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预防后囊混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的方法预防后囊混浊。方法:应用新西兰白兔10只,将20眼随机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胰蛋白酶组。晶状体囊袋内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皮质,保留完整囊袋,胰蛋白酶组间囊袋内注入2.5g/L胰蛋白酶保留1min,冲洗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最后撕去前囊。对照组将胰蛋白酶换为平衡盐水,其他方法相同,术后观察后囊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胰蛋白酶处理组8眼晶状体囊保持透明,后囊无混浊,2 眼轻度混浊。对照组10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混浊。两组后囊混浊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有显差异(P<0.01)。结论:应用胰蛋白酶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可以显预防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防治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对2l例于手术前和术中发现后囊混浊,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行工期后囊环形撕囊。结果: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工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防治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联合囊膜抛光是否可预防兔眼后囊膜混浊及其眼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将 4 0只兔随机分为 4组 ,每组均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采用不抛光不用透明质酸酶、抛光不用透明质酸酶、水分离和抛光囊膜时用进口透明质酸酶和用国产透明质酸酶的方法。手术后不同时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 3个月对每组 5只兔眼的后囊膜混浊进行分级 ,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 3个月经秩和检验第 1、2组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与第 3、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第 3组与第 4组、第1组与第 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说明透明质酸酶联合抛光可以降低兔眼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而且进口与国产透明质酸酶同样有效。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抛光用联合囊袋内注射组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最少 ,而且该组的 Soemmering环、Elschnig小体和后囊膜上的细胞都比较少 ,出现晚 ,眼内其它组织未受损害。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联合囊膜抛光可以预防兔眼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而且眼内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除术后最常见也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殖、移行、化生以及术后炎性反应引起。我们采用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me,HS)联合囊膜抛光的方法,在44只兔眼的研究中证实它能有效降低PCO的发生,而且眼内应用安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眼科马文豪(百色533000)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居首位的致盲性眼病,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当今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保留的晶体后囊很容易发生混浊,造成后发性白内障,导致视力再度下降[1]。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普遍...  相似文献   

7.
后囊混浊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往往导致患者视力重复下降。本文对167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34眼后囊混浊作临床观察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1995~1998年施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67眼,男性104眼,女性63眼,年龄18~82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21眼,外伤性白内障27眼,并发性白内障12眼,合并糖尿病性白内障7眼。在术后3~12月复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检查。1.2 后囊混浊分级标准 按Odrich评分法记录后囊混浊情况,即0级:后囊无混浊;1级:后囊轻度…  相似文献   

8.
后囊混浊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对正常及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训,观察体外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以及组织学变化。应用5-氟脲嘧啶,高三尖杉酯碱及骆驼蓬碱对组织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进行药物抑制试验。结果显示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生存能力有限,体外的生存能力与供体的年龄成负相关。高三尖杉酯碱及骆驼蓬喊可有效地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繁殖,同时根据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观察,作者建议使用边缘光滑的撕囊术,以降低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秋霞  林静 《新疆医学》2003,33(4):30-31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rerior capsule ca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8%~50%,是影响术后视力重建的主要原因。我院采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复明效果满意,随访观察6个月~2年,部分患者并发后囊膜混浊,视力恢复欠佳,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1998年~2000年巴州医院行白内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素点眼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混浊的作用。方法 :在 2 4只兔建立白内障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肝素点眼组和对照组 ,行双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10 0例 ( 10 0眼 )老年性白内障 ,随机分为肝素点眼组和对照组 ,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术后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观察角膜、前房及后囊混浊情况 ,并对兔后囊膜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肝素点眼组与对照组前房反应及后囊混浊眼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素可减少早期前房反应 ,抑制后囊混浊的形成 ,为一种简便、安全而有效的预防后囊混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LECs开始从囊袋赤道部长出,并在后囊上延伸。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细胞层次增多,囊膜出现明显皱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组织学可见薄层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地探讨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ombretastatin A4 Phosphate(CA4P)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增殖及迁移影响,初步探讨其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以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为实验对象,设空白对照组及CA4P组,分别以PBS或1 μmol/L CA4P处理15 min,于0、24、48、72 h后进行检测。