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重点是确定X线和CT表现以及MRI表现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25例患,25例全部摄平片,其中1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25例共30个病灶,其中16个位于股骨下干骺端,5个位于股骨近端,4个位于胫骨近端,3个位于腓骨干骺端,1个位于尺骨下端,1个位于锁骨。单骨单发21例;多发4例中,单骨双发一例,双骨单发2例,3骨单发病灶1例。X线表现;缺损的大小为0.6~36cm,病灶位于干骺端皮质内或自骨皮质膨向髓腔,呈卵圆形、分叶状或“泪滴”状偏心性骨皮质缺损区,病变长轴与骨干平行,病灶表面可无骨壳,周有骨性硬化边,局部皮质可膨大变薄或毛糙,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部分缺损内有纵行骨性分隔。CT表现12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无膨胀骨质破坏区,外侧骨壳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28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仅两个有轻微肿胀。MRI:5例MRI表现T1WI、T2WI均为低信号,周边硬化缘更低。30个病灶随访观察,无1例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18个病灶随访复查逐渐被增生骨质填充缩小,8个病灶无变化,4个病灶经复查,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X线、CT和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观察随访可了解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2.
袁明智  黄永  任瑞美   《放射学实践》2012,27(8):893-89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胞型病例T1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像检查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手术或关节镜病理确诊的滑膜骨软骨瘤病39例,分析其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发病关节为膝关节11例,髋关节10例,踝关节7例,肩关节8例,肘关节3例(其中5例多关节发病). X线表现主要见关节内或关节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数目多少不等的游离钙化或骨化影;CT(25例)表现见比X线平片更清晰的关节内或关节旁游离钙化或骨化影,并可显示增厚的滑膜和关节积液;MRI(30例)能发现关节内未钙化软骨瘤结节,除可见关节游离体,还清晰显示软骨、滑膜、周围软组织的改变情况和关节积液等表现,并可作出分期诊断.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滑膜骨软骨瘤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对制订手术方案等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X线、CT及MR表现。结果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13例 ,继发性 7例 ;B细胞源性 18例 ,T细胞源性 1例 ,组织细胞性 1例。 14例侵犯单骨 ,6例侵犯多骨 ,共侵犯 2 9个骨骼 ,其中骨盆 10例次 ( 10 / 2 9) ,股骨 6例次 ( 6/ 2 9) ,脊柱6例次 ( 6/ 2 9)。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 6例 ,浸润型 4例 ,硬化型 1例 ,混合型 7例 ,囊状膨胀型 2例。 6例MRI检查 4例呈长T1、长T2 信号 ,1例呈中等混杂T1、长T2 信号 ,1例呈等T1、混杂T2 信号 ,增强后均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骨皮质广泛破坏及中断 8例 ,筛孔样破坏 4例 ,皮质完整 8例。全部有软组织肿块 ,14例呈环形 ,包绕病骨生长 ,并超越骨病变的范围 ,3例呈梭形 ,3例呈局限性。 7例有骨膜反应 ,5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 :本病最常发生于骨盆、股骨及脊柱 ,多侵犯单骨 ,亦可多骨发病 ,常表现为浸润性、溶骨性及混合性骨破坏。骨破坏范围广泛 ,骨皮质破坏较轻或完整 ,巨大软组织肿块 ,并包绕病骨周围生长是其影像学特点 ,可能与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 ,后者可控制广泛的破骨活性。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  相似文献   

5.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13例,男5例,女8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4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2例.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CT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 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匐行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呈迂曲的高信号带;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迂曲状骨质硬化,MR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骨梗死的诊断应三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王德全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595-1597
