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一种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供能物质,也可作为信号分子,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表面上存在的ATP受体统称为嘌呤能受体,根据结构的差异可分为离子通道型(P2X受体家族)和G蛋白耦联受体型(P2Y受体家族)。嘌呤能受体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细胞表面,并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系统活动。嘌呤能受体在骨代谢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特定的受体对于骨代谢疾病的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对多种嘌呤能受体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究嘌呤能受体对于多种骨代谢疾病的影响,以期为后续针对嘌呤能受体功能及调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嘌呤信号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而心理应激作为机体应对应激源时表现出的一种体内不协调的状态,与嘌呤信号关系密切.应激导致的ATP异常释放,进一步导致与ATP相关受体水平异常,从而出现心理应激相关疾病,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现针对嘌呤信号参与心理应激的研究多集中于ATP、腺苷以及P2X2、P2X...  相似文献   

3.
ATP是细胞内组成成分和能源物质,但它也可以作为许多细胞表面P2受体的胞外配体.1972年,Burnstock首次提出嘌呤受体的概念,用来描述细胞膜腺苷受体和ATP受体.  相似文献   

4.
嘌呤及其受体在内分泌学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外的嘌呤(腺苷、一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和三磷酸腺苷),是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过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此外,嘌呤及其受体还作为潜在的药物对象.这些研究进展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嘌呤在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P2X受体在痛觉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不仅是细胞内最莺要的能量分子,也是各种组织细胞最普遍应用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嘌呤受体可分为P1(腺苷)和P2(ATP/ADP)受体,其中P2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多种组织和系统中,根据其分子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的不同分为P2X和P2Y受体.  相似文献   

6.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细胞内的组成成分和能源物质,又是一种组织中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信号分子.ATP受体在嘌呤受体分类中属于P2嘌呤受体(P2受体).随着P2X受体结构的逐步阐明和7种亚基的相继克隆,P2X受体的许多功能被发现,尤其是一些物质对它调制作用的研究是近年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这些研究有可能为临床制药和一些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一种病因不明、并发症严重的多因素疾病。由于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仍然未知。嘌呤受体信号通路在多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细胞间通讯系统,几乎所有嘌呤受体都在心血管系统的细胞上表达。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和推测,肯定了部分嘌呤受体亚型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但了解的知识仍然有限。随着对嘌呤受体病理生理学认识日益加深,嘌呤受体化合物也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高血压。现就嘌呤受体对血压的调节和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ATP是细胞内组成成分和能源物质,但它也可以作为许多细胞表面P2受体的胞外配体。1972年,Geoffery首次提出嘌呤受体的概念,用来描述细胞膜腺苷受体和ATP受体。Harden等1995从分子生物学上证实ATP受体的存在。据国际药理协会的分类命名,胞外腺苷的受体叫P1,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对腺苷敏感,包括A_1、A_(2A)、A_(2B)、A_34类;胞外核苷酸的受体称为P2,包括两个类别:P2X和P2Y。P2Y是GPCRs;P2X是配体ATP门控的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ennels,LGICs),当胞外ATP结合时P2X通道打开,通道允许阳离子通过。近年来,对P2X亚基的结构、分布、功能、药理特性的研究有大量工作,笔者对研究重要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2X嘌呤受体各亚型在大鼠膀胱ICCs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制备SD大鼠膀胱组织铺片及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膀胱组织内ICCs细胞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CCs细胞上P2X嘌呤受体各亚型的表达.结果 SD大鼠膀胱中的ICCs细胞主要集中于黏膜下层、肌束边缘以及肌束间,并相互连接呈网络状分布.在7种P2X嘌呤受体亚型中,ICCs细胞上可检测到P2X2和P2X5两种亚型表达.