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600例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的评价,探讨一套适用于双螺旋CT扫描时理想的高压注射器增强条件.方法:使用MX Twin双螺旋CT机,ALF CT-9000前置式高压注射器.将600例患者分两组行增强扫描,第一组为不定条件组100例,第二组为设定条件组500例.扫描分区为头部、鼻咽部、颈部、胸部、肝胆胰脾、肾脏、盆腔.评价方式采用双盲观片法和CT值评价法.结果:设置条件组500例,影像质量优者占87%,影像质量良好者占10%,影像质量差者占3%.结论:本文所选择的这套高压注射,应用于以螺旋CT增强扫描是可行的;进行增强扫描时,根据病人某些生理和病理因素,可参照正常标准适当延长扫描时间,以获得最佳影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20例CT定位患者同时注射对比剂增强扫描。结果 220例患者中穿刺一次成功214例,穿刺成功率97.28%。本组220例中,增强效果好为199例,占90.45%,增强效果一般为21例,占9.55%。增强效果差的没有。结论 正确合理使用高压注射器可更为精确的诊断并获得满意的CT增强效果,预防了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浅谈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造影专用高压自动注射器在螺旋CT检查中的广泛应用,对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特别是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提高肝癌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233例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CT模拟定位工作站影像重建质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影像质控体模,测量三种型号的TPS/CT—Sim工作站在不同CT扫描参数时图像重建的几何结构和射野设置的精度,以及CT值的改变范围。[方法]质控体模内置15种不同形状、大小和密度的模块,体积大小范同为0.5cc~125.0cc,相对电子密度为0.190~1.512,在CT模拟机扫描后输入到各TPS/CT—Sim工作站进行影像重建测试。测试条件分为6组不同的扫描参数。比较各系统在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影像重建质量、计划设计的几何精度及CT值与相对电子密度的改变。[结果]不同仰S/CT-Sim工作站的影像重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27%~27.4%):CT扫描参数对各系统的影像重建体积有明显的影响,扫描层厚和螺距对重建体积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显著;层厚扫描为3mm及扫描螺距为1.0时,各系统图像重建体积误差较小;CT扫描电压和电流对图像重建体积的影响不明显但会使CT值产生明显差异。[结论]各放疗单位有必要对临床使用的每台TPS/CT-Sim和CT扫描参数进行影像质量检测和评估,以决定适合具体系统的使用条件和误差范围;在使用体积剂量工具进行治疗计划评估时应考虑影像重建体积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的CT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PICKER2000S螺旋CT机,对患者盆腔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均为5mm,增强扫描时,造影剂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结果:经CT确诊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中,6例为包膜内型,平扫示其中4例为低、混杂密度,2例为等密度,前列腺外形无明显改变;17例为包膜外型,平扫示15例为低,混杂密度,2例为等密度,均示前列腺外、后缘结节状、波浪状隆起,或凸出于包膜外的不规则形包块,有的伴周围结构受累或远隔脏器转移的现象;以上全部病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改变。结论: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对中晚期前列腺癌(包膜外型)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早期前列腺癌(包膜内型)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1一般资料40例甲状腺癌,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4岁。其中3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5例甲状腺髓样癌,2例未分化癌,1例分化性滤泡状腺癌。37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均经病理确诊。2结果40例甲状腺癌CT诊断正确36例,占90%,4例阴性。B超诊断正确29例,占73%。误诊5例,6例阴性。37例经颈部淋巴结清扫后病理确诊为转移性癌者,CT符合21例,占57%。B超符合27例,占73%。3主要影像表现CT所见病灶为低密度灶,病灶较小的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病灶较大的外形多不规则,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病灶内圣非均质强化,其…  相似文献   

7.
