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动期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bcl-2表达的变化及其与T、B淋巴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淋巴细胞的凋亡改变对疾病活动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活动期LN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bcl-2进行检测,同时测定T、B淋巴细胞的凋亡状态,分析其与LN肾功能变化,抗dsDNA疾病活动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B淋巴细胞,CD8^ T细胞表面bcl-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CD4^ T细胞表面bcl-2表达降低(P<0.05)。CD4^ ,CD8^ T细胞表面Fas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B淋巴细胞表面Fas表达降低(P<0.01);B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下降(P<0.01),CD4^ T细胞百分率下降(P<0.01),CD8^ T细胞百分率增加(P<0.05);LN肾功能的变化,体内抗dsDNA的增加与B淋巴细胞凋亡的减少,CD4^ T细胞的减少,CD8^ T细胞的增加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LN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凋亡的异常变化与淋巴细胞表面凋亡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且在LN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M)20例及正常人外周血新鲜分离的T淋巴细胞Fas抗原的表达;并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浆中抗核抗体(ANA)的含量。结果发现,SLE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活动期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0.01)。活动期血浆ANA含量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阳性率与血浆ANA含量呈正相关。结果提示:在SLE发病过程中存在自身基因Fas的表达异常,Fas表达的增强反映SLE病人体内T淋巴细胞处于异常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放疗前后宫颈癌细胞凋亡及Fas,p53及bcl—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as ,p53及 bcl-2放疗前后的变化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脱氧核糖核酸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分别检测40例宫颈鳞癌患者放疗前后同一位点凋亡阳性率及Fas,p53和bcl-2的表达。结果:放疗前后凋亡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放疗后Fas与p53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bcl-2表达明显降低(P<0.01);放疗后p53与Fas及bcl-2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Fas,P53及bcl-2对放射线诱导的宫颈癌细胞凋亡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P53可能通过上调Fa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参与了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因子Th1和Th2的表达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10例正常人和8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NF-γ)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IL-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IL-10的表达水平增高(P<0.01),而INF-γ与IL-4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中Th12细胞因子表达为IL-2的下调,Th2细胞因子表达为IL-10的上调,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 ( PBL)凋亡调控因子和血瘀证积分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对 40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 ( LN)患者 PBL细胞凋亡调控因子 Fas抗原、Fas配体、Bcl-2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及评估血瘀证积分。结果显示 :均符合血瘀证判断标准 ,说明活动期 LN患者大多有血瘀病理因素的存在 ;血瘀证积分和 Fas、Fas L、Bcl-2的表达 ,ANA、抗 ds-DNA、病理类型的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均呈正相关 ( P<0 .0 1 ) ,与 Fas表达最密切 ( r=0 .90 3 )。说明随着 Fas、Fas L、Bcl-2的表达增多 ,ANA、抗 ds-DNA滴度升高 ,血瘀病理改变越趋严重 ;也说明血瘀病理因素改变程度可反映患者肾损害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胃癌术后病人白介素-2(IL-2)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血清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血清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对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机能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胃癌术后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IL-2,另一组为对照组。用药前、后分别行IL-12和SIL-2R测定以及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的表型。结果:用药后血清IL-12及CD4^ 、CD8^ 、CD56^ 比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而SIL-2R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IL-2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其细胞免疫机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循环IL-12,IFN-γ分泌水平的变化,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其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16例活动性LN患者和10例正常人,采集静脉血标本分空白组,LPS/PHA刺激组及LPS/PHA+DXM组作体外全血细胞培养,然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IL-12,IFN-γ分泌水平,经扣除血浆基础细胞因子水平后作为该例标本的IL-12或IFN-γ分泌量。结果:LN患者的全分泌水平,经扣除血浆基础细胞因子水平后作为该例标本的IL-12或IFN-γ分泌量。结果:LN患者的全血培养细胞IL-12及IFN-γ的分泌量明显高于正常人(IL-12:P<0.005,IFN-γ:P<0.001);而且两者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IA)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DXM对IL-12及IFN-γ分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均P<0.01),而且在LN患者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IL-12及IFN-γ分泌上调在L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抑制IL-12及IFN-γ的产生可能是它治疗LN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程静  马乐  苏春芳 《广东医学》2016,(3):415-417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 BALF)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所有患者采用抗结核标准化方案治疗,8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治愈组(51例)和未治愈组(3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肺泡灌洗术( BA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8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活动组)、30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非活动组) BALF中γ干扰素( IFN-γ)、白细胞介素( IL)-10、IL-12、IL-35水平,比较不同病情、痰菌情况及临床疗效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活动组BALF中IFN-γ、IL-10、IL-12、IL-35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P<0.05)。