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然  闫薇 《华西医学》2014,(10):1989-1989
1病例介绍 患儿男,11岁。因发热3 d,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2 d于2012年3月19日入住我院。患者就诊前3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寒颤,体温最高38.9℃,不伴咳嗽、恶心、咽喉疼痛等症状。患儿至当地医院予"阿莫西林、布洛芬混悬液"等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具体不详)。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献血人群中人细小病毒B19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B19)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嗜红细胞病毒属(Erythrovirus)。B19是1种单链无包膜病毒,其病毒基因组长约5.6kb,目前B19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株有3种基因型。B19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胎儿水肿、宫内死胎、自发性流产、传染性红斑、急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B19还可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并且可抵抗大多数病毒灭活/去除方法,显示其在输血安全中的重要性。然而其在中国献血人群中的存在情况、流行株和病毒的载量还不清楚。由于B19有较高的发病率,献血者B19感染时会出现较高的病毒血症,因而用于加工的大量汇集血浆中会含有B19病毒。在欧美等国家都将小样本汇集的Q-PCR方法引入了他们的血液筛查方案中,病毒载量高于104IU/ml的样本都要拆分和废弃。在我国,B19的检测并没有被列为血液制品的筛查项目。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献血人群中人细小病毒B19的病毒DNA和血清学流行率,了解我国B19病毒在献血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对我国未来的献血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献血人群中,存在一部分HIV感染者,而B19感染免疫缺陷病人,能造成严重的慢性贫血,并由于机体无法形成B19抗体或抗体无效,因而造成持续性感染。本研究也检测了HIV阳性献血者中人细小病毒B19的病毒DNA和血清学流行率,了解我国B19病毒在HIV阳性献血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并对B19病毒在正常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中不同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这一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庆市某校人鼻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期为今后此类疫情暴发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年5—6月在学校暴发疫情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处置措施等.结果 首例患者5月25日发病,末例5月31日发病,经过7 d最长潜伏期无新发患者.本次疫情为同一班68...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宁地区育龄妇女人微小病毒B19(B19)感染状况及特点.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08~2010年南宁地区育龄妇女血清B19-IgM抗体,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妊娠和婚检妇女感染率及各年、季度感染情况.结果 10 125例育龄妇女,B19感染率为13.04%,不良妊娠结局组、妊娠组和婚检组感染度分别为17.69%,12.61%和10.82%,三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感染率分别为12.20%,13.18%和13.68%,各年、季度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南宁地区育龄妇女B19感染率较高,应加强育龄妇女B19感染监测.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28日,江西省于都县黄坑村发生25例疑似伤寒病例。为查明病因和传播途径,开展了本次调查,结果黄坑村共搜索到40例病例(疑似病例25例,确诊病例15例),39例(98%)在沉坑组居住,沉坑组罹患率(34%)明显高于其他村民组(0.34%)(RR=983,95%CI:136~7096)。沉坑组居民中使用沉坑山水源村民的罹患率(42%)显著高于使用其他水源村民的罹患率(4%)(RR=11,95%CI:2.1~160)。对使用沉坑山水源村民的队列研究显示,饮用生水者发病风险高于饮开水或桶装水者(RR=2.5,95%CI:1.1~7.9)。饮用生水者中,饮水剂量与发病风险呈现剂量反应关系(线性趋势2=5.7,P=0.016)。环境卫生调查发现,沉坑山水源为山渗水,无任何安全保护措施,6份水源水样标本检测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均超标。15例病例Tubex检测伤寒IgM均阳性。本次伤寒暴发的危险因素是饮用受污染山渗水的生水。  相似文献   

7.