增强CT冠状扫描在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部增强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93例鼻咽癌的CT增强轴位扫描与冠状位扫描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93例鼻咽癌中,120例(占62.2%)经两种扫描均未见颅底侵犯;10例(5.2%)轴位扫描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状扫描发现其受侵犯;15例(7.8%)轴位可疑颅底受侵犯而经冠状扫描肯定侵犯11例.排除4例;轴位扫描显示海绵受窦侵有26例。增强CT冠状扫描则为3例。结论:增强CT冠状扫描对确定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侵犯及其侵犯部位、范围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在显示海绵窦受侵犯,肿瘤组织沿脑池或/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的征像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法在腹部病变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的方法对平扫发现病变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正常器官及病变的增强效果并与高压注射器增强效果做对比。结果 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动态增强扫描法可以获得同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相近的效果。结论 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法在腹部MR动态增强扫描中,对于腹部病变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均能取得同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基本相同的效果,且操作简单、实用,并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分子符合探测成像(简称FDG-MCD)及胸部增强CT对肺内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胸部X线平片上疑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球形病灶90例,比较胸部FDG-MCD显像、增强CT扫描和经皮肺穿刺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FDG-MCD诊断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3%(61/63)和74.07%(20/27),而增强CT分别为90、48%,(57/63)和85、19%(23/27)。胸部FDG-MCD和增强CT均阳性时,诊断敏感性为87.30%(55/63),特异性为92.59%,(25/27)。结论:FDG-MCD联合CT增强扫描对周围性肺部病灶性质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检出及诊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明确诊断为SHCC患者的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增强3期扫描分别25s动脉期扫描、45s门静脉扫描,3min平衡期扫描.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优维显100ml,注射流率为3ml/s.结果 22例SHCC在增强3期扫描上20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2例CT表现不典型,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论 大多数的SHCC在增强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平衡期检出率最高,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表现可提高对小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PICKER2 0 0 0S螺旋CT机 ,对患者盆腔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层厚均为 5mm ,增强扫描时 ,造影剂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结果 经CT确诊并经病理证实的 2 3例中 ,6例为包膜内型 ,平扫示其中 4例为低、混杂密度 ,2例为等密度 ,前列腺外形无明显改变 ;17例为包膜外型 ,平扫示 15例为低、混杂密度 ,2例为等密度 ,均示前列腺外、后缘结节状、波浪状隆起 ,或凸出于包膜外的不规则形包块 ,有的伴周围结构受累或远隔脏器转移的现象 ;以上全部病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改变。结论 CT扫描 ,尤其是增强扫描对中晚期前列腺癌 (包膜外型 )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对早期前列腺癌 (包膜内型 )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动态CT增强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 放疗后纤维变组(RF组)50例,复发组(RNPC组)46例。先平扫,然后选择兴趣区支动态增强扫描。采用ELSINTCT-FLASH双螺旋CT扫描要,自动压力注射器药。分别测量两组平扫与增强后不同时刻的CT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描绘密度时间曲线。结果 RF组于增强后210秒时达峰值,基动态增强曲线特征叶缓升一级降型。RNPC组于增强  相似文献   

13.
Guo D  Lu W  Miao J  Guan Y  Hou C  Hu S 《中国肺癌杂志》2001,4(2):137-139
目的:探讨肺癌侵犯国脉继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并评估T诊断价值。方法:C地20例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肺癌CICP)患者行右心导管术及CT检查。右心导管术测量肺动脉压力。用盲法判断患者的CT表现并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对照,评价CT诊断价值。结果:肺癌CICPA癌肿侵犯近端者中有3例例(15%)出现轻度肺动脉高压。CT表为主肺动脉扩张,主动脉与同层面降主动脉直径比值增大,CT诊断肺动脉高压准确性为90%(18/20)。结论:肺癌CICPA继发肺动脉高压少见。CT在肺癌CICPA继发肺动脉高压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影像质控体模,测量三种型号的TPS/CT-Sim工作站在不同CT扫描参数时图像重建的几何结构和射野设置的精度,以及CT值的改变范围.[方法]质控体模内置15种不同形状、大小和密度的模块,体积大小范围为0.5cc~125.0cc,相对电子密度为0.190~1.512,在CT模拟机扫描后输入到各TPS/CT-Sim工作站进行影像重建测试.测试条件分为6组不同的扫描参数.比较各系统在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影像重建质量、计划设计的几何精度及CT值与相对电子密度的改变.[结果]不同TPS/CT-Sim工作站的影像重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27%~27.4%);CT扫描参数对各系统的影像重建体积有明显的影响,扫描层厚和螺距对重建体积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显著;层厚扫描为3mm及扫描螺距为1.0时,各系统图像重建体积误差较小;CT扫描电压和电流对图像重建体积的影响不明显但会使CT值产生明显差异.[结论]各放疗单位有必要对临床使用的每台TPS/CT-Sim和CT扫描参数进行影像质量检测和评估,以决定适合具体系统的使用条件和误差范围:在使用体积剂量工具进行治疗计划评估时应考虑影像重建体积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多发转移中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后再行增强双期扫描,以术前CT检查和病理结果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8.0%,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86.0%。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结果相同者26例,其中CT平扫漏诊10例,误诊4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淋巴结转移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和CT平扫组合能够清晰显示胃癌转移淋巴结形态、大小,提高检出胃癌类型和阶段的诊断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双低技术在肺结节CT增强成像的临床意义.方法:胸部检查发现肺结节需行CT扫描增强的患者40例,按体质量指数BMI:18~26 kg/m2随机分两组:常规剂量组(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和低剂量组(等渗低浓度对比剂)迭代重建.结果:100 kV扫描条件下采用40%ASIR迭代重建与120 kV扫描条件下采用FBP滤...  相似文献   

17.
