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尿激酶联合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40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巴彦淖尔市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通过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40联合治疗1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结果:多数患者经过抗凝、溶栓治疗3~4d开始出现下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1周左右肿胀、疼痛基本消失。治疗结果:有效135例占70%;显效45例占30%;无效为零。患者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时给予抗凝、溶栓联合祛聚、活血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9例,予抗凝、溶栓、祛聚和支持治疗。结果29例患者均于治疗后第2~3天,下肢肿胀明显消退;1个月后复查彩超,示部分再通,3个月后复查彩超全部再通。无严重肺梗死(PE)和下肢坏死,部分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非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规范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好发于下肢[1]。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如不及时治疗,可继发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病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溶栓、抗凝、祛聚)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超过72 h,由于本院医疗条件所限,溶栓、抗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妇科手术后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7例患者经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个疗程,病情均明显好转,继续口服华法林3-6个月后治愈。1例因早期家属不配合治疗,1周后转上级医院血管外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给予抗凝、祛聚治疗好转,2周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继续给予口服华法林6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应高度重视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积极做好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DVT形成53例,予抗凝、溶栓、祛聚和支持治疗.结果:53例患者均于治疗后2~3天,下肢肿胀明显消退,1个月后复查彩超,示部分再通,3个月后复查彩超全部再通,无肺梗死(PE)和下肢坏死,部分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结论: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雷跃华  杨玉辉  李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059-306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DVT患者76例(患肢81条)的临床资料,均为彩超检查明确发现DVT及其部位、范围,治疗采用抗凝、溶栓、祛聚及对症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疗效满意,54例下肢肿胀、疼痛症状缓解,复查彩超提示深静脉再通,18例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彩超提示深静脉部分再通;2例发生股青肿,转入上级医院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并手术取栓;2例因晚期肿瘤和脑出血死亡.均随访6个月~2年;结论:下肢DVT患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超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转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对在我院经彩超检查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在溶栓、抗凝、祛聚治疗下,超声观察血栓均由大范围逐渐缩小的消散过程,基本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痛、经济、简便、可重复等诸多优点,能较准确地作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且可以观察血栓在治疗中的动态过程,为临床医师在治疗中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8.
赵茂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542-543
目的:探讨阿坝(海拔2700~3800m)地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方法。方法: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令、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结合选择性溶栓治疗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30例患者均于治疗后3~5天,下肢肿胀、疼痛明显减轻:1个月后复查彩超,部分再通;2个月后复查彩超全部再通。无严重肺梗死和下肢坏死。结论:下肢DVT形成患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采用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吕春梅 《江苏医药》2006,32(9):853-854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行3个月随访。结果11例经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9例3个月后痊愈,1例好转,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结论妇科手术尤其是恶性肿瘤术后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及早诊断,立即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并非少见,文献报告的尸检发现率为35%~52%[1],经静脉造影证实有症状的DVT发病率1.6%[2].对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应采取抗凝、溶栓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但血栓完全溶解率低,有资料显示髂股静脉血栓溶解成功率只有28%[3],且难以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4].近年来,随着在手术取栓后联合加作临时性的动静脉瘘以及手术联合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的研究,使手术治疗DVT又得以发展并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治疗DVT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4月~2003年7月收治37例DVT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5例周围型DVT非手术治疗治愈,3例混合型DVT非手术治疗症状改善,但遗留DVT后遗症.29例中心型和混合型DVT手术辅助以溶栓,抗凝祛聚治疗,15例治愈.14例症状明显改善,6例有DVT后遗症。结论 周围型DVT不需要手术;以手术为主、辅以抗凝祛聚的综合治疗,可使中心型和混合型DVT达到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结果:治愈41例,好转24例。结论:溶栓、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超声在诊断急性肺栓塞及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2例,实行超声心动图以及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经过临床诊断,25例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情况。结果溶栓后2周,测量参数表现为明显的好转,和溶栓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3个月以后,没有形成新的血栓,测量参数有所好转。进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13例有效,管腔部分能够再通,3例表现为无效。结论对急性肺栓塞进行超声检查,快速,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4.
周芳  姚刚  章宏伟  汤建平  郭云彩 《江苏医药》2005,31(10):780-781
目的探讨烧伤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7例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小结。结果经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后均治愈。结论烧伤病人可能是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高危人群,体检、静脉造影、超声扫描等,可提高烧伤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凝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22,观察组牙龈出血、皮下瘀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79,5.1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单纯行溶栓抗凝治疗)和观察组(52例,溶栓抗凝联合导管溶栓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住院时间、静脉畅通和下肢周径差进行比较.结果 组间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为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1,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14,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畅通率、下肢周径差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导管溶栓介入治疗具有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经介入溶栓治疗的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溶栓治疗前D-二聚体(514.6±135.1)μg/L,与正常临界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溶栓治疗2 d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达峰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7 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0 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至正常范围。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溶栓疗效,判断溶栓、抗凝治疗停止时机,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溶栓、抗凝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山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愈11例(30.6%),显效23例(63.9%),有效2例(5.5%),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抗凝、溶栓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便,疗效满意,早期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建萍  吴卫新 《中国药房》2012,(20):1851-185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阿司匹林祛聚,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溶栓后血液黏度较溶栓前显著下降,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液黏度下降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下出血、内脏出血、皮肤过敏、发热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于随访期内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下肢行走时疼痛发生率也高于治疗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系统血管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我院1998年12月至2011年3月共收住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60例,其中只有8例因急性股青肿行手术取栓治疗,对652例采用了经患肢静脉点滴尿激酶区域性溶栓,同时辅以抗凝、祛聚集治疗,后期口服华法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