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四种基因分型方法在一起F2a志贺氏菌痢暴发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对43株分离自患者粪便和食物的菌株分别进行质粒图谱分析、质粒DNA酶切图谱分析、随机PCR分析、set1/set2毒力基因PCR分析。结果:随机PCR将43株Fla志贺氏菌分为两个不同的谱型,质粒图谱、set1/set2毒力基因PCR分为三个不同的谱型,而质粒DNA酶切图谱分为四个不同谱型。其中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菌株35株,为引起本次菌痢暴发的流行株。7株基因型不同菌株是本次暴发期间同时存在的散发病例。从食物中分离的菌株基因型与流行株相同,证明此次暴发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引起传播的。食堂炊事员粪便中虽然分离出了F2a志贺氏菌,但基因型与流行株不同,不是本次暴发的传染源。结论:DNA水平上的分型方法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揭示菌痢暴发过程中各分离株之问的流行病学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起F2a志贺氏菌痢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2a志贺氏菌仍是在我国引起菌痢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对志贺氏菌痢暴发事件的研究,多局限于表型水平,或以单一分子生物学方法为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本文应用三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99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驾驶学校发生的一起F2a志贺氏菌暴发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其中set1、set2毒力基因PCR为首次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97年在内蒙呼和浩特市一起菌痢暴发期间分离的43株福氏2a志贺氏菌进行质粒图谱和质粒DNA酶切图谱分析。结果为:43株福氏2a中出现三种不同的质粒图谱和四种不同的酶切图谱,其中41株(95.35%)质粒图谱相同,39株(90.70%)酶切图谱相同,其余各株具有各自独立的图谱特征。提示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相同的菌株是引起本次菌痢暴发的流行株,而图谱特征不同的菌株可能为本次暴发偶合的部分散发病倒。质粒分析与表型分析相比较具有更特异敏感的特点.而质粒图谱与质粒DNA酶切图谱相比.后者的分辨率更高.但两种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磷霉素钠在志贺氏菌痢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贺氏菌属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为进一步提高志贺氏菌痢疾的疗效,合理交替选用抗菌药物,我们将110例志贺氏菌痢疾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磷霉素钠+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钠+氟哌酸及单用氟哌酸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7—29日,旺苍县金溪镇小学出现38例菌痢病例。病例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便)等症状,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是宋内氏志贺菌痢疾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所致的一种传染病。发病急,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进食被志贺氏菌所污染的食物可感染菌痢。200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张某,贺某等人因食用猪肝而引起了腹痛、腹泻,经调查为一起由志贺氏菌引起的食源性菌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沈爱军  危国强  冯锦  龙兮 《广西医学》2007,29(4):541-541
2006年9月27日,南宁市郊县某小学有45名小学生相继出现腹痛、腹泻、发热伴有呕吐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认为一起由志贺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志贺氏菌属90株的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孙爱华胡秀梅黄宝玉潘建忠*张玉芳*郭德云*(齐鲁石化中心医院检验科*传染科,淄博市255400)关键词志贺氏菌;耐药性;菌型鉴定志贺氏菌属是肠杆菌中一群常见的病原菌,常引起细菌性痢疾。1996年6月至10月,为了解志...  相似文献   

10.
<正>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肠杆菌科中一群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痢疾及急性胃肠炎)。本属细菌分布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我院细菌室在1999年1月~2001年7月对来我院急诊科、肠道专科门诊就诊以及住院的1853例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了志贺氏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福氏痢疾杆菌2a为供体菌,以伤寒沙门菌口服疫苗Ty_(21a)株为受体菌,通过质粒诱动,将福氏痢疾杆菌的菌体抗原基因转移至伤寒沙门菌口服疫苗灯Ty_(21a)株中,构建了既表达福氏痢疾杆菌o抗原,又表达伤寒沙门菌O_9、O_(12)和Hd抗原的杂交子,并将此杂交子命名为TSGW_1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病原学进行检测。结果工地工人登革热罹患率为16.96%;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使用防蚊措施(RR=2.9,95%CI=1.6~5.0)、地下室工作(RR=2.6,95%CI=1.5~4.6)、工地板房住宿(RR=5.2,95%CI=1.7~16.3)工人罹患登革热风险更高;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工地住宿暴露与地下室工作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工地住宿是主要患病风险,地下室工作增加患病风险。结论工地蚊媒密度高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工人在工地住宿、地下室工作为共同危险因素,未采取防蚊措施增加了患病风险。尽早隔离病人、杀灭成蚊、清理孳生地是登革热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长沙地区10所综合性医院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株205株;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改良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金属酶),改良Hodge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PCR扩增OXA-23,OXA-24,OXA-51,OXA-58及IMP-1和VIM-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应用肠杆菌科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CR,ERIC-PCR)对菌株进行DNA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在监测的18种药物中,耐药率超过50%的达14种。其中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80.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2.5%)。共筛选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曼不动杆菌115 株,其金属酶表型及基因检测均为阴性;改良Hodge试验阳性71株,其中64株OXA-23基因扩增阳性。115株菌株OXA-51均阳性,未检出OXA-24,OXA-58基因。115株菌株共分为7个ERIC基因型。其中A型19株,B型72株,为主要的流行克隆。结论: 长沙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产OXA-23 和OXA-51型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且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存在克隆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武汉市社区获得性腹泻患者中志贺菌感染和流行状况,分析志贺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社区获得性腹泻治疗和该菌的基因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菌株来自2004年夏秋季武汉市4所大型医院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结果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和SPSS12.0软件;基因分型采用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PCR)。结果5079份粪便标本分离出29株志贺菌,占所检出病原菌总数的23%,血清分型涉及B群和D群,D群占59%。志贺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氨曲南、呋喃妥因和氟喹诺酮(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为93.1%~96.6%;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为75.0%~82.8%;对氯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和大观霉素的敏感率均小于50%;未发现复方新诺明敏感株。耐药模式多达20种,最多为12种联合耐药;各群有各自的优势耐药模式。REP-PCR基因分型结果提示16株D群志贺菌有7种指纹图谱,12株B群志贺菌有2种指纹图谱。结论武汉地区因志贺菌感染导致社区获得性腹泻的比例较低,D群感染占优势。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和氟喹诺酮有较好的抗菌活性。B群和D群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氯霉素的敏感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多重耐药普遍存在,耐药模式繁多。武汉市志贺菌有相同或相似的克隆,血清型单一的D群有多种基因型,B群中f2a比f4c的遗传多样性高。  相似文献   