经血液传播的人类细小病毒B19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细小病毒B19(B19)是经血液传播的一种新病毒,它能产生人体免疫反应,对于免疫正常的人群不引起任何并发症,但对于免疫异常或血液病病人可能引起并发症。本文就近几年国外一些血液中心对献血者B19检测方法的探讨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8年河北省一起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暴发原因,探讨疫情处置经验。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8年河北省一起疫情发生学校的基本情况,搜索病例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描述疾病流行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及危险因素探索,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或肛拭子、食物和水等环境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及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本次疫情持续6 d,累计发病55例,涉及16个班级,罹患率为1.60%。 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年龄为6~37岁,平均年龄9.13岁。 患者症状以呕吐(92.73%)、腹泻(65.45%)为主,无重症死亡病例,病程1~2 d。 危险因素调查显示,高发病班级与无病例班级学生饮食及饮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共采集病例标本19份,11份标本GⅡ组诺如病毒阳性,1份标本星状病毒阳性。 采集食品及水样本41份,检测肠道病毒均阴性,细菌学指标亦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该起暴发疫情由GⅡ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人–人接触或呕吐物形成的气溶胶传播在疫情中起关键作用,首发病例发现、隔离不及时及呕吐物处理消毒不规范是导致疫情扩展蔓延并最终暴发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某大院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志明  尹君 《疾病监测》1995,10(11):330-332
1994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一起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血清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罹患率为12.3%(13/106)。经疫情紧急处理,未引起大院外流行。此次暴发时间之集中,罹患率之高,流行范围之局限,在广州是少见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传染来源可能来自境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山东临沂市区部分献血员中人细小病毒B19 (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临沂市632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清HPVB19进行检测.结果 632名献血员HPVB19检测阳性42例,阳性率为6.64%.其中男26例(阳性率为6.28%),女16例(阳性率为7.33%).两组比较(χ2=0.14,P>0.05),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中,18~2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低,为3.85% 36~4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达到15.69%.36~45岁年龄组明显高于18~25岁组、26~35岁组和46~55岁,与其他年龄组比较(χ2=17.16,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临沂市献血人员血液中HPVB19的感染状况进行了初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输血安全和血液制品安全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26日至4月1日,安徽省宿松县九姑中学发生一起水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196例,罹患率8.78%,病原学检测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经采取控制传染源、消除传播因子和健康宣教等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金忠平  王平  潘金仁 《疾病监测》2008,23(7):417-419
目的 查明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方法 通过查询有关医疗机构的门诊和住院登记记录、每日报告新发病例等方法搜索病例,描述疫情的流行强度和三间分布;用分析流行病学,分别对高中生与初中生、住校生与通校生、男性与女性等不同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寻找病因线索;选择实验室确诊的学生病例44例为病例组,与病例同性别、同班级、同走读或住校、9月份以来没有发热的学生88人为对照组,开展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查找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2007年9月20日至10月23日,该校共报告甲型副伤寒病例122例,罹患率为8.2%,4例并发中毒性肝炎或肾炎,其他患者病情均较轻,经住院隔离治疗后全部病例治愈出院,无死亡;高中生罹患率(10.6%)高于初中生(6.7%),2周内在学校周围饮食店就餐史(OR:6.60,X2=10.29,P=0.001)和2周内与同学有拼餐史(OR:4.93,X2=5.11,P=0.020)为本次暴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2周内外出学校周围饮食店就餐是引起此次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学生拼餐和生活密切接触分别是疫情前期和后期造成人相互传播,促进疫情的扩散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缪义香  马久华 《疾病监测》2015,30(3):240-241
调查2013年仪征市某小学一起病毒性脑炎疫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征。共发生11例病例,集中在二年级3班和4班,班级罹患率为13.9%。发病时间为5-6月,年龄8~10岁,男女性别比为1.75:1。通过病原学检测确定为一起由埃可病毒25型引起的病毒性脑炎暴发疫情。提示学校在高发季节应加强监测,发现病例及早采取隔离等相关措施,以避免迅速蔓延。  相似文献   

14.
西藏萨迦县某学校2009年6月27至7月8日,共发生腹泻病例220例,无死亡,罹患率为11.57%,疫情波及2个年级26个班。 细菌学检测:水源检出大肠埃希菌,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均超标,现症患者粪便检出志贺菌。 经病例对照分析:直接饮用溪水、接触溪水和直接饮用自来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5.
