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导联ST段下降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IMI患者83例,观察胸导联ST段下降与梗死部位、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少(P〈0.05),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中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多(P〈0.05)。(2)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P〈0.05和P〈0.01)。结论:AIMI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考虑前壁心肌缺血,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24h动态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1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缺血型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例数及缺血型ST段压低的次数均明显多于有症状组。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均有昼夜规律,在上午6:00~12:00时发作频率最高。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方面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患者痉挛靶血管部位的判断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AP发作时心电图ST-T抬高的导联部位,判断相对应的痉挛靶血管,统计VAP发作时不同痉挛靶血管心律失常检出率,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VAP性晕厥发生情况。结果 160例VAP患者中左冠状动脉痉挛型94例(58.75%)[其中左前降支88例(55.00%),左回旋支2例(1.25%),左主干4例(2.50%)],右冠状动脉痉挛型46例(28.75%),多支冠状动脉痉挛型20例(12.50%);VAP发作时检出心律失常86例(53.75%),左前降支痉挛心律失常检出率(42.05%)低于右冠状动脉痉挛(65.22%)(P0.05),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27.27%)高于右冠状动脉痉挛(10.87%),缓慢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68%)低于右冠状动脉痉挛(47.83%)(P0.05);86例心律失常患者中,缺血性心律失常比率(76.74%)高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16.30%)和双期性心律失常(6.96%)(P0.05);左前降支缺血性心律失常比率(67.57%)低于右冠状动脉(90.00%),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比率(27.02%)高于右冠状动脉(3.33%)(P0.05);VAP发作时,23例(14.38%)发生VAP性晕厥,其中左前降支5例(21.74%)、左主干4例(17.39%)、右冠状动脉10例(43.48%)、多支冠状动脉4例(17.39%),左前降支VAP性晕厥比率低于右冠状动脉(P0.05)。结论 VAP患者痉挛靶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VAP发作时心律失常主要由靶血管痉挛致心肌缺血引起;左前降支痉挛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右冠状动脉痉挛易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VAP发作时发生VAP性晕厥的主要原因是右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马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48-8248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及发作情况。方法应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89例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情况。结果 89例中,有缺血性ST-T改变72例,占总数的80%。72例中共检出246阵次缺血发作,其中212阵次为无痛性心肌缺血。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有关,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地防止冠心病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由运动试验诱发的心肌缺血能否使随后运动试验引起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得以减轻及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临床诊断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40例,依序进行两次平板运动试验。两次运动量相同,两次运动间隔12分钟。对比两次ST段压低1mm出现时间(1mmSTD时间);总缺血时间(ST段压低〉1mm持续时间);ST段压低最大程度(最大STD);ST段恢复1mm的时间(1mm恢复时间);表现缺血的导联数(1mmSTD导联数);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与第一次运动试验相比,第二次运动试验所导致的1mmSTD时间从490秒延长到620秒(P〈0.001);总缺血时间显著缩短,从510秒缩短到350秒,(P〈0.001);最大STD从3.1mm降至1.2mm,两次比较差异显著,(P〈0.001)。恢复时间从420秒缩短到180秒,(P〈0.001)。40例患者中35例首次运动中发作心绞痛,其中30例再次运动中症状明显减轻,5例未发作心绞痛。第一次运动试验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62.5%(25例),其中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7.5%(7例),而第二次运动试验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0%(8例,P〈0.001),其中缓慢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5%(1例,P〈0.001)。结论心肌缺血预处置发生在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的缺氧中;重复运动试验作为临床心肌预处置的方法可提高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阈值,增强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减轻心肌损伤程度,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再缺血情况与临床表现以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238例〉70岁老年患者成功行PCI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3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动态心电图显示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ST段压低幅度、ST段压低总时间、缺血发作平均时间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前[分别为(4.2±1.2)次与(9.3±1.7)次;(1.4±0.5)mm与(3.4±0.4)mm;(28.3±5.6)min与(207.5±13.2)min;(4.8±0.9)min与(19.2±2.2)min和25.1%与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心肌缺血发作时,临床发生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明显低于手术前(为7.6%vs43.8%,P〈0.001),传导阻滞发生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成功的PCI手术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缺血程度及持续的时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缓解心绞痛症状;但对已存在的传导阻滞改善不明显。动态心电图可作为一种对PCI术后疗效及患者预后有价值、无创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餐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餐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性。方法:把42例有餐后SMI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在生活指导前后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追踪检查,并与同期非餐后SMI的171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活指导前观察组SMI发作的次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和ST/HR斜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心率变异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生活指导后,对照组的SMI发作的次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和ST/HR斜率均较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其心率变异性亦较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的SMI发作的次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ST/HR斜率和心率变异性均较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餐后SMI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性高于其它非餐后SMI患者,且一般生活指导并不能降低其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24 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及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者40例(87.0%),其中房性心律失常27例(58.7%),有房扑、房颤者与无房扑、房颤者左房内经差异有显著性(P〈0.05);室性心律失常23例(50%),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束支传导阻滞16例(35%);房室传导阻滞5例(11%);交接性心律2例(4.3%)。结论: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多样,其发生与左房扩大、左室扩大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彬 《山西临床医药》2001,10(11):823-824
