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伴发于多种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中。目前对慢性脑缺血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包括抗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白质损害、纠正神经递质系统紊乱及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和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与丁咯地尔灌胃,免疫组化法多克隆抗血清GFAP标记海马CA1区星形细胞,用Y-型迷宫测定大鼠的认知功能变化。实验研究为持久性2VO2个月。结果慢性脑缺血2个月后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肥大,认知能力明显下降,丁咯地尔治疗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明显减少,认知功能明显提高。结论丁咯地尔能抑制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改善其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脑缺血是指脑组织血供长期低灌注,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从而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和脑梗死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将会导致持久性或进展性的认知功能障碍。MMP-9在缺血性脑损伤及其恢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早期参与脑损伤过程,而在后期有助于脑损伤恢复。这种双重作用使MMP-9作为慢性脑缺血的治疗靶点复杂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脑缺血是指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的一组疾病。随着人口老齡化社会的进入,因慢性脑缺血导致的运动、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障碍,给患者和家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慢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免疫炎性损伤、Ca2+超载、细胞自噬、细胞凋亡、氧化应激损伤、突触结构和功能异常、线粒体损伤、中枢胆碱能及单胺能系统神经递质功能紊乱等[2],其中炎症反应在慢性脑缺血方面起重要作用。脑缺血后,炎症细胞激活后引起正反馈式的炎症级联反应,将大大加重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损伤,而脑白质和海马CA1区的神经元损伤都将引起认知功能障碍[3]。因此,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与HCN1通道亚型蛋白表达变化的内在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每组各10只。各组缺血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检测HCN1表达水平,进一步用蛋白印迹检测HC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 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HC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慢性脑缺血海马CA1区存在HCN1通道亚型表达下调且参与大鼠认知功能损伤,可能为治疗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类脂肪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hASCs;利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大鼠模型(two-vessel occlusion model,2VO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d、1周、3周经尾静脉注射hASCs(2×106/ml)。造模5周后进行行为学实验,观察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应用hASCs对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的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 <0.01);造模后3周给予hASCs对模型组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P <0.05),而造模后1d及1周组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静脉给予hASCs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且慢性期治疗效果较急性期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养血清脑颗粒对大脑缺血再灌注后有无认知功能改善,我科取3组大鼠做如下试验,经过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取成年雄性大鼠36只,提供充足食物、水,室温(25±1)℃ 1.2方法制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1]胆碱能系统:每组取6只大鼠,分3组:(1)假手术组,不闭索双侧颈总动脉;(2)缺血再灌注组,该组夹闭大鼠双颈总动脉30min,而后解除结扎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3)服用养血清脑水剂后夹闭大鼠双颈总动脉30min,而后解除结扎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再灌注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环节、多变量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些过程的发生都以细胞内损伤性信号传导过程和基因调控过程为基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fos的表达及调控变化与脑缺血再灌注后密切相关。脑缺血后数小时,c-fos的表达即可达高峰。目前对应激而产生的FOS蛋白是否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尚有争论。Bcl-2和Bax参与神经元凋亡的调节。Bax可能通过与Bcl-2相关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使其失去抑制细胞凋亡的活性;另一方面Pax可能也独立地参与促凋亡的调控。因此,Bax与Bcl-2蛋白质分子的比率对于细胞是否进入凋亡状态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低氧训练对脑缺血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动物经过10min低氧训练5d后,脑缺血20min.通过8-臂迷宫观察低氧训练对缺血20min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并通过尼氏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对海马区损伤的影响.结果 低氧训练可明显减轻缺血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并抑制缺血后海马区中间神经细胞的减少.结论 低氧训练可明显减轻短暂脑缺血引起认知功能损害,对缺血性海马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成年大鼠大脑MyT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以线栓法制作成年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阻塞90min再灌注1,7,14d);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成年大鼠早期大脑梗死中心区、梗死周边区和缺血对侧区MyT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梗死中心区MyT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周边区MyT1阳性细胞数从脑缺血后第1天开始增加;脑缺血后7d和14d时,各组大鼠MyT1阳性细胞增加数较之对照组大鼠有显著的差别.结论 成年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周边区MyT1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参与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发育过程,调节髓鞘蛋白基因的转录,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1.
