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晓娟 《西部中医药》2008,21(11):57-57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取督脉穴为主,配合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77.94%。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偏瘫不但临床治愈率高,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古籍记载颇多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历代相传 ,延续至今 ,其对临床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中风病因病机有实验研究不断增多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就阴经穴治疗中风的研究予以综述。1 理论研究方面  自古以来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主要是基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人认为中风的发病与“风(内风和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针刺下肢足三阳经腧穴对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选择75例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3组:阳明经穴组25例,少阳经穴组25例,太阳经穴组25例.针刺治疗3周,通过临床痉挛指数CSI和Fugl - Meyer评分,观察病人针刺前后的下肢肢体痉挛状态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3组病人疗前与疗后比较,CSI评分均降低,但阳明经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太阳经穴组下降的幅度最大,与足少阳经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病人疗后Fugl - Meyer分值均增高,与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增高的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阳明经穴组、少阳经穴组、太阳经穴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中,足太阳经穴疗效最好,其次是足少阳经穴,足阳明经穴最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根据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分为弛缓期和痉挛期。弛缓期以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穴取水沟、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梁丘、足三里、上巨虚、解溪;痉挛期以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穴取肩髎、天井、外关、阳池、后溪、环跳、阳陵泉、承山、悬钟、申脉、丘墟。对照组参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针刺治疗方案不考虑分期,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66.7%(20/30)]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刘燕丽 《新中医》2020,52(4):138-141
目的:分析肌张力分期取穴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里程安钢总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14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针刺无分期治疗(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观察组加用针刺分期治疗(弛缓期给予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痉挛期给予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40.35%(P0.05)。治疗后,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肢和下肢Fugl-Meyer (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上肢FMA评分和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DA、LPO水平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张力分期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可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损伤,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秋云 《中国针灸》2006,26(1):33-35
目的:对比按期不同经取穴方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28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以Brunnstrom脑卒中运动恢复六阶段表作为治疗偏瘫分期标准,按不同分期选取不同经穴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治疗。同时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57.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6.01)。结论: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独取阳明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本文运用针刺阳明经穴法为观察组,针刺手足太阳、少阳经穴法为对照组,观察了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经颅多谱勒脑血流图(TCD)的变化。结果提示:临床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36.67%、96.67%,对照组分别为6.67%、8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针刺前后比较,血液流变学、TCD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中风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督脉经穴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作用和针刺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照组48例患者针刺患肢体穴位,治疗组50例患者针刺督脉经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7.5%。结论针刺督脉经穴能调节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疏通阻滞经脉之气血,是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督脉十三针为主治疗中风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王利 《中国针灸》1996,16(6):9-10
笔者以针灸界前辈王乐亭的经验方“督脉十三针”为主,治疗中风50例,并与对照组48例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愈率为14.6%,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笔者认为:针刺督脉,取一经之穴,可以疏通多条经脉之气血,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患者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中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对应与中轴针刺组、常规针刺组和康复治疗组,各30例。对应与中轴针刺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取穴以督脉穴位为主配合手少阳经和足太阳经穴;常规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配合少阳经穴;康复治疗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及CSS评分评定。结果: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肘、腕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应与中轴针刺组与康复治疗组治疗4周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应与中轴针刺组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较另外两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且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及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8例,针刺督脉选取大椎、命门、至阳等穴,对照组42例,常规选取肩俞、曲池、手三里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9%(P<0.05)。提示:针刺督脉可重新建立脑—督脉—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从而恢复脑对人体生命功能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弛缓性偏瘫为主的文献276篇,共使用195个穴位,总频次为2 957次,十四经穴174个,总频次2 849次,占96%;经外奇穴108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29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8个。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共使用106穴,总频次为530次,十四经穴97个,总频次511次,占96%;经外奇穴19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31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10个。治疗弛缓性偏瘫和痉挛性偏瘫,均以十四经穴为主体,选用阳经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弛缓性瘫选用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治疗痉挛性瘫以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为主,上肢配以心包经,下肢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  相似文献   

13.
针刺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5例以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75例以针刺面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少阳经穴加隔姜灸。结果:治疗组75例中治愈38例,显效26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3%,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综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透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穴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6.25%和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5.
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华  刘仲杰  施土生 《中国针灸》2006,26(5):337-338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法对中风偏瘫麻木症的疗效,寻找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中风偏瘫症患者95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十二井穴或十宣穴刺络放血,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四肢穴常规针刺方法,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均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与对照组的77.59/6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刺络放血法是治疗中风后偏瘫麻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独取太阳经穴治疗中风偏瘫5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设独取太阳经穴为治疗组,独取阳明经穴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愈显率为69.1%,对照组为43.3%,经χ^2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陆永辉  王克键  李浩 《新中医》2011,(7):100-101
目的:观察针刺少阳经法治疗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针刺少阳经穴治疗;对照组31例,予针刺阳明和太阳经穴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38%,对照组为61.2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8%,对照组为93.5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少阳经法治疗Bell麻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阴平阳秘”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蔚文  刘炳智 《河北中医》1999,21(3):165-166
探讨治疗中风新的地刺方法。方法:采用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阴平阳秘”针刺法,取五脏背俞穴为主,治疗中风51例,并与常规针刺法治疗20例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愈显效率分别为80.4%、55.0%,经统计学处理X^2=6.70,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阴平阳秘”针刺法突出了中医特色,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是治疗中风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琦 《陕西中医》2011,32(11):1528-1529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偏瘫患者整体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并配以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诸穴治疗足内翻。结果:观察组60例中痊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17%。结论:针刺"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穴位对缓解偏瘫后痉挛性足内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李洪立 《四川中医》2009,(9):109-111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的针刺治疗最佳方案。观察分期针刺法对中风所致偏瘫的康复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分为不同时期,采用不同针刺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分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