活动组菌阴、菌阳各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活动组(P<0.05),且菌阳患者IFN-γ、IL-12、IL-35水平均明显高于菌阴患者( P<0.05)。治疗后,治愈组患者IFN-γ、IL-12、IL-35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治愈组(P<0.05),两组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BALF中IFN-γ、IL-12、IL-35水平明显升高,与病灶的活动性、病情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孟鲁司特对哮喘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MK)对哮喘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MK和地塞米松(DXM)组。采用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并反复雾化吸入刺激建立大鼠哮喘模型,药物干预组管喂MK或腹腔注射DXM。采用双标记双染色的方法先标记CD4^ /CD8^ T淋巴细胞,然后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淋巴细胞Fas的表达。结果:哮喘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中T淋巴细胞的凋亡率低于正常组大鼠,MK、DXM处理后,CD4^ /CD8^ T淋巴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与哮喘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体外培养时MK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促进OVA抗原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水平及凋亡,其中以CD4^ T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表达的增加更为明显,与CD8^ 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10^-6mol/L的MK可明显促进10^-4mol/L DXM对淋巴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论:MK可促进哮喘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通过Fas途径介导。MK对DXM促淋巴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白介素2(IL-2)水平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法和ELISA法,检测了60例不同病程CA患者PBLC凋亡调控蛋白Fas/Fas-L的表达水平和血清中IL-2水平。发现CA短病程组PBLC的Fas、Fas-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A长病程组PBLC的Fas、Fas-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A短病程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短、长病程组CA患者血清IL-2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A患者PBLC Fas/Fas-L表达水平与血清中IL-2的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果表明:CA患者PBLC有凋亡异常,并且与血清中IL-2的水平呈负相关,患者PBLC凋亡异常在CA的病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血清IL - 18和可溶性sFas/可溶性sFas配体 (sFas/sFasL)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检测 4 5例SLE患者和 18例正常人群血清中IL - 18,sFas及sFasL水平。结果 :SLE各组sFas/sFas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其中相对活动期sFas较相对缓解期明显增高 (P <0 .0 1) ,sFasL无明显差异 (P >0 .0 5 )。IL - 18水平在SLE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相对活动期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和相对缓解期患者差异显著 (P <0 .0 1) ,而相对静止期患者血清水平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SLE患者和相对活动期患者血清IL - 18水平与sFas增高呈显著的正相关 (P <0 .0 1)。结论 :IL - 18,sFas及sFasL在SLE发病中有一定意义 ,IL - 18的变化与sFas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ICAM-1、L-选择素及P-选择素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发作期和静止期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析了19例发作期和16例静止期RGH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ICAM-1,L-选择素及P-选择素表达情况。结果 RGH患者发作期外周血淋巴细胞ICAM-1表达显著高于RGH静止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表达的L-选择素及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在RGH患者发作期、静止期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ICAM-1的表达与RGH患者年复发次数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RG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RGH复发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7和IL-3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作用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5例SLE患者和25名健康者血清IL-17和IL-35水平,比较SLE患者与对照者、SLE活动组与SLE非活动组、狼疮肾炎(LN)患者与非LN患者中两种细胞因子的差异,分析SLE患者血清IL-17、IL-35、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的相关性以及LN患者血清IL-17、IL-35与尿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者相比,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IL-35水平降低(P<0.01),且SLE活动组的血清IL-17水平高于非活动组(P<0.01),IL-35水平低于非活动组(P<0.01)。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SLEDAI评分正相关而IL-35水平与SLEDAI评分负相关,且血清IL-17水平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与非LN患者比较,LN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IL-35水平减低(P<0.05),且LN患者尿蛋白定量(24 h)与血清IL-17水平正相关,与IL-35水平负相关。结论:IL-17和IL-35是一对紧密相关的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血清IL-17水平升高、IL-35水平下降,两者的平衡失调,参与了SLE的疾病发生及其肾脏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尿纤维结合蛋白在评价狼疮肾炎患者狼疮活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变化在狼疮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1 8例狼疮肾炎患者和 1 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尿Fn水平检测 ,比较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活动指数 (SLEDAI)的相关关系。结果 :狼疮肾炎患者尿Fn水平活动期为 732 .73± 32 6 .51ng/ml,静止期为1 1 6 .0 7± 52 .1 0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 9.86± 7.1 9ng/ml(P <0 .0 5) ,并且活动期高于静止期 (P <0 .0 0 1 ) ,尿Fn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 (r =0 .934 ,P <0 .0 5)。结论 :尿Fn水平可作为狼疮肾炎患者活动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6和IL-18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39例SLE患者血浆的IL-6和IL-18水平。