — 2017年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分布规律,为当地乙肝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2 — 2017年甘南州乙肝报告发病率数据,计算其空间分布的全局、局部自相关系数,分析其空间聚集特征。结果2012 — 2017年甘南州乙肝发病率存在空间相关性(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和合作市的部分乡镇;“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舟曲县、迭部县、卓尼县、临潭县和合作市的部分乡镇。 时空分析结果显示乙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最大可能聚集区覆盖夏河县和碌曲县的部分乡镇,聚集时间为2012 — 2014年(RR=3.50,LLR=219.24,P<0.001)和2016年(RR=6.91,LLR=198.61,P<0.001);次级可能聚集区覆盖临潭县和卓尼县的部分乡镇,聚集时间为2012 — 2013年(RR=1.79,LLR=70.41,P<0.001)。结论甘南州乙肝发病率存在空间和时空聚集区域,应根据发病空间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甘肃省炭疽重点流行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1 — 2017年炭疽发病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聚集性。 方法 采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利用2011 — 2017年甘南州炭疽发病率数据,以乡镇级层面计算其空间分布的全局、局部自相关系数,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2011 — 2017年甘南州炭疽发病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的发病“热点”区域为玛曲、碌曲、夏河和卓尼县的部分乡镇;空间扫描统计发现炭疽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病率聚集区为玛曲、碌曲和夏河县的25个乡镇,聚集时间为2015 — 2017年( LLR=260.09,RR=12.91,P<0.001)。 结论 2011 — 2017年炭疽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玛曲、碌曲和夏河县是炭疽防控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点,为西藏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2009 — 2018年西藏手足口病疫情及其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9 — 2018年西藏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4 500例,年均发病率46.62/10万,重症病例2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10年间发病率呈隔年高发特征。 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为拉萨市(148.17/10万)、林芝市(96.39/10万)和阿里地区(76.89/10万);发病高峰为春夏季(5 — 7月)和秋季(9月);男女性别比为1.29∶1;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4岁年龄组,占67.18%;全区发生暴发疫情57起,病例主要分布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占暴发疫情总数的90.18%。 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分别占44.01%和36.07%。  结论  2009 — 2018年西藏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隔年高发的周期性特点,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和人群特征。 西藏手足口病防控应将春夏季和秋季作为重点时段,将学龄前儿童作为重点人群,将城市作为重点地区;提高EV71疫苗接种的宣传,预防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比较2006 — 2018年中国大陆恙虫病高发区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空间分析及统计学方法分析与比较高发区恙虫病流行特征。结果将12个恙虫病发病重点省份划分为北区、西南区和南区。 2006 — 2018年研究区内共有恙虫病病例146 653例。 北区和西南区恙虫病疫情呈单峰分布,分别集中在10 — 11月和7 — 10月;而南区呈双峰分布,集中在5 — 12月。 北区恙虫病病例数先增长再回落,2010年以后安徽省病例数较多,江苏省发病区(县)数较高。 西南区和南区恙虫病病例数和发病区(县)数均持续增长,其中西南区以云南省恙虫病病例数增长最快,2018年病例数是2006年的28.91倍,南区以广东省恙虫病疫情最为严重,2018年病例数是2006年的17.11倍,累计发病区(县)数高达139个。 恙虫病疫情存在空间聚集性特征,北区病例集中在安徽北部、山东中南部、江苏东北部;西南区病例广泛分布于云南省以及四川省的东部和南部;南区则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东部等地区。 各高发区发病数男少女多,发病均以41~50、51~60和61~70岁年龄组居多,其中西南区0~10岁年龄组儿童比例也较高。 各高发区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西南区散居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结论我国大陆地区不同恙虫病高发区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应在不同发病高峰季节对重点人群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恙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9 — 2017年北京市通州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结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通州区近9年的手足口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年间通州区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9 809例,年均发病率为276.04/10万,呈下降趋势,病例数隔年高发,5 — 7月为发病高峰。 西部和北部地区年均发病率高,前3位为马驹桥镇、梨园镇和张家湾镇。 男女性别比为1.45∶1,集中在≤5岁年龄组,占91.23%。 2010年重症病例比例最高,达0.54%,随后逐年下降(χ2=–6.864,P<0.001)。 历年病原谱构成不同(χ2=285.149,P<0.001),优势毒株呈季节性变化。结论通州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和重症比例呈下降趋势,有季节性、≤5岁儿童和重点地区高发的分布特征,病原分布呈不同年份和季节的动态变化。 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和宣传教育力度,做好病原学检测,流行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北京市海淀区布鲁氏菌病(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监测的血清学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重点职业人群的感染状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信息。方法2014 — 2018年以海淀区选定区域牛羊散养户和动物疫病所的工作人员为布病重点人群,采集全血,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 — 2007)中标准试管凝集方法(SAT)对采集的血清中抗体进行检测,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检测血清样本243例,布病抗体阳性 7例,阳性率为2.88%,7例均未发现布病症状,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法,P>0.05)。 