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症状明显、卒中风险高危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可以考虑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治疗策略。近年来,球囊冷冻消融也已成为房颤的标准治疗。国内外有不少中心开展了球囊冷冻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手术。本文对国内外行球囊冷冻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房颤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这一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1例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都很高、存在心悸及气促症状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后立即进行左心耳封堵,观察手术即刻效果、并发症,术后华法林抗凝45 d,改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随访3月,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出血及血栓事件。 结果 成功同期实施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无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作心悸、气促,左心耳封堵器未见血栓及残余分流,双联抗血小板期间出现牙龈出血,停用阿司匹林后未再出血。 结论 对符合适应证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蒙振明 《微创医学》2023,(5):624-626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高发于老年患者,其会引起患者心房内血瘀诱发卒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左心耳是该病患者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尤其是房颤伴心源性血栓者,通过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封闭左心耳,可以进一步降低卒中风险。在实施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时,临床需要借助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心耳的大小、形态,实时监测封堵器置入过程,并帮助患者评估术后封堵器位置以及心功能,应用价值极高,已成为封堵术中不可缺少的影像学监测手段。本文针对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高卒中风险的美国和欧洲患者作为替代华法林预防卒中治疗是合理的选择,但在中国还缺乏大型的临床数据支持,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亚专科行Watchman左心耳封堵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在全麻或经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随访观察术后7 d和6个月的器械或手术相关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及45 d和6个月的左心耳封堵程度。 结果 共入选70例患者,术后7 d内所有患者均无器械或手术相关严重事件、卒中、全身性栓塞及全因死亡发生,6个月随访中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4%(1/70),45 d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提示48.5%(34/70)左心耳完全封堵,6个月TEE有55.7%(39/70)完全封堵,在45 d和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封堵器均达到有效封堵标准。 结论 左心耳封堵术治疗高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该研究结果为中国长期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NVAF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主要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其中以脑卒中最常见,占>80岁患者卒中病因的30%[1]。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PLAAO)则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2],该手术适用于血栓发生风险高又长期口服抗凝药禁忌的房颤患者。这种"一站式"介入技术通过微创,解决了房颤节律控制、预防脑卒中、减少患者多次治疗痛苦,为患得提供了"双保险"。我院成功完成了14例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的"一站式"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涛 《重庆医学》2021,50(18):3219-3224
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是治疗心房颤动的热点之一,除了手术操作,相关用药也是保证手术成功、降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该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一站式治疗过程中涉及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麻醉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使用时机、疗程等进行综述,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周涛 《重庆医学》2021,50(18):3219-3224
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是治疗心房颤动的热点之一,除了手术操作,相关用药也是保证手术成功、降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该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一站式治疗过程中涉及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麻醉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使用时机、疗程等进行综述,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涛  赵烨  惠杰 《浙江医学》2019,41(9):963-966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是其严重并发症,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解剖及病理学研究的深入,现已证实血栓主要形成于房颤患者的左心耳。传统的口服抗凝药多具有出血风险、用药禁忌、患者依从性差等不足,通常不能完全达到房颤抗凝的预期效果。外科手术切除左心耳具有创伤大、风险大、并发症多等弊端,多数在外科开胸进行其他手术同时行左心耳切除,也不能在临床推广。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以其微创、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在预防房颤血栓栓塞中的作用日益被关注。本文就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优势、有效性、安全性和存在的争议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左心耳与心房颤动的触发及维持密切相关,且左心耳电隔离(LAAEI)策略可有效改善房颤消融预后,减少房颤复发。目前主要通过射频或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外科切除、经皮结扎左心耳等策略实现LAAEI,但加深对其并发症的认识很有必要,尤其是术后血栓事件与卒中的相关风险和预防。本文主要就左心耳的电生理特性、临床治疗进展及相关并发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韩耀庆  刘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3,(9):1078-1080+1085