通过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试验细胞迁移能力;Annex in V-FITC /PI双染法检测细胞死亡方式;PI染色法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α-微管蛋白、F-肌动蛋白)及细胞形态。[结果] CA4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24、48、72 h细胞相对增殖活性分别为73%、40%、34%(P<0.05)。空白对照组细胞划痕面见大量细胞覆盖;CA4P组划痕面无细胞覆盖,细胞呈细小圆形,可见部分细胞脱落漂浮。CA4P组24、48、72 h细胞凋亡率为19.7%、43.6%、72.2%,明显高于对照组(1.7%、2.2%、3.6%;P<0.05)。CA4P组各时间点G2/M期分布分别为30.3%、55.4%、70.8%,明显高于对照组(4.4%,9.0%,7.9%;P<0.05)。CA4P组细胞内微管纤维丝状结构消失,可见多核、巨核等有丝分裂障碍表现,但F-肌动蛋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1 μmol/L CA4P短时间作用于SRA01 /04晶状体上皮细胞可明显其增殖和迁移,且作用呈时间依赖性。CA4P抑制细胞增殖可能机制是通过解聚微管蛋白,诱导有丝分裂停止而诱发SRA01 /04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免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拿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囊周边部开始出现LECs,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组织学可见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梁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并为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I型胶原3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促牛晶体上皮细胞(LEC)的粘附作用,以阐明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的组织病理学机制。方法应用3H-TDR掺入法研究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I型胶原和鸡卵白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牛LEC的粘附作用。结果牛LEC能够粘附到包被有不同浓度的料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I型胶原培养板表面上,呈现出浓度和时间效应特点肥牛LEC不能够粘附到包被有不同浓度的鸡卵白蛋白培养板表面上。给哈构成晶体囊膜的层粘连蛋白和I型胶原,以及白内障摘除术后进入眼房水的纤粘连蛋白能够介导LEC粘附到后囊膜上,在PCO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幼兔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囊袋和前房内用药,观察姜黄素对超声乳化摘除术动物模型术后晶状体后囊混浊有无抑制作用。方法 健康1月龄新西兰白兔75只,随机分为3组,随机选取一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前囊环形撕除后,分别用平衡盐溶液(A 组),羟丙基-β-环糊精(90μg/ml,B 组),姜黄素- 羟丙基-β-环糊精(123μg/ml,C组)各0.6ml液体行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手术结束前从辅助切口向前房内注上述液体各0.4ml。术后连续观察角膜水肿程度,前房内反应,后囊膜混浊程度,术后2月散瞳照相记录。术后3天每组取6只兔,全眼球包埋进行HE染色及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术后7天、1月和2月分别对其余标本行HE染色,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术后C组角膜水肿消退较快,与A组及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C组前房渗出消退较A组快(P<0.05),C组与B组之间、A组与B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后囊膜出现混浊的时间A、B 、C 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月,C组后囊膜混浊程度较轻,与 A组、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术后3天各组赤道部见上皮细胞聚集。TUNEL染色A组、B组、C组均可见少量晶状体上皮凋亡细胞。术后1月A组、B 组、C 组均可见囊袋赤道部有不等量透明皮质出现和上皮细胞增殖,以A组和B组明显。术后2月,A 组和B 组可见大量皮质增生,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迁徙并在局部增殖集聚,于前囊下重新排列,C组亦可见类似皮质增生,但增生程度较A组或B组轻。 结论 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幼兔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后后囊膜混浊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兔眼的解剖特点及制作后囊膜混浊模型的方法。方法:测量新西兰兔30只(60只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球轴长度。每只兔随机选取左眼或右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中的乳化功率、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情况。结果:30只兔60只眼的平均前房深度是2.39±0.24mm,平均晶状体厚度是6.61±0.26mm,眼球轴长度是15.17±0.40mm。30只兔眼均顺利进行了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乳化平均功率15.43%±4.31%,平均时间91.19±21.78秒。术后1个月后囊膜混浊开始形成,术后3个月每只眼都形成了明显的后囊膜混浊。结论:利用兔进行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作为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内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 RLECs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以DMEM为培养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组以DMEM+50μg/L rhEGF为培养基;Mat组以含50μg/L rhEGF和1.0 g/L Mat的DMEM为培养基。利用50μg/LrhEGF诱导RLECs增殖,加入1.0 g/L Mat培养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50μg/L rhEGF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57.65±4.54μg/L和1.59±0.19μg/L,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at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21.74±3.96μg/L和0.56±0.21μg/L,较rhbFGF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Mat能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术或外伤所致晶状体后囊膜损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预后及并发症。方法 对28例病例进行术后及3月~1年的随访观察及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随访观察证实矫正远视力〉0.3为82.14%,〉0.6为39.2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视晶状体后囊膜破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安全可行,疗效令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光动力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32只兔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皮质吸出术,低、中、高剂量组再皮质吸出后前房内注入0.5 mL浓度分别为1.25 mg/mL,2.5 mg/mL,5 mg/mL的ICG后用810 nm的半导体激光对囊膜进行低能量(50 mW/cm2)照射2 min.术后3个月时观察后囊膜的混浊程度及囊膜中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 中高剂量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EPCO值呈剂量依赖性的下降,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囊膜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核抗原增殖指数呈剂量依赖性的下降,各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G的光动力作用在兔眼可降低术后3个月时后囊膜混浊的程度,其作用是通过术中ICG的光动力毒性清除了囊袋内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从而减少了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