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应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的安全有效性及硬膜外导管置管长度对婴幼儿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将66例择期腹部手术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实验A组和实验B组,3组均采用静吸全麻,两实验组经骶管穿刺并向硬膜外腔置入不同长度的硬膜外导管,记录3组BP、HR、SpO2、全麻药用量、自主呼吸恢复到拔气管导管的时间,两实验组的穿刺深度、硬膜外导管置人长度和麻醉阻滞平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SBP、DBP、HR的变化较小,全身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实验A组的硬膜外置管长度长于实验B组(P〈0.05),但两组的阻滞平面、全麻药用量及循环系统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时硬膜外导管头端只需在S1~L5水平即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曾发生2例硬膜外麻醉导管折断。1例行疝修补术,取腰2~3间隙穿刺,头向插管,至3厘米处遇阻力,拟退出导管时,感觉有嵌顿,稍用力嵌顿感突然消失,随即未再将导管全部退出而又重新插入约2厘米后注药,麻醉效果佳。术毕拔管,发现导管前端已短缺约3厘米,部分导管遗留于硬膜外腔。术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显微镜下硬膜外麻醉导管留置吻合治疗68例泪小管断裂患者,获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人体硬膜外腔,通过暂时性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泌尿外科和妇产科等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入过程中,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进而增加不适感、惊跳及术后发生神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1-3]。研究显示,导管沿尾部方向插入,可能直接接触暴露的神经根或椎旁软组织,因此比沿头部方向插入时患者发生感觉异常的频率更高[4]。但是,有关老年患者腰段硬膜外麻醉时导  相似文献   

5.
全麻围气管拔管期间常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等反应,使老年患者及具有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因素患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已有文献报道,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少麻醉诱导期及术中血浆儿茶酚胺(CA)的释放。为此,2003年1~10月,我们对30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患者与30例全麻患者在围气管拔管期测定CA浓度,并进行血气分析及测定各时点血流动力学,以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围气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手术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时、拔管前及拔管后30 min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麻醉之前的心率值与血压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插管时、拔管前及拔管后30 min的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操作,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对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很多手术施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要求麻醉平面阻滞较广,通常需两次穿刺置入2根导管才能完成。为此,我们于1992年研制成双腔硬脊膜穿刺针,用该穿刺针一次穿刺可向头尾各置入1根导管,用以施行60例硬膜外麻醉,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 穿刺针的设计及用法 穿刺针针体为双腔,固定在同一针座上,头端分别向两侧开孔,针芯也为2根,固定在同一芯座上,与针体相对应。穿刺时,两侧开孔分别向头尾方向,进针方法及指征同常规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经两腔分别向头、尾端各置入1根硬脊膜导管,退出穿刺针后分别将2根导管标记清楚,并分别注药。2 临床资料分析 用双腔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双向置管麻醉60例,男5例、女55例,年龄24~70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外和全身麻醉两种方式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效果。方法行手术治疗的178例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麻组(89例)和硬膜外组(89例),全麻组患者予以全身麻醉,硬膜外组予以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心率、血压异常情况、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硬膜外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麻醉前,全麻组和硬膜外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全麻组血压、心率异常率显著高于硬膜组(P<0.05);硬膜外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全麻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治疗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不仅能有效维持血压和心率正常,还能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02年3月开始对硬膜外一点穿刺置双导管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研制成的硬膜外置双导管穿刺针,是在传统(Tuohy)硬膜外穿刺针基础上研制而成。其结构简单,由针体、针管、针芯组成。经体外模拟试验成功后,并于4月应用于临床,获得了临床麻醉满意效果。操作方法与传统针大致相同,可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的椎体任一间隙置双导管(同向、反向),推注药物,实施麻醉。本文介绍硬膜外置双导管穿刺针一点穿刺,同向置双管用于胸腹手术麻醉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导管预置不同深度对椎管内麻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行硬膜外穿刺时,预置硬膜外导管深度(指穿刺针突破黄韧带后,经穿刺针预先置入硬膜外腔的导管长度)往往带有随意性。2003年10月~2004年3月,我们观察了预置硬膜外导管深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时、拔管前和拔管后30 min内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在插管时、拔管前和拔管后30 min内的心率和血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影响较小,因此在进行麻醉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颈部硬膜外麻醉中,以穿刺麻醉较为困难,而且这种麻醉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本文仅就这方面资料加以综述。一、对颈部硬膜外麻醉的评价: 有人认为,于颈部硬膜外穿刺较困难,  相似文献   

13.
