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对23例外伤性脑梗塞患儿行头颅CT,MRI,EEG检查,应用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 CT,MRI扫描梗塞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有3例伴有有双侧豆状核钙化。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根据病史,及时行头颅CT,MRI,EEG及时检查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的方法,本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了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 :总结 2 1例头颅 CT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 ,少数发生大面积梗塞 ,腔隙性梗塞者治疗效果、预后好 ,大面积梗塞者预后差。结论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机制是由于小儿基底节区供血的血管直角从主干分出 ,细长迂曲 ,发育不成熟 ,调节能力差 ,在头部外伤时易损伤形成血栓 ,其次血液动力学改变 ,微循环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束汉生  郭之通  朱成  张弋  王淮  王昊 《淮海医药》2005,23(4):270-271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总结我院近5年救治的20例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与受伤方式、脑血液流变学变化、血管的解剖学特点等因素有关。结论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及时复查头颅CT,对本病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和CT资料。结果基底节区梗塞25例(83.3%),呈圆形或椭圆形小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楚或模糊,其中24例伴基底节区钙化,脑叶梗塞5例(17.7%),呈大片扇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结论CT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动态观察不仅可以发现迟发性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我院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150例,其中并发脑梗塞52例.现就梗塞的临床特征及其防治问题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1995年1月~1997年10月住院的150例糖尿病患者,均按1985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确诊为NIDDM.参照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梗塞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发现梗塞病灶,筛选出并发梗塞者52例,其中发生2次以上者6例.1.2 一般资料:150例中男56例,女94例,并发脑梗塞52例中男18例,年龄52~85岁,平均67.11岁,女34例,年龄51~90岁,平均68.64岁.1.3 脑梗塞的类型(按头颅CT扫描发现梗塞灶分类):双侧基底节腔梗塞33例,其中4例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及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治疗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1年治疗的2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经过治疗按照GC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疗效良好17例,中残6例,重残3例,2例患者死亡。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以脑挫裂伤以及填塞效应消失为主要发病基础,确诊首选头颅CT,治疗首选手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起病急骤,致残率高。目前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尚无较理想的方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是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为了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本文测定了1992年~1993年50例脑梗塞患者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脑梗塞患者50例,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53~77岁,平均67岁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有梗塞病灶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孝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3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28例,保守治疗4例,死亡2例,死亡率6.25%。结论:外伤性迟发性血肿多出现于原发颅脑损伤或清除其他颅内血肿后72 h内,高峰期为24 h内,所以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性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和生命体征不稳定是迟发性血肿临床特征,需高度警惕,动态或定时头颅CT复查,早期诊断并掌握保守和手术治疗指证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早期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内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可迅速重建脑血液循环,挽救半暗带区脑组织,缩小梗塞面积。近年来我科应用降纤酶对35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并与常规治疗进行临床对比,疗效颇佳。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1998-12~2000-08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3例,年龄50~70岁,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塞诊断标准,急性脑梗塞发病24h以内,有神经功能缺损,经头颅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的病例8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别列入降纤酶治疗组及常规对照组。其中治疗…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16例诊治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因素、发病机制、急性期诊断治疗。方法对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16例,进行CT、MRI检查分析,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加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或单纯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为主。