缺血后适应作为缺氧耐受现象的一种,可以显著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后适应,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的体积,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脑缺血后适应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主要从脑的微循环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角度来阐述脑缺血后适应可能存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大鼠MDA、S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Alzheimer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关丁苯酞注射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模型,有关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报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MDA、SOD的影响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ogo-A/NgR通路参与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缺血预处理组(IPC)、Tat-NEP1-40组和Tat-β-Gal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10min作为IPC,IPC组在IPC后72h建立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和免疫组化研究Nogo-A和NgR表达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IPC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大鼠的NDS[2(1.5~3)和1(0~2)](P<0.01)、减少脑梗死容积[(309.65±54.61)mm3和(65.09±26.06)mm3](P<0.01),NgR拮抗剂NEP1-40可部分逆转IPC的神经保护作用(P<0.01),而其溶剂β-Gal对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无明显影响。免疫组化显示Nogo-A和NgR阳性细胞主要位于MCAO后导致的缺血区域,缺血后24h大鼠缺血区域Nogo-A和NgR表达明显增强,IPC可抑制缺血引起的Nogo-A和NgR表达增强。结论Nogo-A/NgR通路可能参与IPC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保护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有氧锻炼对慢性脑缺血大鼠TFEB-自噬溶酶体途径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慢性脑缺血组和慢性脑缺血+有氧锻炼组。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有氧锻炼组进行跑步锻炼12w。用Morris水迷宫比较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状况。用Western-blotting比较各组大鼠海马组织LC3Ⅱ/LC3Ⅰ、p62、LAMP-1、CTSD以及核内TFEB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脑缺血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隐匿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显著缩短,通过隐匿平台次数显著降低;形态异常的海马神经元显著增加,Western-blotting显示,LC3/LC3、LAMP-1、CTSD以及核内TFEB显著降低,p62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慢性脑缺血组相比,有氧锻炼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隐匿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延长,通过隐匿平台次数显著增加;形态异常的海马神经元显著减少,LC3Ⅱ/LC3Ⅰ、LAMP-1、CTSD以及核内TFEB显著升高,p6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有氧锻炼通过激活TFEB-自噬溶酶体途径减轻慢性脑缺血所致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与缺血耐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大脑暂时性的缺血现象,24h内其神经功能的缺损会完全恢复。缺血耐受是指短暂的脑缺血可降低1~7d后再次持续性的导致细胞死亡的缺血所产生的损伤作用,这种现象最早由日本学者在1990年阐述。目前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使中枢神经产生缺血耐受,从而保护神经细胞,现将这一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EphB2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2VO模型+MSCs干预),选8、10、12w 3个时间点,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CA1区EphB2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在同一时间点实验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海马CA1区EphB2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多(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大鼠慢性脑缺血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EphB2的表达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以持久或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1].  相似文献   

18.
慢性脑缺血的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痴呆困挠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最近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是各类痴呆的共同病理表现,包括Binswanger’s病、血管性痴呆等。研究表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产生的慢性脑缺血是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及评估痴呆治疗药物的有效模型。随着对慢性脑缺血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脑缺血的行为学、病理学、免疫学、生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改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使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缺血产生耐受。耐受的机制涉及血管因素、腺苷、兴奋性氨基酸、热休克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KATP通道等。临床观察显示,TIA的持续时间、发作频度、脑梗死间隔时间以及脑梗死体积等均与耐受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 -κB(NF-κB)及其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 RNA表达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二者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给予两次相隔 3 d的假手术 ,其余两组分别在 2 h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及 2 2 h再灌注前 3 d给予 10 min的缺血预处理 (PC)或假手术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 -多聚酶联反应 (RT-PCR)技术比较各组 NF-κB及 TNFα的表达。结果 预缺血组NF-κB的表达和 TNFα的 m RNA转录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 (P<0 .0 1)。结论  10 m in MCAO预处理可有效抑制NF-κB的激活和 TNFα的基因转录 ,NF-κB活化减少以及由此所致的 TNFα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发生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