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不同假体的选择策略及临床治疗特点.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8有关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高龄".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前正确的假体选择很重要,应根据Evans标准分类以及股骨近端骨折情况进行选择.根据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类型,目前分为3类:第一类是根据不同的柄长来选择,即加长柄人工关节与普通柄长人工关节的选择;第二类是全髋关节假体与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的选择;第三类是骨水泥型柄与生物型柄假体的选择.另外应该按照骨质情况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获得置换后即刻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高龄不稳定型骨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于选择骨水泥型假体.结论:根据骨折类型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人工关节假体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 0 h,术中出血量400~600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按Evans-jensen分类,ⅡA型7例,ⅡB型9例,Ⅲ型6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半髋关节置换16例。结果:21例随访3~18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负重行走,无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下沉松动,无脱位,未出现髋内翻,1例行走髋关节疼痛。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殷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有关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少见报道.目的:比较采用不同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1998-01/2008-12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237例,年龄60~96岁.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32例,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23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41例,双极股骨头置换1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例.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均高明显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1);空心螺钉组、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优良率明显低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01,P<0.01).结果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首选人工关节置换(双极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对Garden型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转子间骨折Jensen-EvansⅠ~Ⅱ型可选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置入内固定;Jensen-EvansⅡ~Ⅲ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7-06/2008-06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新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5~91岁,平均82.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加压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发展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优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组(P <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较短,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置换后关节功能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探讨其临床适应证.方法:以"人工髋关节,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Hip replacement,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ion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69-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材料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0篇文献为重点进行了讨论.临床验证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68例75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方法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上多以采用内固定为主,对是否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争议.目前,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主要有钴合金和钛合金、聚乙烯、多孔聚砜类物、多缩醛类树脂、碳素等材料.主要采取的固定方式有:骨水泥型假体、生物型假体、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互补及现代骨水泥技术.经临床验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手术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好于内固定方法(P < 0.05);置换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内固定方法(P < 0.05),置换后12个月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置换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近期疗效好的优点,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观察和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 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12例。结果  12例患者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压滑动鹅头钉技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治疗。结果 45例患者均随访6~22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0~16周经X线摄片及临床检查均显示骨折临床愈合,除2例轻度髋内翻畸形外,43例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无钢板螺钉断裂、松脱及骨折端移位等并发症。优32例,良11例,差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显著增加骨折处稳定性,有效地控制局部旋转,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高延明  张路 《中国临床康复》2013,(13):2455-2462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3种,究竟何种内固定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对比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07-10/2009-12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和Gamma钉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和Gamma钉组(P<0.05),PFNA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和Gamma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并发症明显低于DHS组和Gamma钉组(P<0.05)。提示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小和骨质破坏少,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固定治疗方法有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各有优劣。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与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同分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Evans分型:Ⅰa型及Ⅰb型共43例患者进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Ⅰc型及Ⅰd型共41例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7.7±9.3)分,优良率83.7%;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5.9±8.6)分,优良率90.2%。两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和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植入物选择时,EvansⅠa及Ⅰb型骨折者适合采用动力髋螺钉定,EvansⅠc及Ⅰd型骨折适合选择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两种螺钉植入后疗效均显著,且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的内固定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问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Medline、EMBASE、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手册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统计软件Statal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章有12篇,Gamma钉组888例,动力髋螺钉组981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接受Gamma钉治疗的患者与接受动力髋螺钉患者比较:置入后股骨干骨折风险增高、置入时间较短、置入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入后感染风险、内固定优良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与动力髋螺钉相比,接受Gamma钉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时间短,出血少但置入后股骨干骨折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抗旋转能力差,单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容易失败.如内固定后出现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小转子内侧失稳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拨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故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置入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组48例,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估.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动力髋螺钉组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内固定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动力髋螺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P< 0.05).提示单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较多,失败率较高;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结构,弥补动力髋螺钉的缺点和不足,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加防旋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加防旋钉内固定治疗。结果: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5例,中1例,差1例。DHS加防旋钉治疗优良率91.3%。结论:DHS加防旋钉可有效防止股骨头旋转,固定牢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病例均在10~18周骨折愈合,优良率93.8%。【结论】动力髋螺钉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具有内固定可靠、出血少、并发症少、早期活动、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compare the results between a variable angle dynamic screw-plate(DMS) and the Gamma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METHODS: A compar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142 patients (AO/OTA Type 31-A1; A2; A3 and B2) treated by variable angle dynamic screw-plate (DMS Group = 71) or by intramedullary nailing (Gamma Nail Group = 71). RESULTS: At the 12-month follow-up, we did not find an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traoperatively, radiographically, or clinical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except for shortening. In 12 patients in the DMS group (17%) and in one patient in the Gamma nail group, there was shortening of the operated leg between 1 cm and 3 cm (p = 0.02). In all instances, shortening occurred in patients who sustained A.O. type fractures 31A2. 2 and 3 (19 patients), which are unstable and comminuted. CONCLUSIONS: The DMS allows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 Surgeons should consider choosing surgic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less comminuted fractures, a compression hip screw may be a faster and safer surgical solution. In comminuted fractures, surgical difficulties may increase in parallel to fracture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