不同职业人群中,饲养员阳性率为3.03%;牛、羊均接触的人群血清阳性率为4.84%,只接触牛的人群阳性率为3.66%,只接触羊的人群阳性率为1.01%。结论北京市海淀区2014 — 2018年布病重点职业人群为兽医及饲养员,接触牲畜主要为牛、羊,应加强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动物的免疫,及早发现感染病例,掌握疫情趋势,做好布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州)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为该地区HFM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传染病监测系统中网络直报的大理州HFMD的发病资料,对2016—2021年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时空扫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大理州HFMD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16—2021年大理州累计报告HFMD 32 476例,年均发病率为149.00/10万,多数年份为双峰流行,主高峰在7月,而少数年份为单峰流行,2020年高峰在11月,2021年高峰在1月;男女发病率性别比为1.3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6岁,散居儿童占比最高;高发病率地区逐年变化。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大理州仅有2017年的HFMD发病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相关性显示,2016—2019年大理州HFMD发病率具有局部空间相关性,而2020—2021年不具有。时空扫描分析显示,大理州HFMD发病率具有时空聚集性,主集群在地理空间上均有所变化,其中2018年覆盖范围最大,相对危险度值为5.34,对数似然比值1 452.77,P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广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布病防控策略提供时空线索依据。方法 搜集并整理广州市2015—2021年布病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计算其发病率;运用ArcGIS 10.3软件将该病发病率用地图形式加以展现,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5—2021年广州市共报告布病病例364例,平均发病率为3.71/100万,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3—7月,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2.09%;职业分布以牲畜从业人员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3.41%,其次为家务/待业者占22.80%;全局空间上分析,城乡结合区域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区域。结论 广州市从事牲畜交易、屠宰、销售等从业人员为布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牲畜交易市场管理;非职业人员有一定感染风险,需加大宣传提高布病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4 — 2019年河南省水痘病例时空分布特征,探讨空间聚集区域,为水痘的防控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2014 — 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河南省的水痘报告病例信息,使用SaTScan、Geoda等软件分析河南省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聚集分析。  结果  2014 — 2019年河南省通过监测系统共报告水痘病例143 3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5.13/10万,发病年龄以青少年为主,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分别为0.441、0.392、0.447、0.372、0.335和0.163(P<0.001),高–高聚集区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地区。  结论  河南省水痘疫情呈现上升趋势,以河南省中部地区为主,呈现较明显的时空聚集性。  相似文献   

19.
杨向东  杨雪  于彬彬  张青  杨秋菊 《疾病监测》2019,34(12):1072-1075
目的了解2006 — 2018年云南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状况,正确评估引起布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获得2006 — 2018年布病的疫情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绘制图表,采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区域分布图。结果云南省的布病疫情从2006年的1个州(市)1个县扩散至2018年的10个州(市)48个县(市、区),累计发病地区达12个州(市)的77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的59.69%(77/129);期间全省每年均有布病病例发生,累积病例达1 239例,无死亡病例,全省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数和发病率较高的州(市)为红河州、昆明市和曲靖市,占总病例的67.23%;发病季节主要以夏、秋季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9.48%;发病人群集中在20 ~ 69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88.22%,职业以农民为主(78.53%),男性(71.99%)多于女性(28.01%)。结论云南省病呈快速蔓延趋势,疫情上升,疫区范围扩大;加强健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升基层监测和检测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加强病例管理,降低慢性化率是防治布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8 —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学校结核病疫情变化趋势及特征,了解其流行现状及特点,为制订学校结核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 — 2018年“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的内蒙古学校学生结核病疫情资料,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18年内蒙古共登记学生结核病患者517例,登记发病率为17.02/10万。 与2008年(登记结核病患者1 409例,登记发病率为39.71/10万)相比,下降了57.10%。 第二季度登记患者比例最高,平均31.86%。 学生患者占全人群患者的4.78%,其中高中阶段学生占比最高,为40.65%,汉族患者最多,占66.22%。结论2008 — 2018年,学生结核病病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季度报告患者数最高,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男性患者数量高于女性,汉族患者数所占比例最高,各民族患者登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蒙古族患者登记率高于其他民族。 近年来报告的多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需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