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实红  袁从顺  崔睿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089-2091
目的:通过观察脑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探讨出血性休克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sham组)、休克组、全部自体血复苏组、3倍出血量的复方氯化钠液(林格液)复苏组、2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加1/2出血量的自体血复苏组.采用大鼠股动脉放血休克模型,休克1 h.分别于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后,休克后和不同液体复苏30 min后取脑组织.常规病理形态学检查,观察脑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休克组、各复苏组脑组织中NF-κB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并可见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但3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和2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加1/2出血量的自体血复苏后,脑组织中NF-κB的表达增加明显低于全部自体血复苏组(P<0.05或P<0.01),脑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亦较轻.结论:出血性休克(出血量达总血量35%,维持60 min)可通过炎性级联反应使脑组织中NF-κB激活,引起脑缺血损伤.3倍出血量的林格液或2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加1/2出血量的自体血复苏,使脑组织NF-κB的表达增加明显减少,可能对减轻脑缺血损伤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ADLE(冬眠诱导触发物类似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休克对照组和DADLE实验组(分成1mg/kg组和5mg/kg组),制成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监测复苏后3小时内各时点动脉血压(MAP)和心功能指标(±dp/dtmax)。结果:DADLE实验组(包括1mg/kg组和5mg/kg组)复苏后5分钟MAP和±dp/dtmax开始升高,30分钟达高峰,复苏后同一时点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休克对照组(P〈0.05),其中1mg/kg组和5mg/kg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DADLE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压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万汶液),每组10只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组在失血性休克1小时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即万汶液),复苏2小时后采血,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因子(TF)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复苏1组的t-PA、t-PA/PAI-1、T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复苏1组t-PA、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休克组(P〈0.01);而复苏2组t-PA、t-PA/PAI-1、TF均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复苏1组(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可使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活化;采用万汶液加林格液复苏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用林格液。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证实轻度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有益。最近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科的研究报告进一步肯定了上述结果。研究者假设轻度低温将增加失血性休克的生存率 ,并且会影响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动物体内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反应。研究者用光氟烷麻醉大鼠 ,切断鼠尾部使之失血 15分钟 ,失血量为 3ml/ 10 0 g,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 ,伤后 30~ 90分钟进行复苏。止血复苏后观察 72小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温度休克组〔(38± 0 .5 )℃〕、轻度低温休克组〔(34± 0 .5 )℃〕和对照组。在伤前、复苏 6 0分钟及 1、2、3日抽取静脉血 ,用酶联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初进高海拔地区重度失血性休克犬肺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13只成年杂种犬进入高海拔地区后随机分为对照组3例、平衡液组(LR组)5例及羟乙基淀粉组(HAES组)5例,对照组休克后不进行液体复苏,LR组输入1.5倍失血量的平衡液,HAES组输入等失血量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然后以5 ml/(kg.h)输注平衡液作为维持量,实验犬观察至复苏后48 h放血处死,观察肺形态学变化。结果对照组在休克后2 h全部死亡,未列入数据统计。LR组肺重系数及肺损伤病理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78±0.14)%、(1.25±0.38)分,HAES组分别为(1.03±0.27)%、(3.85±0.4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组光镜下呈间质期肺水肿改变,HAES组光镜下呈肺泡性肺水肿改变。结论初进高海拔地区的重度失血性休克犬,如不能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死亡率达100%。输入1.5倍平衡液进行液体复苏未发生明显的肺水肿,而输入等失血量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则发生了明显的肺水肿,原因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容量平衡盐液对初进高原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水肿的复苏效果 ,明确其液体复苏有效量及限量。方法 :初进高原 (西藏拉萨 ) SD大鼠 12 6只 ,戊巴比妥钠麻醉 ,维持血压 5 0 m m Hg( 1mm Hg=0 .133 k Pa) 1h加油酸 ( 5 0μl/ kg)静脉注射复制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水肿模型 (正常对照组不放血、不给油酸 )。第一部分实验 6 3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失血性休克不复苏组、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水肿不复苏组、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水肿输注失血量 0 .5倍、1倍、1.5倍、2倍和 3倍的乳酸林格氏液 ( L R)和 1倍失血量 L R加甘露醇( 10 m l/ kg)组 ,观察液体输注后 15、30、6 0和 12 0 m 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30和 12 0 min的血气指标变化和 12 0 min肺、脑含水量变化 ,每组 7只动物。