15.
部分省市流行病学专家队伍专业水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现场流行病学专家的专业水平情况,为建立全国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调查表收集部分省市流行病学专业人员的有关资料,包括科研学术情况、日常工作、参加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实践情况、对当前公共卫生体系的评价4部分内容.结果:共随机调查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成员13人和部分省市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人员(省级16人,市级44人,区级33人),共计106人.CFETP成员平均年龄35.9岁,省级、市级和区级CDC人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5.8岁、44岁和50岁.男女比例省级CDC为1∶1.14,市级CDC为1∶1.2,区级CDC为1∶1.06.CFETP成员、省级、市级和区级CDC的高级职称比例依次为61.5%、50.0%、27.9%和15.2%.CFETP成员、省级、市级和区级CDC的硕士学历比例分别为23.1%、18.8%、9.1%和0,本科学历比例依次为76.9%、62.5%、54.5%和21.9%,而大专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依次升高.CFETP成员、省级、市级和区级CDC参加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人员比例分别为100%、87.5%、81.8%、66.7%.在主持设计和参加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面,CFETP显著高于市级和区级CDC人员(P<0.01).结论:CFETP成员、市级、区级CDC人员在学历、职称和实际参加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培训方面有明显差异.他们虽大多经过职业培训,但是受正规教育的背景并不高.疾病预防和控制专业队伍需要予以全面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揭阳地区妊娠期妇女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和耐药特征,为其引起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揭阳地区妊娠35~37周妇女的阴道直肠拭子,对分离到的无乳链球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e,MLST)、分子血清分型、进行药敏试验并检测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基因(ermA、er...  相似文献   

17.
梁会营  康燕  陶霞  李美霞  罗雷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2):1410-1413
目的 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 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7-2013年急性迟缓型麻痹(AFP)病例和健康儿童中分离到的人类埃可病毒19型(echovirus 19,E19)VP1区基因特征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分离到的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VP1区基因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将PCR产物送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双向测序,采用Sequencher4.0软件对序列进行编辑,按Obester的方法对病毒进行定型,对E19病毒与基因库(GenBank)和文献中检索到的国内外不同时期的E19VP1区进行比较。用Neighbor-joining method构建病毒基因进化树,用1 000个Psudoreplicate datasets进行Bootstrap统计学分析。结果云南省1997-2013年从急性迟缓型麻痹(AFP)病例和健康儿童共3 750例中分离到26株E19病毒,与GenBank和文献中检索到的28株进行基因进化分析,54株病毒可分为6个基因型。云南省不同来源(AFP或健康人群)、不同时间分离到的E19主要分布在2、4、5型的基因进化分支,E19具有基因、地理和时间分布多样性特点。结论利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持续对云南省AFP病例和健康儿童进行肠道病毒监测,增加和更新病毒基因序列,对今后开展肠道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确认病毒传播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某院住院患者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7月至12月临床分离348株革兰阴性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8株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9.54%)、铜绿假单胞菌(12.64%)、肺炎克雷伯菌(12.07%)、不动杆菌属(11.21%),对15种临床常用抗生素不同程度耐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比例为63.64%和50.00%,耐药明显。结论 我院革兰阴性杆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控,并强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与方法 : 应用随机引物 PCR(简称 AP- PCR或 PAPD)和 set1、set2两基因 PCR方法分析了 71株F2 a志贺菌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 :两种引物的 AP- PCR中 ,引物 12将 71株 F2 a志贺菌分为两种不同的基因型 ,引物 17和 set1、set2两基因 PCR将所有菌株分为四种不同的基因型 ,两种方法结合则可分为七种不同的基因型 ;其中 6 5株 F2 a志贺菌基因型相同 ,其余 6株各为独立的型别。本研究表明 AP- PCR和 set1、set2两基因 PCR为志贺菌基因多态性分析的有效手段 ,二者结合则更为完善 ;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我国南北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到的无论是暴发株还是散发株 ,均具有相同的优势克隆。 结论 :上述菌株是引起国内菌痢散发和暴发的主要基因型 ,是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