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在手外伤患者手功能恢复中的疗效。方法: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的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肌力、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肌力及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2组TA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能显著地改善手外伤患者手指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并能明显的提高患者手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Valpar 4 系统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40 例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Valpar 4 系统进行技能模拟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 周、4 周后进行手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和Carroll 手功能评定(UEFT)。结果治疗2 周后,对照组TAM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TAM、DASH、UEF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DASH、UEFT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4 周后,对照组TAM、UEF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TAM、DASH、UEFT均显著改善(P<0.001),且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Valpar 4 系统能改善手外伤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手功能及上肢功能,尤以上肢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中主动运动结合涡流浴在手外伤后肿胀及手功能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水中主动运动和涡流浴。治疗前后对患手肿胀程度、VAS评分、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手和健手的体积差、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UEFT、TA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中主动运动结合涡流浴能显著地改善手外伤患者手肿胀程度、手部疼痛及手指关节活动范围,并能明显提高患者手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虚拟情景反馈训练对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功能训练、关节松动技术、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手指的侧捏力、三点捏力及握力进行测试,采用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评定患者的手功能及上肢功能,对掌指关节(M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的主动活动范围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手指肌力、UEFT、MP、PIP、DIP活动度及TAM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手指侧捏力[(6.56±0.22)kg]、三点捏力[(5.61±0.21)kg]、握力[(20.73±1.63)kg]、UEFT评分[(82.17±2.98)分]、PIP活动度[(83.44±9.05)°]、DIP活动度[(62.48±8.18)°]及TAM[(213.52±30.1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MP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能明显改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指关节活动范围和手部肌力,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手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花园的园艺训练对手外伤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外伤手术修复后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78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康复花园的园艺训练,共28 d。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手总主动活动度(TAM),进行上肢功能评分(DASH)、Carroll手功能评分(UEFT)。结果治疗后两组TAM、DASH、UEF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10.632,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269,P<0.05)。结论基于康复花园的模拟园艺训练能有效改善手外伤患者手功能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运动想象疗法(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运动想象组(A组)、镜像疗法组(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每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B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C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和镜像疗法,3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8周后,3组患者FMA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B组患者的FMA、UEFT、MBI评分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C组患者的FMA[(30.03±4.06)分和(42.67±3.54)分]、UEFT[(58.03±3.76)分和(65.17±2.78)分]、MBI评分[(59.57±3.34)分和(66.93±3.35)分]均优于A组和B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优于运动想象疗法,但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想像”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运动想像”疗法干预。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同时对2组患者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其上肢、腕和手UEFT及STEF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UEFT和STEF评分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刘英震  韦道天  王敬雪  胡川 《中国康复》2023,38(11):654-658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同步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气动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及气动手同步治疗,2组均进行4周的干预治疗,在干预前后,采用手肿胀程度评估(掌指关节、8字缠绕法围度)、视觉模拟评估法(VAS)、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田敏手功能分级评分、MBI、VAS评分均明显提高,手肿胀程度减轻(P<0.05),且观察组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BI、手肿胀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镜像疗法及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同步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手功能,降低手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花园的园艺训练对手外伤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外伤手术修复后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78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康复花园的园艺训练,共28 d。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手总主动活动度(TAM),进行上肢功能评分(DASH)、Carroll手功能评分(UEFT)。结果治疗后两组TAM、DASH、UEF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10.632,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269,P0.05)。结论基于康复花园的模拟园艺训练能有效改善手外伤患者手功能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淋巴引流手法结合持续被动活动(CPM)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肌力训练、冰敷等),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淋巴引流手法及CPM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量患肢膝关节周径评定水肿情况,采用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K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膝关节周径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1),其中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1);2组ROM、LKS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均P0.01),其中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1)。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淋巴引流手法结合CPM能减轻膝关节肿胀、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后并发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患者的发生发展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常规康复的疗效。方法 对1例患者采用rTM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3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测量手体积和手指周径测量评价水肿情况,并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前,患者VAS评分8分,左手容积330 ml,皮温36.8 ℃,左侧肘关节前屈、伸展,左前臂旋前、旋后,左侧腕关节屈曲、伸展、尺侧偏、桡侧偏,左手掌指关节(MCP),近段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活动均受限,左侧手指周径明显大于右侧,改良Barthel指数85分。3周后,患者VAS疼痛评分2分,左手容积310 ml,皮温33.8 ℃,左侧肘关节,左侧腕关节及左侧MCP、PIP、DIP关节活动度均较前好转,改良Barthel指数100分。结论 采用rTM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CRPS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左上肢关节活动度、水肿程度明显好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小组模式训练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FMA-UE、UEFT评分、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UE、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MBI指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提高训练疗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康复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3例TKA术后患者(28膝)随机分为治疗组(15膝)和对照组(13膝),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功能锻炼配合CPM机锻炼,对照组仅进行CPM机锻炼。结果术前治疗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两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KA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配合CPM机锻炼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 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4)和试验组(n= 34),两组均采用常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头皮针治疗,试验组另采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训练,共8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功能测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UE评分、UEFT评分和MBI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评分均显著增加( F > 11.676, P < 0.001)。治疗4周和8周后,试验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 > 2.122, P < 0.05)。 结论 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肘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对上肢骨折及肘关节脱位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上肢骨关节损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4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以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为主,辅以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接受辅助的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肘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范围均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持续被动运动对上肢骨折及肘关节脱位后肘关节僵硬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小组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小组康复组患者则辅以小组模式上肢功能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实验(UEF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测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小组康复组UEFT评分[(75.7±11.0)分]、MBI评分[(81.2±11.8)分]、SAS评分[(33.0±6.6)分]及SDS评分[(40.4±7.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亦具有显著疗效,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