结果按GOS评分预后:良好6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不同程度的偏瘫8例,其中有3例偏瘫较术前好转,其中2例患者为偏瘫进行性加重,1例患者出现失语。随访1年,无死亡的患者均有好转,其中能生活自理7例,复查头颅CT脑梗死患者约3例。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依靠临床表现、CT、MRI可作出诊断;及时开颅手术减压,增加脑血流量可使缺血区内神经细胞恢复功能,对于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孟庆锐 《医药世界》2006,(12):89-8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超急性期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8例患者均做了发病超急性期(1-6h)CT扫描及发病24小时后CT复查扫描。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并对超急性期的异常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60例患者出现异常CT表现,18例患者CT扫描未见异常,发病24后CT复查,均见典型大片状低密度梗塞灶。结论 CT对于大面积脑梗塞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低场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塞(发病后6h以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行头颅MRI平扫和DWI检查,比较DWI与MRI平扫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74例患者DWI检查均显示出高信号,且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发病至就诊时间<2h患者共22例,其中18例患者在T1WI、T2WI上为阴性而DWI显示高信号,另外4例患者在T1WI、T2WI和DWI均有异常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6h共52例,其中49例患者在T2WI上呈现出稍高信号,而在DWI上显示为异常高信号,另外3例患者T1WI、T2WI未见异常而DWI显示高信号。74例患者中单发梗塞灶62例,多发梗塞灶12例。11例患者既往有脑梗塞病史,常规序列显示陈旧性梗塞灶,DWI发现有新发梗塞灶。结论 DWI可以发现MRI平扫阴性的病灶,能够明显提高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创伤后大面积脑梗塞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9例儿童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儿童大面积脑梗塞有其临床特点,多见于外侧裂区脑搓裂伤、大量失血及大剂量脱水后,梗塞范围大,易发生脑疝,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结论 提高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认识,防止其发生乃是关键。一旦发生,及时合理的手术将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6 3岁。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跌倒后出现意识模糊 ,不久呕吐两次胃内容物、量中等 ,伤后 7小时在当地就诊 ,头颅 CT检查见左顶枕部皮下血肿。次日出现口角歪斜 ,第三天入院。查体 :神志尚清、淡漠。未见脑脊液漏 ,左顶枕部皮下血肿。左鼻唇沟浅 ,左肢少动 ,颈抵抗。脑脊液检查为均匀血性。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 2周复查头颅CT,见右颅叶不规则片状梗塞灶 ,大小约 6 cm× 2 .5 cm。住院期间经支持、对症治疗 ,病情好转。讨论 :临床上外伤性脑梗塞极为少见 ,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外伤后经一定间隔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CT诊断和MR诊断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56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取CT诊断与MR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尾状核或豆状核密度降低患者为48例,灰白质分界欠清患者为34例,局部脑肿胀患者为22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患者为12例;在T1W表现中有36例患者出现局部脑肿胀,在DWI中56例患者均表现为梗塞区之高信号改变。结论:超急性期脑梗塞采取CT诊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针对没有时间与条件进行MR检查的患者可采取CT诊断方式,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17例经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塞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 治疗效果较好,随访6个月治愈率达82.35%。结论 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在外伤产生脑组织相对运动及头颅过伸时,出现血管牵拉、变形、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与痉挛,形成血栓、梗塞。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MR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颅脑外伤除引起血肿、骨折等损伤外,在婴儿中以外伤性脑梗塞相对多见。笔者分析了58例外伤性脑梗塞CT、MR表现。现结合文献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以及CT、MR检查的价值与程度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61例经临床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均做了头颅CT扫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查。CT扫描证实有腔隙性梗塞的27例中,伴诱发电位异常的有25例,而CT扫描未发现腔隙性梗塞的34例中,出现诱发电位异常的有24例。因此SEP、BAEP与CT检查的综合分析,对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可靠性有一定的帮助。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脑梗塞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多见。随着CT及MRI的应用,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脑梗塞(SCI)日益受到重视,而国内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尚少。我院自1988年6月~1995年4月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SCI患者68例,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20.
1985~1990年收治以癫痫为临床表现的脑梗塞14例,现就其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5例。41~50岁1例,51~60岁1例,61~70岁5例,71~80岁7例。有头部外伤史及少年癫痫史者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者3例;下壁心肌梗塞1例。癫痫发作中伴短时间昏迷者6例;昏迷达24小时者1例。意识朦胧者1例;精神呆痴者1例。经眼底及脑血流图检查伴不同程度脑动脉硬化者13例。头颅CT扫描:一侧额、顶、颞叶大片状梗塞灶2例;多发性脑梗塞伴脑萎缩3例.颞叶梗塞3例;颞叶深部片状梗塞伴小胸萎缩1例;胼胝体、丘脑梗塞各1例;额、顶叶梗塞灶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