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面肌痉挛以眼肌和面部肌肉频繁和不自主痉挛性收缩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睁眼困难,影响视物。病人在情绪紧张、精神疲惫时发作加重,有的患者在发病前有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失眠等病史。王宏…报道面肌痉挛病人多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其中焦虑非常明显,与痉挛程度相关。所以笔者在取穴上注重调神穴位的选取,通过调神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许世闻 《北京中医》2011,(7):553-555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常起始于眼周,日久扩散至面肌的许多肌肉。抽搐程度轻重不等,劳累、紧张、激动等因素可加重症状。西医对面肌痉挛的治疗主要采取口服卡马西平、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射频以及微血管减压术等,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1]。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的“筋惕肉惕”范畴。针灸疗法对此病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面肌痉挛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可由外伤、化脓性炎症等引起。早期是一侧眼睑开始不自主跳动,逐渐变为一侧面肌抽搐,激动、紧张时抽搐加重。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已得到国内外认可,我科室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法治疗本病已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治验1例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252201)陈莲凤关键词面肌痉挛,辩证施治王某,女,28岁。1994年7月2日初诊。主诉:左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半年,紧张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曾在某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磁共振检查示脑部未见异常。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  相似文献   

5.
正面肌痉挛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相对较好,且无不良反应~([1])。现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许世闻 《北京中医药》2011,30(7):553-555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常起始于眼周,日久扩散至面肌的许多肌肉。抽搐程度轻重不等,劳累、紧张、激动等因素可加重症状。  相似文献   

7.
<正>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或者无痛性强直。本病常始于眼轮匝肌,渐渐波及到其他面肌,随即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面部肌肉均剧烈抽动,可因紧张、激动、疲劳而加重。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给患者造成很大心理负担,且影响社交。西医治疗主要采用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但易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针灸  相似文献   

8.
长吊针治疗面肌痉挛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运喜 《中医杂志》2007,48(3):202-202
面肌痉挛病因不明,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因素而加重,睡眠后停止。笔者以长吊针为主治疗面肌痉挛,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面肌痉挛(HFS)又称面肌抽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功能性疾病,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1-3]。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虽然进展缓慢,而且也不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但是会引起患者心理和社交活动  相似文献   

10.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不自主的痉挛抽搐,它常起自眼轮匝肌,以阵发性眼皮跳开始,痉挛范围逐渐扩展至口角和整个半面。患者说话、吃饭等面部运动均可引发或加重痉挛。患者不能用意识控制痉挛,精神越紧张越易发作,因此患者十分痛苦。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董氏奇穴、足阳明胃经子午对冲经穴治疗面肌痉挛23例,取得了良好疗效,并与用阳白、四白、太阳、巨髂、颊车、地仓等穴位治疗的23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同侧面神经(第七脑神经)支配的面部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在情绪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1-2]。本病多于中老年人群中发病,且女性略多于男性[3-4]。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3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肌痉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抽搐为特征,常由下眼睑的眼轮匝肌轻微颤搐开始,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强烈痉挛。多见于中年妇女,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多。发病原因不明,少数由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引起,可因精神紧张、劳累、焦虑、面部运动等因素使病情加重。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笔者采用毛刺患侧、巨刺健侧的方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患者均来自门诊,治疗组37例,其中男11例,女26例;…  相似文献   

13.
面肌痉挛治验张建伟王某,女,43岁,干部,1991年5月11日入院。住院号12147。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颜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以眼肌抽搐为甚,精神紧张及疲劳时症状加重,安静及睡眠时症消。曾在某院神经科诊为面肌痉挛。服用卡马西平、舒乐安定等药,病情未好...  相似文献   

14.
“以动制动”法为主针刺治疗面肌痉挛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主要是指一侧颜面肌肉痉挛,早期常见眼轮匝肌或唇肌痉挛,逐渐向颜面其它表情肌扩散。本病进展缓慢,但迁延难愈。病因不明确,可能是面神经通路上局部受到刺激性损害所致。部分病人是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所致,多数病人则无明确的病史。症状可因情绪紧张、劳累、失眠、烦躁后加重,于注意力转移或睡眠中消失。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以动制动”法为主针刺治疗本病38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从 1998~ 2 0 0 0年 7月对 2 8例面肌痉挛患者应用蒙医温针针刺 ,放血疗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2 8例 :女性 18例 ,男性 10例 ;2 5~ 30岁 2例 ,31~ 4 0岁 5例 ,4 1~ 50岁 7例 ,50岁以上 14例 ;病程最短者 3~ 5日 ,病程最长者 5年 ;其中左侧面肌痉挛 12例 ,右侧面肌痉挛 16例 ;嘴角、眼角痉挛同时存在者 2 5例 ,单纯眼周痉挛者 3例。2 蒙医辨证分型2 .1 急性“赫依”型 :除一侧面肌抽搐外 ,伴有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眼角流泪、急躁易怒 ,情绪紧张有波动时痉挛加重。均有受风寒、受惊情绪激动或…  相似文献   

16.
正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临床上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动[1],此病多见于女性患者,可因劳累、情绪紧张、受凉后症状逐渐加重,本病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且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西医尚且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中医针灸疗法对于此病的治疗却有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在研究生期间有幸跟随导师任媛媛主任医师,观察并记录导师治疗面肌痉挛中的1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面肌痉挛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不能自行控制,并每于繁忙、紧张、疲劳时症情加重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本人自1988年7月~1992年7月采用常规针刺和面神经干(支)直接刺激的方法收治本病患者共87例,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面肌痉挛87例中,男性24例,女性63例;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为31岁,以40~50岁者为多;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大多2~5年;病变部位在左侧者50例,右  相似文献   

18.
面肌痉挛常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的。面肌痉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断要点是除面肌痉挛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我科于1992年1月2006年3月,采用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6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王毅刚用综合方法治疗面肌痉挛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共16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门诊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龄6~69岁,病程3个月~3年,睡眠差11例、视力疲劳8例、面瘫后遗症1例。诊断标准:一侧面部肌肉反复发作,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等[1]。纳入标准:(1)符合面肌痉挛的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面肌痉挛是指半侧面部肌肉表现不规则的抽搐。痉挛最初为间歇性的发作,以后痉挛多为频繁发作,持续时间数秒或数分钟不等。病人往往在情绪紧张、激动或受外界刺激而加剧,入睡后则消失。此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本病开始仅仅限于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步发展至面部其他肌肉。严重时口角也会一起抽动,少数病人患侧面肌往往高于健侧。现代医学病因不明,故称原发性面肌痉挛。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亦有不少继发性面肌痉挛,多般在面神经麻痹后继发面肌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