2016年6月,福建省厦门市某中学学生发生不明原因皮疹,共81例病例,其中77例为初二学生,学生的罹患率为4.6%(81/1 753),皮疹主要为前臂部位的红色斑丘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的芒果树下练习排球垫球(OR=5.1,95%CI:1.8~14.4)是发生皮炎的危险因素,练习垫球后及时清洗手臂具有保护作用(OR=0.4,95%CI: 0.2~0.6)。连续湿热雨天后双线盗毒蛾幼虫在芒果树上大量繁殖,并掉落地面,导致学生体育课垫球时接触到毒毛。本次调查未在病例皮疹部位直接找到蛾幼虫毒毛,但根据调查结果推测该起皮炎暴发为芒果树上的双线盗毒蛾幼虫所致。为预防毒蛾幼虫皮炎再次发生,建议学校在毒蛾幼虫繁殖季节对校园内树木开展杀虫工作,并教育学生在毒蛾幼虫繁殖季节不要在树下活动,活动后要及时清洗手臂等暴露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学一起腺病毒3型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生原因,为类似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制定病例定义,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咽拭子,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确定致病原。结果 2015年11月4-17日累计发现病例34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咽拭子标本检测确认为腺病毒3型感染,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0%)为主,伴有咳嗽(64.71%)、头痛(32.35%)、咽痛(23.53%)等症状。结论 该疫情是由腺病毒3型引起的学校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时空分布呈现明显聚集性,传播途径可能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首发病例发病后晨午检未发现继续上课是造成这次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学校应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和做好教室通风和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调查分析深圳市某大型企业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流感实验室监测的结果,为流感暴发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流感样病例(ILI)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进行胶体金法初筛试验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流感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采用鸡胚法和犬肾传代细胞(MDcK)法,病毒鉴定采用常量半加敏抑制试验(HI),抗体测定采用微量半加敏抑制试验。结果 ILI总罹患率为1.05%,以二分厂罹患率较高,女性罹患率远高于男性,发病年龄以15~岁组居多。从15份咽拭子样品中经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出15份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H3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培养分离鉴定出2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H3亚型流感抗体,9份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均来自同一患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结论 该起暴发疫隋由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加强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监测对控制痰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2021年北京市某小学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及措施,探讨疫情处置经验。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暴发的原因,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肛拭子和环境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和肠道致病菌检测。  结果   共搜索到156例疑似病例,均为学生,罹患率为24.5%(156/638)。 病例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98.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模式;病例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不同教学楼、不同楼层、不同班级间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罹患率为33.1%(95/352),女性罹患率为26.2%(61/286),男女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6, P=0.098)。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近距离接触患者呕吐物(≤1 m)为本起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14,95%CI: 2.76~53.39)。 57件肛拭子标本和3件环境涂抹标本检出GⅡ组诺如病毒。  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GⅡ组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近距离暴露患病儿童呕吐物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未及时处理呕吐物和疫情迟报为本次疫情规模较大的重要原因,建议学校及时规范处置呕吐物。 同时建议学校加强监测,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和处置,防止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广东省深圳市某小学暴发皮炎疫情的致病因子、致病途径和危险因素,为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危险因素调查、病例对照研究,现场捕获毒蛾幼虫饲养及成蛾种属鉴定。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病例89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裸露部位皮肤出现斑丘疹,男女罹患率分别为32.79%(60/183)和27.62%(29/1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05)。经鉴定本次捕获的毒蛾幼虫为鳞翅目毒蛾科黄毒蛾属漫星黄毒蛾幼虫。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学生在幼虫寄主树下活动(OR=5.88,95%CI:2.73~12.69)、校内曾经接触幼虫(OR=3.31,95%CI:1.57~7.01)、衣物防护不好(OR=2.36,95%CI:1.07~5.22)为本次皮炎疫情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由漫星黄毒蛾幼虫引起的皮炎暴发疫情,并查明疫情为学生裸露皮肤接触到幼虫及其脱落的刚毛所致的过敏性皮炎,建议进行科学预防,以保证学生及居民的个人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