结论 大鼠膀胱ICCs细胞可表达P2X2和P2X5两种嘌呤受体亚型,从功能学上证实嘌呤能信号对ICCs细胞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ERK1/2 及p38通路调节P2Y受体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  He HY  Li HM  You JF  Heng WJ  Li Y  Fang WG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11-114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p38激酶在P2Y嘌呤受体活化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以脂质体法将负显性MAPK激酶1(KA-MEKl)及野生型p38磷酸酶(MKP-5)转染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亚系1E8(高转移)和284(不转移)细胞,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经P2Y嘌呤受体激动剂ATP刺激后ERK1/2及p38活化情况,并用体外侵袭实验检测在P2Y受体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效应中ERK1/2及p38通路所起的作用。结果ATP可以激活ERK1/2及p38通路并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这种侵袭促进效应可以分别被MEK1抑制剂PD98059及p38抑制剂SB203580所抑制。转染KA-MEK1及MKP-5使侵袭细胞数分别降低约40%及60%。如果加入抑制剂同时抑制ERKl/2及p38通路,细胞的侵袭能力被抑制约76%。结论 ERK1/2及p38通路在P2Y嘌呤受体活化所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侵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先心病心脏停跳与非停跳体外循环下围手术期的能量代谢变化。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心脏非停跳下)、对照组(心脏停跳组下)各18例,采取围手术期8个时间点(T1~T8)少量血液,依次离心获得血浆,应用NMR代谢组学分析及数据处理获取血浆相关代谢物指标,如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结果血浆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围手术期呈现一定时间内规律变化,二组数据比较,T4~T7时间点两组ATP浓度和肌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8时间点两组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的机体组织代谢呈现出一定规律性改变,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在CPB手术过程中,心脏非停跳状态可以较好地保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在应用复合应激因素研制“慢性疲劳”模型动物的基础上 ,对模型动物血浆及脑组织中单胺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检测 ,并观察了以补气理气、调理肝脾为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消疲怡神口服液对该类物质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模型动物出现了血及脑组织中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慢性疲劳”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消疲怡神口服液可能通过改善这些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缓解“慢性疲劳”大鼠躯体及心理的应激状态 ,从而促进疲劳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转移潜能的人前列腺癌细胞中与增殖分化密切相关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传导途径被激活的机制。方法 用细胞计数及MTT法检测外源性P2嘌呤受体激动剂AT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亚系1E8(高转移)和2B4(低转移)体外生长的影响。用特异性识别双磷酸化ERK1/2(p44/p42)的抗体及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细胞经ATP作用后ERK1/2的活化情况并研究其调节机制。结果 ATP可明显抑制1E8和2B4细胞的体外生长,第6和第8天的抑制率分别为1E854%和59%;2B467%和39%。ATP可激活1E8和2B4细胞内的ERK1/2激酶。ATP诱导的ERK1/2活化可被P2嘌呤受体拮抗剂苏拉明抑制,抑制率1E882%±9%;2B481%±6%。ERK1/2上游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可有效抑制ATP对ERK1/2的激活,抑制率1E894%±4%;2B491%±4%。ATP对ERK的激活受到G蛋白活性调节剂PTX的抑制,抑制率1E850%±3%,2B451%±4%。ATP对1E8细胞ERK1/2的激活水平高于2B4细胞。两种细胞对蛋白激酶C活性调节剂TPA作用的反应性不同。结论 不同转移性的人前列腺癌细胞亚系对外源性ATP激活ERK1/2信号传导通路的反应性间存在差异,提示肿瘤转移受到不同信号传导机制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窒息早期所致低氧对围生期 G1 / S界面肾小管上皮细胞 (RTEs)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应用二次过量胸苷同步化法获取 G1 / S界面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 )。将 RTEs分为三组 :采用氰化钠(Na CN)进行 G1 / S界面 RTEs缺氧细胞模型 (缺氧组 ) ,同时设立预防组 (氰化钠 斑蟊素 )和未处理对照组。反相高效液相检测缺氧前后及恢复 6 0 m in、12 0 min、180 min各组细胞内 ATP含量的变化。结果 二次胸苷同步化法可获取约 (99.5 2± 0 .83) %的 G1 / S界面细胞 ;缺氧组在缺氧后 0 m in和恢复 6 0 m in及 12 0 m in时 RTEs ATP含量均高于预防组和对照组 (P<0 .0 5 ) ,而在恢复 180 min时细胞内 ATP的含量均低于预防组和对照组 (P<0 .0 5 )。结论 体外化学缺氧对 G1 / S界面 RTEs能量代谢的影响具有先上调后抑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选择对于阐明痛风发病机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至关重要。通过不同方法诱导而成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主要有直接补充尿酸或尿酸前体法诱导模型、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真菌产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和药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文章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借助代谢组学Pathway分析方法,比较动物模型组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代谢通路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相关代谢通路及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癌症每年新发病例约1 400多万人,同时约有820万人因癌症死亡,其中90%是因肿瘤的复发转移导致。