第二部分实验观察不同容量 L R输注对休克大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 :0 .5倍容量 L R输注可明显改善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 ( MAP)、左心室内压 ( L VS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 dp/ dt 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延长存活时间 ( P均 <0 .0 1) ,不增加休克动物肺、脑含水量 ,对血气指标无明显影响 ;1倍容量 L R输注可轻度改善休克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 ,轻度延长存活时间 ,增加肺含水量 ,对血气指标无显著影响 ;1.5倍、 2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失血性休克(HS)晶体液复苏肝实质微循环灌注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3月选取我院45只实验兔随机分为五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四组采用Wiggers改良法建立可逆性HS模型,一组为休克组,其余三组用晶体液对动物模型复苏,随机分为复苏1 h组、4 h组、24 h组。各组均采血送检(肝功能:ALT、AST,血乳酸:LAC),同时行CEUS检查,生成TIC曲线定量分析。实验后取肝组织病检。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组AT、TTP显著增加,PI、AUC降低(P<0.05);复苏1 h组PI、AUC升高,AT减低(P<0.05);复苏4 h组、24 h组,PI、AUC增加,AT、TTP减低(P>0.05)。与休克组比较,复苏1 h组PI、AUC增加,AT减低(P<0.05),TTP减低(P>0.05);复苏4 h组、24 h组,各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复苏期肝实质微循环灌注的改变可用CEUS定量评价,对临床疗效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液体复苏(fluid resuscitation,FR)是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复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着患儿的最终生存。液体复苏所使用晶体液或胶体液的利弊之争已持续数十年,最为理想的复苏液体选择目前尚无定论[1]。2003-10~2006-02凡入住我院PICU休克患儿均以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10~2006-02收治PICU休克患儿68例,年龄1~6岁,其中男30例,女38例。基础疾病分别:病毒性肠炎33例,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12例,败血症9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例,溺水2例,中毒3例,过敏性休克2例,暴…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休克,了解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新生儿休克病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32例.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0.05~0.1mg/kg·次,重度休克病人30分钟后重复应用,中度休克病人1~2小时重复应用:病情好转后延长用药时间或用输液泵0.05~0.1mg/kg ·h静脉维持,持续4~6小时,疗程2~3天.结果: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休克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纳洛酮抢救新生儿休克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安全范围大,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1等渗晶体液与血浆对婴幼儿烧伤休克进行个体化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1998年9月-2000年9月间共有37例年龄<36个月,烧伤面积15%-55%的重度烧伤合并休克的患儿接受了液体复苏治疗,根据患儿体重分类和烧伤面积计算24h液体需要量,输液泵均匀控制输液速度并根据每小时尿量进行调整。结果:37例烧伤休克患儿在伤后16h内全部成功复苏,未出现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实际输液量与按体重计算量无差异(P>0.05),低于传统补液公式计算的输液总量(P<0.01),结论:婴幼儿烧伤休克液体复苏应用2:1等渗晶体液与血浆复苏比标准的乳酸钠林格氏液和胶体效果更好,按患儿不同的体重段和烧伤面积估计输液总量可能更合理,有效和精确。  相似文献   

11.
两种复苏溶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小容量复苏与传统等渗溶液复苏对早期肺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 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sham组、LRH组和HSH组 ,每组 1 6只。LRH组和HSH组动物复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并维持低血压 (MAP 4 0mmHg) 6 0min ,其后 5min内开始复苏 (LRH组以 3倍于总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 +5ml/kg体重的 6 %贺斯 ;HSH组以 5ml kg体重的 7 5 %氯化钠 +6 %贺斯复合液 )。sham组仅行动、静脉置管。分别于复苏后 1h和 2 4h两个时间点处死半数动物 ,测定肺组织MPO活性、肺水含量及光镜下肺组织形态学改变 ;休克前及复苏后各时间点分别采血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llb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术 )。结果 LRH组肺组织MPO活性、肺水含量和中性粒细胞CDllb表达水平均比同一时间点HSH组和sham组高 (P <0 0 5或P <0 0 1 ) ;HSH组肺损伤评分比LRH组低 (P <0 0 5或P <0 0 1 ) ;LRH组复苏后 1h可见肺泡间质增宽 ,肺微血管周围有较多炎症细胞聚集 ,在复苏后 2 4h上述改变更加明显 ,而且可见肺泡间质水肿 ,肺泡腔渗出。HSH组复苏后 1h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 ,在复苏后 2 4h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LRH复苏后早期即出现明显肺损伤 ,而用HSH复苏对早期肺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LRH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腹部损伤的出血性休克病人的复苏过程中可发生的腹腔间隔综合征(ACS)的诊治.方法:回顾了非腹部创伤而发展为ACS 6例出血性休克病人,对手术前后各观察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6例中2例合并筋膜间隔综合征.入院至腹部减压平均时间生存者为3小时,死亡者25小时.腹部减压前平均输液量为晶体液19±5 L,红细胞悬液29±10 u.术前膀胱内压平均为33±3 mmHg.术后吸气压及碱缺失获得改善.结论:出血性休克病人复苏中需常规监测膀胱内压,早期发现及治疗ACS,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δ阿片受体激动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la~2-D-Leu~5-enkephalin(DADLE)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休克对照组和DADLE组(1 mg/kg组和5 mg/kg组),休克对照组和DADLE组大鼠放血使MAP降至40 mmHg,维持低血比状态(MAP=40 mmHg)60 min后,用生理盐水或DADLE复苏,观察复苏后3 h内动脉血压(SAP、DAP和MAP)和心功能指标(LVSP、±dp/dt_(max))的变化。