结果血浆IL-6的水平在SLE患者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的IL-6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之间呈正相关(r=0.74,P<0.01);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增高,且活动期组较非活动期组增高更明显(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SLE患者的IL-18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SLE患者血浆IL-6、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白细胞介素 6(IL 6)依赖细胞株KD83 ,检测狼疮性肾炎 (LN)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尿中IL 6的活性。结果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稳定期组L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与血沉 (ESR)呈正相关 (r =0 683 0和r =0 5 767,P <0 0 5 ) ,而与血清补体C3、抗核抗体(ANA)、抗ds DNA抗体均无相关关系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IL 6活性与血清IgG呈正相关 (r=0 83 5 0 ,P <0 0 1) ,与补体C4呈负相关 (r =- 0 5 980 ,P <0 0 5 )。结论 :活动期LN患者血和尿的IL 6活性均增高 ,提示IL 6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血和尿的IL 6活性可作为观察LN患者病情的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 receptor,IL-2R)、CD4+/CD8+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38例LN患者纳入LN组,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及病理分型;根据SLEDAI评分将LN患者分为活动组和非活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差异。结果 LN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白蛋白(albumin,ALB)、补体C3和C4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 DNA antibody,抗ds-DNA抗体)阳性率、C反应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组患者的ALB显著低于非活动组,IL-2R、红细胞沉降率、24h尿蛋白定量、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活动组(P<0.05)。LN患者血清IL-2R水平与SLEDAI、SCr、血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均呈正相关,与Hb、补体C3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IL-2R可作为判断LN活动程度的指标,为临床疾病活动的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细胞因子表达谱,探讨IV型狼疮性肾炎(LN)免疫发病机制。
方法: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IV型LN患者及30例肾活检证实为V型LN患者、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均留取
静脉血,分离血清,通过抗体芯片技术同时检测4种Th1细胞因子(INF-γ,IL-1,IL-2和TNF-α)和5种Th2细胞因子(IL-
4,IL-5,IL-6,IL-10和IL-1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淋巴细胞
亚型和细胞因子表达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V型LN患者存在明显的贫血(P<0.001)、低补体血症及低白蛋
白血症(P<0.05)。IV型LN患者CD3+细胞比率和计数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改变,但CD4+细胞比率和计数明显低于对照
组(P<0.01);由于CD8+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而出现CD4+/CD8+比值倒置(P<0.01);CD20+细胞比率及计数略
高于对照组(P<0.05);但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与V型LN患者相比,
IV型LN患者淋巴细胞表型异常更显著,尤其表现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与对照组相比,IV型LN患
者体内存在广泛的细胞因子异常,检测的9种细胞因子中有7种明显升高,其中包括3种Th1细胞因子INF-γ (P<0.05),
IL-2 (P<0.05),TNF-α (P<0.01)和4种Th2细胞因子IL-4 (P<0.05),IL-6 (P<0.05),IL-10 (P<0.01),IL-13 (P<0.01 );与IV型
LN不同,V型LN仅有4种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其中除IL-2属于Th1细胞因子外,其余3种为Th2细胞因子,包括IL-4,
IL-10和IL-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调节性T细胞比率与多种临床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antidsDNA
滴度、疾病活动性指数等(r分别为-0.781,-0.746,-0.646;P<0.05);IL-5与anti-dsDNA滴度、血肌苷呈正相关
(P<0.05),与补体C3呈负相关(P<0.05);IL-10与SLEDAI呈正相关(P<0.01),与尿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均呈负相关(分
别P<0.05和<0.001);IL-13与尿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769,P<0.05);而V型LN患者细胞因子与临床表现之间相关性
小。结论:IV型LN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淋巴细胞表型异常及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性,这可能是免疫抑制剂治疗IV型LN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变化和白介素-17(IL-17)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30例VKH患者(17例活动期和13例静止期)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ORγt的表达;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并将其培养后应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上清液中IL-17的含量。结果 活动期VKH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数量和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同时活动期VKH患者外周血PBMC分泌的IL-17水平也明显高于静止期VKH患者及健康人,两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期VKH患者Th17细胞的数量和RORγt的基因表达水平及IL-17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期VKH患者Th17细胞数量增多,且IL-17的水平增高, 因此Th17细胞可能在VKH患者葡萄膜炎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Chen XQ  Lin T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8):1995-199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对豚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采用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复制豚鼠哮喘模型。3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每组10只)进行处理,分别为哮喘模型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和IL-18干预组(C组)。光镜下检测各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及分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ALF中Th1细胞因子IFN-γ、IL-2和Th2细胞因子IL-4、IL-5浓度,并进行3组之间的比较。结果豚鼠BALF中嗜酸粒细胞(EOS)个数A组、B组、C组分别为(98±58)×106/L、(12±10)×106/L、(29±10)×106/L,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个数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FN-γ和IL-2浓度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L-4浓度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5浓度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8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而达到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