左心耳封堵术(LAAC)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治疗手段。心脏CTA因其无创性和高分辨率等优势在LAAC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在评价左心耳解剖、血栓、尺寸、周围结构及LAAC术后等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心脏CTA以其诸多优势有望成为心脏彩超的有效替代方案,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本文就CT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并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较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但许多房颤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为栓塞高危伴出血高危或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tion, OAC)禁忌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预防LAAC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以及减少出血事件对于成功的LAAC术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术后抗栓策略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在接受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和左心耳闭合术术后心功能指标变化、血液中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及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前对左房自发性显影和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拟行射频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总结分析左房自发性显影和左心耳血栓检出情况。结果 26例房颤患者TTE发现左房自发性显影2例,占7.7%(2/26),未检出左心耳血栓;TEE发现左心耳自发性显影10例,占38.5%(10/26),左心耳血栓6例,占23.1%(6/26)。超声图像显示:左心耳扩大;左心耳出现异常团块回声,在心耳壁的附着面较宽大,彩色多普勒二尖瓣上少量、中量或大量反流;左房或左心耳可探及漩涡状或云雾状征象为SEC。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明显提高了左房自发性显影和左心耳血栓的检出率,减少了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并发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临床特点和治疗AF的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分析641例行ASD封堵术患者的AF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比较药物或者导管消融治疗AF的疗效?结果:641例ASD患者的AF发生率为4.8%,其中年龄≥40岁的AF发生率为8.4%,年龄≥60岁的患者的AF发生率高达25%?与无AF的患者相比,AF者中男性多见?年龄大?右心房平均压力高?肺动脉平均压力高?左心房内径大?左室舒张末内径大以及左室射血分数低,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0岁和左房内径增大是ASD并发AF的高危因素?AF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导管射频消融优于药物治疗?结论:ASD患者中AF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男性?年龄≥40岁和左房内径增大是ASD并发AF的高危因素,导管射频消融在AF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治疗上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15.
导管消融技术改变了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且其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结局显著 优于抗心律失常及控制心室率等药物的治疗方案,但其术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高,其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 别、体重指数、基础疾病、左心房体积、肺静脉容积、基因、房颤类型、手术方式等。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调 整,对改善导管消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更安全、简洁的操作技术。方法建立导尿管引导双极射频消融钳技术,观察在163例瓣膜置换同期消融治疗房颤患者中应用疗效,其中,男性55例,女性108例,年龄27~70岁,平均47.6岁,房颤病史均超过1年,最长15年,左心房最大内径45~80 mm,左心室内径43~7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70%。本技术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转流后依次分离左、右肺静脉,先套过普通尿管,再以导尿管作为牵引,引导双极射频钳通过肺静脉后壁并完整包绕肺静脉,先进行左、右肺静脉消融隔离,再进行左侧上、下肺静脉,上、下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消融,缝闭左心耳,经左房或房间隔径路完成瓣膜置换手术,最后进行右心房消融。结果本技术在163例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患者中应用,手术操作顺利,无组织撕裂,无术中意外出血,以及手术后再止血患者,死亡1例(0.6%),其余均顺利出院。结论该技术简化常规双极射频隔离肺静脉的手术操作技术,有效降低常规双极射频方法的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我院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3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类型:阵发性心房颤动26例,持续性/长时间持续性心房颤动4例。结果本组共行40次消融术,30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平均能量25 W。30例房颤患者消融术全部成功。仅环形隔离右上下肺静脉者1例,同时环形隔离左、右上下肺静脉者12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静脉狭窄、心肌穿孔、血气胸、心脏停搏和食管穿孔等并发症。3例房颤患者术中发生迷走反射,注射阿托品后恢复正常。其中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中转为窦性心律16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停用胺碘酮或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微创、时间短、手术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露  刘晓宇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53-155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引起心悸、乏力、胸闷等症状,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心衰风险增加数倍。在传统的房颤防治模式下,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术及导管消融术等新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其致残率仍呈上升趋势,医疗负担持续加重,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房颤综合管理是近年提出并证实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的治疗策略。该策略需组建一支由全科医生、卒中专家、心脏内科、心脏外科、药学专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全面、连续地管理。全科医生在房颤一级预防中可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查、评估,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促进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的改善,从而控制或消除危险因素对房颤的影响;在房颤二级预防中通过常规体检、门诊复诊等方式做到房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已发生房颤的患者,全科医生通过及时有效的抗凝、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等治疗与监测,防治卒中、心衰、出血等并发症。本文从房颤综合管理角度,通过对全科医生在房颤各级预防中的角色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基层全科医生在房颤管理中的工作方向及流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