结果休克对照组复苏后各时点动脉血压和心功能指标呈逐渐下降趋势。DADLE组复苏后5 min动脉血压和心功能指标开始升高,30 min达高峰,复苏后同一时点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1 mg/kg组和5 mg/kg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DADLE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延迟复苏治疗活动性失血性休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迟复苏策略治疗重症活动性失血性休克在临床的应用实践。方法:延迟复苏组(A组),限制输晶体液和胶体液量,扩容更多地依赖输血及血浆,控制目标血压以收缩压8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允许性低血压;传统复苏组(B组),不限制输晶体液和胶体液量,快速进行液体复苏。输液以晶体液和胶体液为主,输血及血浆为辅助,不有意控制血压上限。结果:A组抢救成活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临床上认识重症活动性失血性休克特殊性以及治疗的特殊性。应用延迟复苏方法,有望提高该类危重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渗氯化钠溶液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处理组 ,处理组给予 7 5 %的高渗氯化钠溶液复苏 ,于休克末及给液后 1、3h测定骨骼肌、肝、小肠的组织氧分压 ,并测定给液后 2h后肺含水量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 ,记录存活时间。结果 复苏后处理组平均动脉压及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给液后 2h处理组大鼠肺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处理组大鼠 1 2、2 4h存活率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渗氯化钠溶液复苏可改善内脏器官的组织氧分压 ,减轻肺水肿 ,从而改善创伤性休克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相应用高张盐对失血性休克犬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时相应用高张盐对失血性休克犬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修订的Wiggers法复制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于休克后 1 0分钟 (组 1 )、70分钟(组 2 )给予 6ml kg 7.5 %NaCl右旋糖酐溶液 (HSD)静推 ,5分钟内输完。分别在基础期、休克期及复苏后测定氧运输参数、BD(碱缺失 )及乳酸的变化。结果 应用高张盐复苏后 ,组 1犬氧耗量 (VO2 )、氧输送量 (DO2 )、氧摄取率 (O2 ER)、BD及乳酸等值均较组 2改善明显 (P<0 .0 1或 0 .0 5 )。结论 早期应用高张盐 ,可通过有效改善全身有氧代谢 ,以达到改善休克的目的。用液越早 ,疗效越好 ,维持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溶液与高渗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高速公路急救失血性休克病人40人随机分成两组:高渗氯化钠溶液(HSL)复苏组(对照组,n=20)和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HSD)复苏组(实验组,n=20),观察在急诊全麻手术中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并记录病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HSD组与HSL组相比在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中,HSD复苏组MAP增幅高于HSL组,并且在180分钟的长时间内保持成功的复苏效果;液体潴留效果明显优于HSL组(CVP值,p〈0.01)。结论HSD在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中效果更显著更持久,疗效优于HSL溶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延迟输注30 min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RBC 1和RBC 2组(n=8),RBC 1和RBC 2组制备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先后采用晶胶复合液和红细胞悬液复苏,RBC 2组红细胞悬液延迟输注30 min;监测生理、血气等指标。结果与RBC1组相比,RBC 2组平均动脉压(MAP)和体温恢复延迟,RBC 1组复苏结束后2组MAP分别为(116.99±11.06)和(73.72±14.34)mm Hg(P0.01);RBC 1组复苏结束后30 min,2组MAP分别为(103.07±9.59)和(120.61±10.73)mmHg(P0.01)。RBC 1组复苏结束后120 min RBC 1组体温(37.28±0.80)℃明显低于RBC 2组(38.83±0.58)℃(P0.01)。与SHAM组相比,RBC 1和RBC 2组休克后pH、PCO2、BE和ctHb明显降低,PO2明显升高;复苏后PCO23 h,RBC 1和RBC 2组碱剩余(BE)值明显低于SHAM组。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基础上,红细胞悬液延迟输注30 min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生理、血气等指标无明显影响。提示紧急救治中输血准备工作耗时可能不影响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贺苏(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48例急诊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复苏组(实验组24例)和0.9%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复苏组(对照组24例),观察记录两组按4ml/kg初次复苏后30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复苏前和观察终点时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疗效(血压、休克指数)和安全性(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2组复苏后血压均明显升高,同时休克指数也均显著下降;实验组血压上升幅度及休克指数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2组初次复苏后30min,红细胞(RBC)、血小板(PLA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时间均延长,但其变化于2组间无显著差异;除实验组复苏后血CL轻度升高外,2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于复苏前后均无显著变化。结论:贺苏(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对低血容量性低血压复苏效率高,对于内环境无显著影响,可安全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腓肠肌和肠组织对缺血、缺氧损伤敏感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 Wistar大鼠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模型 ,随机分为 6组 :假手术对照组 ,休克 90分钟组 ,休克 90分钟复苏 0 .5、1、2和 6小时组 ;进行腓肠肌和肠组织血流量和氧代谢的检测。结果 :失血性休克 90分钟 ,腓肠肌组织血流量降低程度重于肠组织 ,且复苏后血流量回升的速度慢于空肠、回肠和结肠 ;复苏后 2小时各组织氧耗和氧摄取率明显降低 ,肠组织降低程度重于腓肠肌。结论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肠组织血流量降低程度虽轻于腓肠肌 ,但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低于腓肠肌 ,这与肠组织对缺血、缺氧损伤敏感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