目的:为了探讨冠心病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变化情况及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将119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缺血性ST段改变情况及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显著高于有症状者,且发作时是否伴有疼痛与缺血发作状态,持续时间,发作时平均心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 VAP)晕厥与痉挛靶血管部位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VAP患者(VAP晕厥23例,非晕厥137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抬高情况,判断相对应的痉挛靶血管,并记录心绞痛发作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VAP晕厥与非晕厥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病程、胸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痉挛者VAP晕厥发生率(21.74%)高于左前降支痉挛者(5.68%)(P0.05);23例VAP晕厥患者,2例晕厥时未行心电图检查,余21例检出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障碍11例(52.38%)、室性心律失常9例(42.86%)、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4.76%);右冠状动脉痉挛者缓慢性心律失常检出率(17.78%)明显高于左前降支痉挛者(1.15%)(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22%)与左前降支痉挛者(3.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冠状动脉痉挛者VAP晕厥发生率较左前降支痉挛者明显升高;右冠状动脉痉挛易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由右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导致的VAP晕厥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肖爱英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63-216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1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 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p-T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分导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12导联及12导联平均Tp-T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 〈0.01).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Tp-Te间期明显延长,两组间比较除Ⅰ、aVL导联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VAP)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比分析36例VAP患者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AG结果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与SAP组比较,VAP组患者年龄较小(P〈0.01),男性、吸烟、合并心律失常的比率较高(P〈0.05);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比率较低(P〈0.05)。36例VAP患者中CAG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者32例(88.9%),其中固定狭窄1〉50%者28例(77.8%),“正常”者仅4例(11.1%)。VAP组中下壁和后壁sT段抬高亚组24例,是前壁和高侧壁sT段提高亚组(12例)的2倍,缓慢性心律失常更多见(P〈0.05)。VAP组中5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三支病变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36例VAP患者均完成了随访,2例患者仍偶有心绞痛发作,1例患者于出院后8个月时发生了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另1例患者于出院后15个月时猝死。结论VAP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于CAG正常的冠状动脉,更多发生于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少数VAP患者即使规范药物治疗,仍有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心内科2001-02~2005-02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5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持续胸痛>30 min和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1 mm同时血清心肌酶超过正常值2倍.其中男43例,女13例,年龄30~72(平均58)岁.发病时间为30 min~23 h;心梗范围:前壁21例,前间壁12例,下壁8例,广泛前壁9例,正后壁4例,高侧壁2例.本组入院后均做急诊PCI,成功者均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资料病例来源于哈尔滨五所大型医院住院病人。9例均为男性;年龄19~40岁,平均35岁。入院时均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进一步检查、临床观察及随访后除外心肌梗死(心梗)。1.1 早期复极综合征4例,误诊为前壁、广泛前壁心梗3例,下壁心梗1例。主要临床症状:剧烈心前区疼痛3例,胸闷、心悸1例;疼痛持续时间数分钟至10小时,硝酸酯类治疗无效,2例需用哌替啶方能止痛,3例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心电图均有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最高1例在胸前导联抬高0.5mv,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单相曲线”,4例均无病…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其发展至脑梗死影响。方法:分析110例TIA患者3个月临床资料。结果: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TG、LDL、FIB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久、发作频率高,血清TG、LDL及FIB增高与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年龄是否≥60岁分为2组,每组120例。年龄≥60岁的患者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患者为中年组。2组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24 h不间断动态监测。观察2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心电图特征。结果老年组患者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97例(80.83%),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74例(61.67%,62例发生在0:00-8:00),有症状心肌缺血23例(19.17%,7例发生在0:00-8:00);中年组缺血性ST段改变93例(77.5%),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48例(40.0%,34例发生在0:00-8:00),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37.5%,12例发生在0:00-8:00)。老年组无症状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有症状缺血发生率低于中年组(χ^2=11.946,P〈0.05)。老年组在0:00-8:00时ST段改变发生率为57.5%(69/120),显著高于中年组的38.3%(46/120,χ^2=12.857,P〈0.05)。老年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和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年组(分别为89.17%、35.83%、98.33%、50.83%和18.33%比44.17%、10.83%、49.17%、8.33%和2.50%,均P〈0.001)。结论相对于〈60岁患者,≥60岁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缺血性ST段改变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主要特征,0:00-8:00是心肌缺血的高发时段。动态心电图监测具有全方位及动态性,可全面地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儿科2004-07-01/2006-06-30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21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9例,年龄8~23月龄,均符合BIGE的诊断标准。本组多以疑诊病毒性脑炎收入院。秋冬季发病者15例,占71%。3d内发生惊厥者17例占81%,平均发作次数为2.7次。发作间期意识清楚,惊厥表现均为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持续时间1~5min。惊厥发作时均不发热。  相似文献   

18.
选用家兔为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测得心肌缺血、再灌注期的心室易颤期(VP),见其较正常心肌VP显著延长,且与自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时相基本一致,说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兴奋性恢复的差别增大、电生理不稳定期延长有关,VP的油定可以反映心电不稳定程度和室颤(VF)发生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郭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354-4355
目的:了解辛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3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辛伐他汀40 mg。对照组68例。统计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随诊1 a。结果:共126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发生和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左室结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86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天口服缬沙坦80mg,对照组第天口服非洛地平5mg。平均12个月,观察用药后血压、左室结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变化。结果:用药后2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降低(P<0.01);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T)均变薄(P<0.01);左室重量指数(LVMI)明显沽少(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发作性ST段压低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无冠心病证据的原发性高血压左段肥厚的患者中,长期应用缬沙坦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