恶性肿瘤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关键就在于它能够转移,因此肿瘤转移始终是肿瘤防治的重大课题及研究难点。如果能够精准了解并掌握肿瘤转移的规律和机制,控制转移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肿瘤问题就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 我们团队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工作中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具有明显促进肿瘤细胞侵袭的作用,针对ATP的促侵袭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肿瘤微环境中的ATP是一种重要的促侵袭因子的观点,为肿瘤侵袭发生的机制及调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本文将结合我们的工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purine concentrations of the acupoints along the pericardium and nonpericardium meridians under healthy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condi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oint purine change and body functional status in rats. Methods: A total of 70 rats underwent an operation for myocardial ischemia, while 40 of them survived.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following 5 subgroups: Neiguan (PC 6), Quze (PC 3), Tianquan (PC 2), Quchi (LI 11), and Jianyu (LI 15). Simultaneously, another 40 healthy rats were also randomized into the same 5 subgroup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tissue fluids at the acupoints were collected by microdialysis for 30 min. Subsequently, the concentrat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 and adenosine (ADO) were quantified using th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group, the ADO at PC 6 (P=0.012), PC 3 (P=0.038), PC 2 (P=0.024), and LI 15 (P=0.042)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model group,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t LI 11 (P=0.201). However, ATP, ADP, and AMP manifes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se areas, except for ATP at LI 15 (P=0.036). Conclusions: Myocardial ischemia could induce an increase in ADO at acupoints of the upper arm and shoulder area, suggesting that the body functional status could affect the responsiveness of acupoints. The status of these acupoints could be pathogenically activated by disease, and distribution following some specific courses.  相似文献   

18.
色氨酸代谢是一个可高度调控的生理过程,犬尿氨酸通路是色氨酸代谢的主要途径,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通路涉及一系列酶促反应,代谢生成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犬尿氨酸能物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犬尿氨酸能物质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异常的色氨酸-犬尿酸代谢与诸如帕金森氏病、亨廷顿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功能低下有关。文章就色氨酸-犬尿氨酸通路的代谢、生成的神经生物学活性物质、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以此为靶点的中医药干预作用进行综述,为研究和治疗相应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一定策略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乌拉坦静脉注射,对红细胞的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使用25%乌拉坦经耳缘静脉麻醉,给药30 min后经颈外静脉采血.每只家兔血样使用肝素抗凝后,分为3组,分别加入葡萄糖(GS)、三磷酸腺苷(ATP)和氯化钠(Nac)l以观察溶血率是否可以被降低.结果实验后血样,葡萄糖(GS)组和三磷酸腺苷(ATP)组,与Nacl对照组相比,GS组溶血率明显下降(P<0.05);ATP组溶血率明显下降(P<0.01).并且与GS对照组相比,ATP组溶血率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乌拉坦静脉注射后,红细胞破坏溶解现象可以被葡萄糖(GS)和三磷酸腺苷(ATP)纠正,并且加入ATP可使溶血率的下降更为明显.乌拉坦可能是影响了红细胞糖酵解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及ATP的利用,造成红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凋亡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