305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是肺癌最常见转移部位之一,可引起疼痛、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拟探讨骨扫描、MRI、CT、X线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诊断价值,骨转移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16年我组连续诊治的561例晚期NSCLC的骨扫描检查,并与MRI、CT、X线检查骨转移方法对比。结果561例骨扫描中阳性455例,155例经临床排除骨转移,300例经临床、MRI/CT/X线证实或病理等证实为骨转移,假阴性5例,共305例骨转移。骨扫描总敏感性为98.36%,特异性为39.45%,准确度为71.48%。305例骨转移患者中有症状者138例,无症状者144例(47.21o.4),未记载者23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转移在周围扁骨,骨磷治疗,无症状为有益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骨扫描对于肺癌骨转移筛查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核素骨扫描可成为肺癌分期检查的筛查手段。骨扫描的不典型阳性病灶。可辅以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简称囊性肾癌)的螺旋CT(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患者的S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无特殊,6例偶有腰痛,2例有腹痛,2例发现过肉眼血尿。17例中,9例为体检时B超发现肾脏囊性占位病变,进一步做SCT检查而发现;8例为随访肾囊肿时发现。使用Siemens Somatom plus单层螺旋CT或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先行常规平扫,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80—100ml,经前臂静脉用压力注射器给药,注射流率为2—3ml/s。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40s时开始动脉(皮质)期扫描,60-70S时开始静脉(髓质、实质)期扫描,120—180s时再行排泄(肾盂)期扫描。原始扫描数据传送至Siemens Volume Wizard工作站,进行各种图像重建及后处理。结果病灶位于右肾5例,位于左肾12例。病变通常为圆形、类圆形囊性密度肿块,边缘光整;直径2.1—10cm,平均5.7cm。其中病变直径〉5cm者15例,占88.2%。病灶属单房者10例,多房者7例。多房者囊内可见1—5条分隔,SCT显示囊壁和间隔多数厚薄均匀(1—2mm),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其中2例可见附壁小结节。平扫时,囊液CT值近于水或略高,其中1例为均匀血液密度(48HU);增强扫描时,囊液均不强化。本组病例少见侵袭性生长,3例可见局部浸润;未见有淋巴结转移者。仅1例于术后5年死于肺转移癌。结论囊性肾癌生物学行为较好,影像学表现相对有特征性,SCT可作为术前诊断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影像专家石木兰、罗德红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患者的CF、B超影像结果与手术标本病理结果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ry、B超对诊断颈部淋巴结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估计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头颈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若有颈淋巴结转移,其生存率会明显下降,有双侧淋巴结转移或又侵犯到包膜外者,则对生存率\生存质量的影响更大。因此,颈部淋巴结转移至关重要。增强CY扫描是诊断颈淋巴结转移最基本的方法。B超则对某些CT扫描检查难以定性的病变、对不能做增强CT扫描的患者及需要做穿刺活俭者明显…  相似文献   

20.
CT检查在鼻咽癌放疗后原发灶近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在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的随访中,往往常规以CT检查结果来评价其近期疗效。本研究进一步探讨CT检查在原发灶近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1999年3月-2003年10月间连续132例的新诊断的鼻咽癌患者入组研究。有61例是早期鼻咽癌(AJCC Ⅰ/Ⅱ期),接受了根治性放疗;71例是无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AJCC Ⅲ/Ⅳ期),接受了同期放化疗。132例均在放疗结束后4~6个月进行头颈部的CT扫描,鼻咽镜检查和鼻咽原发灶的活检。比较治疗前后的CT检查结果来评价临床疗效,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9~40个月)。影像学上疾病进展的有5例,无变化有18例,部分退缩的67例,完全消退的42例。有6例鼻咽活检阳性,其中影像学达CR的患者中有2例活检阳性(4.8%),4例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影像上部分退缩,无变化和进展)活检阳性。CT扫描评价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随访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为4.4%,95.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6.7%和31.8%:结论: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病理上完全消退在治疗后4~6个月已很充分,但病理上和影像学上的改变并无明确的相关性。本研究资料显示鼻咽癌放疗后4~6个月的CT扫描对疗效的评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欠佳,也许需要更长的随访期来进一步明确其对原发灶疗效评价的意义,而对于影像学有残留的病灶是否应给予加量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