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6月期间采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5天的全程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患肢肿胀消失,双下肢对比周径差不超过2 cm,彩色多普勒示17例患者阻塞静脉血流全通,3例部分再通.结论 通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做好导管的护理,防止导管移位及导管脱出,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深静脉置管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经踝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将溶栓导管置入深静脉行CDT治疗。回顾性分析该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溶栓疗效。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溶栓时间为5~7 d、(4.22±1.43)d;术后所有患者的肢体肿胀均明显好转;大腿周径差由术前的(7.76±1.72)cm缩减为术后的(2.21±0.91)cm(t=14.18,P〈0.01),小腿周径差由术前的(4.45±1.33)cm缩减为术后的(1.43±0.69)cm(t=11.92,P〈0.01),静脉通畅度评分由术前的12分降为术后的3分(Z=-3.03,P〈0.01)。术后发生穿刺处渗血2例,血尿2例,少量咯血1例。38例获访3~26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支架远端重度狭窄,1例对侧下肢发生DVT。结论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混合型下肢DVT,其操作简便,溶栓效率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溶栓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经小隐静脉插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均经小隐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插入深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49±71)万IU直接溶栓.以静脉造影结果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与溶栓前比较,静脉通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0,P<0.01),静脉通畅率改善50%±15%,无严重并发症.本组37例,随访2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复查静脉造影.按随访时间6~12个月、13~18个月分两组,结果与溶栓前比较.6~12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3.545,P<0.01),静脉通畅率为58%±13%;13~18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静脉通畅率为68%±20%.结论 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置管溶栓与系统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2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溶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时间为(5.2±1.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9,P=0.000);观察组血管通畅例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留大量血栓例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能缩短血流恢复时间,且深静脉通畅率远优于系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以输液泵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溶栓药物10~14d,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置管成功,其中3例未能通过髂静脉;治疗后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前均行影像学检查,治愈11例,其中8例病程≤10d,显效42例,有效16例,有效率100%;其中5例接受髂静脉球囊扩张术,3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术,1例行耻骨上静脉转流术。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延长尿激酶溶栓时间窗,减少尿激酶用量,减少出血并发症,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置管溶栓和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远期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下肢DVT患者,根据溶栓方式分为置管溶栓组和系统溶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血栓溶解率、溶栓并发症及随访5年时的PTS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大隐静脉入路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7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n=35),采用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为对照组(n=35),采用传统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评估A、B两组患肢的消肿率、溶栓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果 70例均为单侧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A、B两组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80.11±4.02)%、(81.70±6.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3,P=0.89);溶栓率分别为(84.91±3.40)%、(87.72±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5,P=0.71);手术时间分别为(3.91±0.74)min、(4.31±1.13)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35)、5.71%(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1例出现隐神经损伤,B组2例并发腘窝血肿。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行,可作为常规腘静脉入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经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证实的136例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溶栓前病程的长短,将其分为三组.A组46例,病程≤3d;B组44例,3d<病程≤7d;C组46例,7d<病程≤14d.患者治疗方法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同时行常规消肿、活血化瘀等,比较三组患者7d疗程后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7d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A组为95.65%,B组为90.91%,C组为69.57%,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和B、C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置管溶栓治疗时机的选择上,病程≤3d与3d<病程≤7d,还不能认为有差别,而病程≤3d、3d<病程≤7d均明显优于7d<病程≤14d.  相似文献   

9.
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总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经胭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在滤器保护下经B超引导,由胭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以输液泵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溶栓药物10—14d,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置管成功,其中3例未能通过髂静脉。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前均行影像学检查,治愈11例,显效34例,有效6例。其中5例接受髂静脉球囊扩张术,3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术,1例行耻骨上静脉转流术。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膪静脉置管溶栓,可防止肺栓塞,延长尿激酶溶栓时间窗,减少尿激酶用量,减少出血并发症,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机械血栓抽吸术和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血管外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机械血栓抽吸组和置管溶栓组.分析两组静脉通畅率、D-二聚体、并发症、尿激酶总使用量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机械血栓抽吸组和置管溶栓组的术后静脉通畅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胫后静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胫后静脉途径置入溶栓导管,持续溶栓、抗凝治疗.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溶栓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本组46例患者中,39例患者经置管溶栓患肢肿胀缓解,7例患者肿胀缓解欠佳,4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后肿胀缓解,3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肿胀缓解.治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穿刺处渗血给予加压包扎,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置管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低,通常率高,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后下肢消肿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提高早期静脉通畅率,缩短肿胀缓解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使用经导管溶栓治疗DVT,并按尿激酶用量、给药频率将患者分组。结果:血栓溶解率小剂量组为(38.7±24.0)%,标准组为(54.8±26.0)%,大剂量组为(53.0±21.0)%,小剂量组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每日给药频率由2次增加至3次、4次时,血栓溶解率由(38.9±19.0)%分别上升至(49.3±20.0)%和(63.8±18.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每日用量在30万U左右时,量效关系比较满意,增加尿激酶用量并不能明显提高血栓溶解率,增加每日尿激酶给药频率,可以提高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42例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行支架植入术联合CDT治疗,对其中22例(观察组)于植入支架后行CDT治疗,20例(对照组)于CDT治疗后植入支架。对比2组尿激酶用量、导管溶栓时间、静脉系统评分、患肢消肿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尿激酶用量和导管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组静脉系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术前及术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患肢(大腿及小腿)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例(观察组、对照组各2例)导管留置部位轻微出血,未见肺栓塞、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1例出现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增加利伐沙班剂量至15 mg/d抗凝后复查深静脉超声显示静脉血流通畅;随访6个月时2组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支架植入术后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安全有效,且相比先溶栓后植入支架可缩短溶栓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腘静脉插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患肢腘静脉穿刺插管,在可视条件下将导管插入至血栓近心端,经导管首次推注尿激酶20万单位后,持续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h溶栓,同时每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 U。以下肢肿胀消退情况评价疗效,以深静脉造影评价溶栓效果。结果经导管溶栓治疗不仅使深静脉血栓部分或完全消融,而且侧支循环开放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患肢总消肿率(78±22)%,总溶栓率(67± 27)%,其中急性、急慢性和慢性病例溶栓率分别为75%、71%,49%,前两者显著高于后者(P< 0.05)。21例患者血栓完全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腘静脉插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满意,治疗方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32例急性DVT患者(其中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男15例,女17例,年龄18 ~71岁,平均(51±17)岁.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1.7±1.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1.4)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74%;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1.5±0.7)cm,明显小于溶栓前(4.1±1.5)cm(t =7.65,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6.02%.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5±4)分,明显高于溶栓后(4±3)分(t=7.1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8.2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1例栓子完全溶解,2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2.4)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测量健、患肢周径差,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减轻程度;再通过静脉造影,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16例病人溶栓前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6.94±3.54)cm,小腿为(5.69±2.46)cm,溶栓后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1.5±1.95)cm,小腿为(0.90±1.10)cm。溶栓前、后,大小腿健、患肢周径差值皆有显著差异(P<0.01)。静脉造影复查显示,深静脉连续通畅2例,节段性通畅13例,溶栓前、后无改变者1例。全组病人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平均为9.07±2.12,溶栓后评分平均为6.00±2.29,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1.86±21.6)%。结论: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