正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所输液体的渗透压不受限制等特点在临床已广泛开展,但并发症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拔管困难是拔管时最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1]),导管留置时间长和静脉壁黏附造成拔管困难~([2])。2019年5月我科为1例留置时间长达636 d的重症脑卒中病人拔管,虽然拔管过程中发生拔管困难,但是通过前期精心准备、参考文献、专家指导,操作中调整拔管角度等措施,一次性成功拔出PICC导管,现将拔管过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王连征  张幼勤 《山东医药》1998,38(10):29-29
1997年3月,我们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将自行研制的双腔双侧孔硬膜外麻醉导管(下称双腔导管)用于38例手术患者,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现介绍如下。双腔导管的制作与应用:双腔导管的制作材料同单腔硬膜外导管,长80cm,外径1.1mm,两腔内径均为0.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剖宫产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妊娠合并PAH 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妊娠合并PAH17例患者,仅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其余16例采用了硬膜外麻醉,均采用小剂量、分次及缓慢的给药方法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连续硬膜外麻醉对合并PAH患者剖宫产生命体征影响较小,且新生儿Apgar评分较高。结论:妊娠合并PAH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极易发生剧烈变化,如果麻醉处理不当会影响母婴安全,连续硬膜外麻醉是妊娠合并PAH患者行剖宫产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尹秀荣  冯海英  刘伟 《山东医药》2007,47(33):64-64
2003年1月1日-2006年1月1日,本院共实施硬膜外麻醉5800例,29例出现广泛硬膜外阻滞表现,经硬膜外导管注入泛影葡胺证实导管进入硬膜下腔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100例,根据麻醉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全凭静脉麻醉(TIVA)组、吸入全身麻醉(IA)组和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全身麻醉(CE-IVA)组,分别于麻醉前、拔管后5 min测定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aO_2)和分钟通气量(MV),手术完毕停药后监测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第3天监测患者有无肺部感染。结果相比麻醉前,三组患者拔管后RR升高,SaO_2和M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TIVA组和IA组患者,CE-IVA组患者拔管后RR降低,而SaO_2和MV升高,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肺部感染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全身麻醉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用普通的或带背孔的硬膜外穿刺针和腰穿针配套使用都是施行单纯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的常用技术 ,但均有一些技术上的缺陷 ,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笔者试用一种新的改进方法 ,其目的是克服因硬膜外穿刺针前端的背孔而导致硬膜外导管置入困难这一缺点。经临床应用 ,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 :下肢、会阴及下腹部手术患者 15 0例 ,男 71例 ,女 79例 ,其中行硬膜外麻醉 10 5例 ,CSEA4 5例。随机分为 A、B、C三组 ,各 5 0例。硬膜外穿刺成功 (CSEA者经蛛网膜下腔注药 )后 ,A、B两组分别用外径为 1.0 mm和 0 .7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道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6例择期行食道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A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处理,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34例给予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处理,对比两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镇痛效果、麻醉药物用量等情况。结果 B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优于A组(P0.05);B组插管后至拔管后血清皮质醇、血浆肾上腺素水平低于A组(P0.05);B组麻醉药物使用量、术后拔管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5.8%,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9%,低于A组的28.1%、21.9%(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食道癌手术能有效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具有苏醒质量高、镇痛效果好等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产妇60例,随机均分成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组30例(A组)和单纯硬膜外麻醉CEA组30例(B组)。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mg和芬太尼25ug,然后硬膜外腔置入导管3cm,B组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1%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ug/ml总量20ml。两组完成均经硬膜外导管接上微量泵(PCA),以6ml/h的速度0.1%罗哌卡因+芬太尼0.2mg 50ml泵入。记录镇痛效果、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程、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对镇痛效果评估、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年龄、体重、身高、孕期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HR、MAP相同,镇痛效果A组I级多于B组(P<0.05),产妇自我评估达到I级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神经阻滞无明显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1]无差异,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与单纯硬膜外(CEA)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满意,但CSEA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