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有关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内镜下如何确定胃食管连接处和鳞-柱细胞交接处?1.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称Barrett上皮或Barrett食管(BE),不论是长节段BE(Long-segmentBarrett'SEsophagus,LSBE)或短节段BE(Short-segmentBarrett'sEsophagus,SSBE),也不论BE的形状是环形、舌状或岛状,都需符合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内镜活检诊断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关于Barrett食管定义 Barrett食管(BE)早期的概念是指食管先天性胃上皮化生或柱状上皮衬覆的先天性短节食管,为与食管下段的贲门黏膜区分,曾规定病变长径在胃食管连接处(GEJ)3cm以上(即所谓的3cm法则)。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因为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Dorman Barrett提出,所以后来这种病变即以他的名字命名。BE在欧洲和北美常见,亚洲人和黑人少见。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比鳞癌更常见,在西欧国家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过任何一种实体肿瘤。在亚洲食管腺癌也呈上升趋势。BE病人中每年约有0.5%发展为腺癌,由于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BE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下称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950年由Barrett首先提出,1957年正式命名。自纤维胃镜广泛应用以来,发现本病并非十分罕见,多认为胃食管返流(GER)所致,因可癌变而重到重视;目前国内报告渐见增多,但随访报告尚少,现将一例内镜所见从BE发现至随访复查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下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发病特点、常规及色素放大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2506例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和106例Barrett食管患者行电子放大内镜观察和黏膜染色,对Barrett食管病例进行放大内镜下分型,并分析内镜表现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106例Barrett食管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痛、反酸及吞咽梗阻感,其中27例(25.5%)患者无反流症状。Barrett黏膜放大内镜下分为点状、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胃底型、交界型和肠化型,以胃底型多见;美蓝染色阳性者多为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其病理类型均为肠化上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有助于Barrett食管中肠化上皮的检出,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临床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是指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下端鳞状上皮受损.损伤修复过程中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这种化生的异常柱状上皮可有胃型、小肠型及大肠型化生多种表现形式,以不完全性小肠型化生较常见,其意义在于对反流物有更强的耐受性,但较正常上皮更易癌变。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属于癌前病变,其腺癌年患病率为0.5%.虽其绝对值看似不高,但该患病率为正常人群的30倍以上。因此,积极诊治Barrett食管防止其癌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预防化生的柱状上皮癌变的治疗方法有:①手术或药物抗反流治疗,以期减少或阻断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②内镜下损毁Barrett上皮;③NSAIDs阻断环氧合酶(COX),以期阻断细胞增殖过程;④常规内镜随访。临床上仅有有限的间接证据证实上述方法的有效性.除内镜随访外,其他方法目前均未被推荐临床广泛应用。本将对抑酸剂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价值做一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7.
一、Barrett食管的定义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出BE,然后再确定出癌变高危人群,并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严密随访,控制食管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一、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澳大利亚胸外科医生Barrett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定义为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鳞状上皮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远端食管黏膜,原因至今未明。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这种化生的柱状上皮包括3种成份:黏液腺,黏液.泌酸腺,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肠上皮腺体。  相似文献   

11.
老年Barrett食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它是反流性食管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正常人群BE发生率仅1%左右,而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发生率高达10%~15%。BE与食管腺癌发生关系密切,较正常人群发生几率高40~100倍。平均5%~10%BE遵循肠化——不典型增生——腺癌规律逐渐进展为食管腺癌,80%食管腺癌发生于BE,40%贲门腺癌与BE有关。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内镜和病理学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30年来,食管下段腺癌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内脏恶性肿瘤之一,在国内,其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由于对食管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认识尚有一定差异,致使大多数患者因诊断延误而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加强对食管下段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根本上改变此癌预后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标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此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E)。这是极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食管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因此对BE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食管腺癌的主要途径。目前,对BE的诊断依赖于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本文对此两种诊断标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Barrett食管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常认为 Barrett食管大多是继发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 ,为一种少见疾病。由于目前临床上 GERD发病率不断增加 ,并且长时间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治疗 ,使 Barrett食管也呈上升趋势。尽管对 Barrett食管的阐述已有 5 0多年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它的存在及如何确定组织学演化仍然缺乏一致的看法。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粘膜局部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因为是局灶性而非弥漫性的粘膜改变 ,故称 Barrett上皮化生更为恰当。由于这些单层柱状上皮具有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的特点 ,富含杯状细胞 ,具有分泌功能 ,因此同胃十二指肠粘膜一…  相似文献   

15.
Barrett''s食管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报告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2000年日本Barrett黏膜定义研讨会制订了Barrett食管的定义、诊断与分类,定义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以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齿状线)为界,在齿状线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者即为Barrett食管。许多研究表明,BE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国内外众多文献报道,B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BE为慢性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严重并发症,在引起GER的众多因素中,胃酸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Barrett食管癌前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入,目前认为可引起GER的原因都可以成为BE的病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BE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还表明环氧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中环氧合酶-2表达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寒冰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6,11(3):178-18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一种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传统Barrett食管定义中这种黏膜化生必须达到或超过3cm.而目前认为食管黏膜发生任何长度的肠化生均可定义为Barrett食管。这种特殊的肠化生可以一定模式(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进展为食管腺癌。有文献报道约5%的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群高出40~100倍。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镜治疗已被广泛用于处理Barrett食管(BE)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或局限于黏膜层的癌变。方法包括激光、多极电凝、热探头、氩气凝同(APC)、光动力(PDT)、冷冻、内镜下黏膜切除(EMR)等。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彻底破坏化生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但不损伤深层组织,同时不产生狭窄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应崩较多的是APC、激光和PDT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拟诊为Barrett食管(BE)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类型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4例内镜下拟诊为BE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HE染色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并对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类型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内镜下拟诊184例BE患者,反酸33例次,反食7例次,烧心23例次,胸骨后疼痛13例次,上腹痛70例次,上腹胀38例次,其中10例患者有食管外症状(咳嗽、咽炎等);37例无明显症状。内镜表现类型岛型128例,环周型43例,舌型13例。活检证实有柱状上皮化生88例(占47.8%),其中有46例可见肠上皮化生,发现1例不典型增生。病理确诊的46例肠化BE和42例非肠化BE患者的反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E患者,其他临床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内镜下拟诊的3种类型的BE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内镜表现为环周型、岛型和舌型BE的柱状上皮化生和肠化生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病理确诊的BE患者反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E患者。(2)BE患者内镜表现类型与症状无关。(3)内镜表现以岛状多见,柱状上皮化生和肠上皮化生在3型BE中检出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BE)于1950年由英国的一名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提出并描述,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目前被公认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研究显示BE患者每年发生癌变的几率是非BE患者的30~125倍,因此对BE及提示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如特异性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的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发病的最危险因素.超声内镜(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各层的结构.大量研究表明,EUS可显示BE食管壁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增厚,但目前不推荐用EUS诊断BE,和鉴别BE是否存在异型增生.EUS在评估有重度异型增生或有食管黏膜下层癌的BE患者及其食管壁肿瘤侵犯程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方面有重要意义,虽然其准确性现在还存在争议,但其可为BE患者选择进一步治疗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