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洁  栾琰 《华北国防医药》2011,(Z1):195-196
长期以来,静脉输液是抢救危重病人及一般病人快速有效的补液给药途径,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护理操作技术。拔针意味着当日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结束,部分临床护师带教护生时并不在意这项收尾工作,未向护生做具体指导,常用按压方法不当时引起穿刺点出血,或因按压时间过短造成皮  相似文献   

2.
我科经常收治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或偏瘫患者 ,如果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 ,以无菌棉签覆盖用胶布固定 ,再用对侧手按压 ,来防止出血、渗血。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来说就需要护士及家属协助 ,十分方便。针对这种情况 ,这科采用一种新方法止血 ,有效率 10 0 % ,此方法简便易行 ,不给护士及家属添麻烦 ,无痛苦 ,现介绍如下。1 方法  输液完毕拔针后 ,病人取平卧位 ,被输液侧上肢屈肘屈90°,并保持 2~ 3min;如取坐位或站位者 ,将被输液侧上肢抬起手超过头部水平 ,保持 2~ 3m in。2 注意事项2 .1 抬手期间 ,不可随意把手放下 ,否则易出血 ,给…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重要地位。目  相似文献   

4.
输液后拔针是静脉输液的最后环节,科学地拔针方法可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避免针眼周围产生瘀血现象.目前尚无这方面资料报道.本文总结了多年对此临床护理经验和体会,在此介绍.  相似文献   

5.
沈凤 《北方药学》2013,(11):169-169
输液是临床最基础的护理操作之一,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不仅要求一针见血,更对拔针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拔针处理不当,会造成局部出血,引起不同程度的皮下瘀血,除了给患者造成痛苦外,还给护士下次输液部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严重的还会引起静脉炎症。现将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1原因1.1患者方面1.1.1按压部位不准确:因为静脉输液有两个针眼,即表皮穿刺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拔针时由于按压不当常导致皮下出血,曾有护士对拔针按压方法进行探讨,笔者借鉴了这些经验,探讨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法的止血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体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观察5例动静脉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 对5例患者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均未造成闭塞,能够正常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原因与拔针方法不正确、按压止血不到位、按压时间短、穿刺原因以及患者自身原因有关.采取正确的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提高穿刺技术、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正确护理皮下血肿,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方法 成立QC小组,用5M选题法,确定“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为研究课题,运用PDCA的循环方法,通过调查、要因分析,制定护理对策、效果检验方法以及巩固措施等.结果 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由28.1%下降到14.1%,病人满意度由86.6%上升到94.1%,护理人员操作评分由(81.44±12.13)提高到(96.78±4.51).结论 开展QC活动,能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的皮下淤血率,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张韶云 《医药世界》2010,(7):656-656,658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方法我院在400例患儿中通过400次静脉输液随机分成2组,即改良组200例与对照组(传统组)200例。结果穿刺与拔针技术在改良后,疼痛减轻。结论改良穿刺与拔针技术由于患儿痛苦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有效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保证了患儿抢救与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患者治疗中反复穿刺所造成的痛苦,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但静脉留置针在应用过程中常被堵塞,肝素封管过程繁琐,既增加了护理工作负荷,又增加了静脉炎及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1].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科于2009年3月使用正压无针输液接头替代肝素帽应用于静脉置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孙燕  张静  李慧 《华北国防医药》2010,22(3):289-290
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患者治疗中反复穿刺所造成的痛苦,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但静脉留置针在应用过程中常被堵塞,肝素封管过程繁琐,既增加了护理工作负荷,又增加了静脉炎及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科于2009年3月使用正压无针输液接头替代肝素帽应用于静脉置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观察静脉输液患者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杏杰  徐玉梅 《河北医药》2009,31(13):1682-1683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以上,我院静脉输注率几乎占住院患者的99%。护士如何系统、全面、快速地观察输液患者的整体情况,及时排除输液故障是确保患者输液安全的关键。经过临床反复实践,特总结了观察输液技巧口诀一套,在全院推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方法对177例婴幼儿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淤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后患儿再次发生皮下淤血大大减少。结论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婴幼儿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郑成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3,(22):3508-3509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漏输液体的预防。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4月该院门诊静脉滴注20000例,2013年1—4月门诊静脉滴注20000例,对漏输液体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有效预防,2013年1—4月无一例发生液体漏输;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由2012年1—4月的90%上升到95%。结论门诊输液室的工作人员只有有责任心,沟通到位,核对到位,才可以预防液体漏输。  相似文献   

15.
孙芳  徐晓燕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900-1901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由于其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可保留较长时间,解除了患儿每天补液穿刺的痛苦。但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强观察和护理,在每个环节上都熟练、正确,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医疗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可能原因,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41例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特征、季节分布和药物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中药时输液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输注西药,加药组数越多、输液量越大,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7~9月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输注速度控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加强对重点患者的静脉滴注观察,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是现代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微粒又叫异物,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水溶性的、直径在50μm以下的微小颗粒杂质。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微粒直径为50μm。微生物(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具有特殊致病作用。在临床药学研究中发现,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经静脉输注进入人体后,会产生潜在和长期的危害,有时甚至危及生命。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微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现代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1-4].微粒又叫异物,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水溶性的、直径在50μm以下的微小颗粒杂质.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微粒直径为50μm[5].  相似文献   

19.
曹松美 《医药世界》2010,(9):1142-1142,1145
目的讨论儿童静脉输液室护理投诉的原因。方法分析2008-05-2009-12发生的15起护理投诉。结果护理投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服务态度和静脉外渗。结论要减少护理投诉发生必须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改进服务流程和工作状况,提高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巡视。  相似文献   

20.
肌肉注射后皮下硬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上肌肉注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注射后皮下硬结是肌肉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皮下硬结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谈一些体会。1 皮下硬结形成的原因注射次数多 ,导致反复连续的机械性损伤 ;药物酸碱度和药物本身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药物吸收困难 ,滞留在局部组织内引起化学性刺激。2 影响药物吸收的原因药物影响 ,包括药物的性质 (如油剂类 ) ,药物的浓度偏高 ,溶解后的药液放置时间过长液体变粘稠 (如链霉素 )等因素 ;注射过浅 ,未将药液全部注入肌肉 ;病人体质差 ,营养不良。3 皮下硬结预防措施3.1 减少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