目的:探讨蝶窦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蝶窦炎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CT与MRI表现为窦腔内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8例(73%);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6(45%)例;累及后组筛窦5例(45%),伴窦腔扩大7例(64%);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4例(36%)。结论:真菌性蝶窦炎具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要考虑一般性炎症、息肉、粘液囊肿和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非管状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变表现具有长管状骨病变的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有硬化边1例.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初步筛选方法,CT和MRI可为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邹飞  杨建新  汤敏  周红炎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6):1000-1003,100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相关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PLB患者的X线、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7例患者2例单骨发病,5例多骨发病,最常累及股骨、髂骨,骨质破坏以浸润型为主,骨皮质可见T2WI高信号"肿瘤通道",周围软组织肿块多巨大,累及关节者,关节间隙保持正常。结论 PLB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尤其长骨远端)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4例均有X线平片,20例CT扫描,12例MRI检查。结果:24例中,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2例),病灶周围硬化边(15例),病灶内明显的斑点状及片状钙化(14例)。20例CT均显示清晰骨质破坏及硬化边,伴有明显的斑点/片状钙化(18例),骨膜反应(5例)及周围软组织肿胀(9例)。12例MRI显示边界清楚的长T1、长短混杂T2信号,5例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3例显示骨膜反应,增强4例强化较明显。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MRI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R、CT和MRI评价骨梗死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共65个部位)拟诊骨梗死的患者的CR、CT及MRI影像学资料,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为对照,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R、CT和MRI诊断骨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CR 55.7%、50.0%、55.4%;CT 70.9%、66.6%、70.8%;MRI 100%、66.6%、98.4%。结论:CR、CT诊断骨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低于MRI,而特异性三者均不高。但对于早期骨梗死,MRI明显优于CR及CT,是目前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输卵管脓肿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8例输卵管脓肿患者的CT增强图像,分析输卵管的结构及周围毗邻结构征象.结果:85.7% (24/28)例有明显管状结构,其中25%(6/24)例管壁光整;75%(18/24)管壁增厚,增强见静脉期管壁明显均匀强化.附件区囊实性包块占39.3% (11/28),肿块外缘模糊毛糙,增强呈实质成分及分隔明显强化,静脉期最明显;75% (21/28)直肠周围、骶骨前脂肪水肿模糊;96.4% (27/28)例盆腔积液;3.6% (1/28)伴有小肠梗阻.结论:CT表现在输卵管脓肿的定性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2.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骨母细胞瘤又名成软骨细胞瘤、良性成软骨细胞瘤.1942年Jaffe与Lichtenstein发现主要成分为软骨母细胞,遂命名为良性软骨细胞瘤[1].1993年WHO将本瘤分为软骨母细胞瘤和恶性软骨母细胞瘤2类[2].该瘤有侵袭性生长及复发、转移等组织学特性和生物学行为,所以一般命名为软骨母细胞瘤[2~4].  相似文献   

13.
输卵管卵巢脓肿与卵巢良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特征,探讨CT对输卵管卵巢脓肿与卵巢附件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输卵管卵巢脓肿和11例卵巢良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绝经前患者输卵管卵巢脓肿12例(12/13例),良性肿瘤组4例(4/11例)。脓肿13例(13/13例)、良性肿瘤9例(9/11例),CT表现为附件区囊实性肿块,脓肿和良性肿瘤边缘轮廓模糊不清分别为11例(11/13例)和4例(4/11例),两组显示囊壁增厚和边缘层状增强分别为10例(10/13例)和2例(2/11例)。脓肿的子宫骶骨韧带增厚和骶前直肠周围脂肪模糊分别为10/13例和9/11例,而良性肿瘤组无1例发生。结论:附件脓肿壁增厚和层状增强,子宫骶骨韧带增厚及骶前直肠周围脂肪模糊有助于鉴别输卵管卵巢脓肿和卵巢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脑脓肿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脓肿的诊断及与颅内囊性、坏死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4例脑脓肿与17例颅内囊性、坏死性肿瘤的DWI信号特征进行分析,测量并比较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病灶与对照区的ADC值比率(ADC率,rADC).结果: 14例脑脓肿在DWI上均呈程度不等的高信号,其中12例在ADC上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2±0.29)×10-3mm2/ s,平均rADC为0.77±0.36;17例囊性、坏死性肿瘤中15例在DWI上呈低信号,16例在ADC上呈高信号,平均ADC值为(2.37±0.70)×10-3mm2/ s,平均rADC为3.24±1.08.统计分析显示脑脓肿与囊性坏死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及rADC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前者均显著低于后者; DWI与ADC相结合对脑脓肿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94.1%,显著高于文献报道相应常规MRI的60%、27.27%.结论: DWI与ADC能有效反映脓肿与囊性、坏死性肿瘤的不同液态性质,对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12例中肿瘤位于胫骨近端4例,股骨头3例,股骨远端1例,肱骨头3例.胸椎(Th_3)附件1例。11例长骨病变者发生于骨骺和干骺端8例。骨端3例。主要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8例可见硬化边,3例可见病灶内有点状钙化。7例行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6例。4例行MRI扫描,病灶于T_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均呈低信号,其内可见点状高信号,STIR上呈均匀高信号;硬化边呈线样低信号,2例病灶周围骨质内有水肿.3例可见相邻关节囊积液。结论: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方法 搜集2002至2012年在本院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12例,均为男性,年龄10~ 53岁,平均28.7岁.A型10例,B型2例;中型7例,重型5例.髂骨2例,股骨(部)5例,肱骨1例,指骨1例,膝关节2例,臀部1例.病史3个月~16年不等.X线检查12例,CT检查6例,MRI检查5例.有创伤史8例,局部疼痛8例,软组织肿胀或肿块8例,功能障碍3例,病理骨折1例,皮肤破溃1例.自幼有出血史5例.12例中,单发骨病变3例,多处肌和/或骨病变7例(其中1例病变数达12个),关节破坏或结构消失2例.结果 溶骨性骨破坏2例,骨膨胀性骨破坏6例,骨膜增生3例,皮质受压变薄/局部增厚5例,软组织内肿块7例,关节破坏肿胀2例.结论 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骨内和关节病变影像表现与出血多少、急慢、是否反复或持续有关;软组织内病变大小形态、密度/信号与出血部位和局部血供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各种颈外侧部肿块增强扫描前后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外侧部肿块增强扫描前后的CT、MRI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间隙的关系.结果 45例颈外侧部肿块中,鳃裂囊肿6例,淋巴管瘤6例,淋巴结结核6例,淋巴结转移瘤8例,颈动脉体瘤3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炎4例,神经鞘瘤5例,颈部脓肿、巨大淋巴结增生、神经纤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鳃裂囊肿、淋巴管瘤表现为囊性无强化;颈部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瘤表现为结节状轻中度强化与环形强化共存;淋巴瘤、淋巴结炎、巨大淋巴结增生、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呈轻中度强化;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体瘤呈高度强化.结论 颈外侧部肿块增强前后CT、MRI表现有特征性改变,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学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l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其中男8例,女4例。最小年龄15个月,最大年龄26岁,平均10岁7个月。12例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法洛四联症9例,肺动脉狭窄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1例,大血管转位1例。发生部位有顶叶、枕叶、顶枕叶及额顶叶。CT平扫脓肿的中心为低密度,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等密度环,增强扫描环壁呈明显强化。MR表现为混杂的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可见厚薄较均匀一致的环形强化壁,多有分房状强化。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发绀型先心病,极易并发脑脓肿,CT及MR能够对本病作出早期诊断,有利于及时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3例经临床复查证实的脑脓肿和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坏死囊变性胶质瘤.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DTI检查.构建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测量病灶的坏死囊变区及其周围水肿区的ADC和FA值,计算其平均值,并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脓肿脓腔扩散加权图像(DWI)表现为高信号者4例,低信号1例;胶质瘤坏死囊变区DWI表现为高信号者1例,混杂信号1例,低信号8例.脓腔、胶质瘤坏死囊变区ADC平均值分别为(0.79±0.11)×10-3 mm2/s、(2.38±0.28)×10-3 mm2/s,二者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P<0.01).胶质瘤与脑脓肿周围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65±0.13)×10-3 mm2/s、(1.94±0.17)×10-3 mm2/s,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在FA图上,脓腔、胶质瘤坏死囊变区均表现为低信号,FA值分别为0.17±0.06、0.11±0.0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二者周围水肿区FA值分别为0.21±0.04、0.19±0.08,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05).结论 DTI通过构建DWI图、ADC图和FA图能有效反映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的不同液态性质.绝大多数脑脓肿的脓腔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而胶质瘤坏死囊变区则与之相反;脑脓肿周围水肿ADC值高于胶质瘤瘤周水肿.DTI对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胚胎癌的MRI、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脑胚胎癌MRI及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MRI及CT影像特征.结果:CT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早期无明显占位效应,晚期肿瘤内可有不同程度坏死、囊变及出血.结论:脑胚胎癌MRI及CT表现具有特征性,其影像学诊断需结合临床,必要时需行诊断性放、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