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胃术后胃瘫38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胃瘫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对1995—2002年650例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38例病人进行病因分析和疗效观察。结果 胃术后胃瘫是由综合性因素所致,发病与精神、神经和高龄等因素相关。非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案。结论 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胃肠减压,加强营养,适当应用胃肠道动力药物等,均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胃起搏在术后胃动力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轻瘫是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术后胃轻瘫占胃轻瘫病因的 10 %。大部分腹部手术均对胃动力学产生影响 ,其中一些无法避免的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式(如近端胃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 )及一些对胃肠解剖、生理功能改变较大的术式 (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极易发生严重胃轻瘫 ;而术前患糖尿病、硬皮病、其他胶原性疾病及胃出口梗阻的患者 ,术后也常发生严重胃轻瘫。现阶段术后胃轻瘫的治疗主要采用西沙必利、红霉素等促胃动力药物 ,但这些药物由于耐药性等原因通常作用有限 ,且对部分严重胃动力障碍患者疗效不佳。一、术…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及预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并对胃瘫综合征的预防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10~2009-10 22例手术后发生胃瘫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造影、胃镜等相关辅助检查;经禁食、胃肠减压、加强肠内外营养、适当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等保守治疗后全组患者得到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胃肠造影、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采用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其发病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应以预防为主。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中细致轻柔的操作及早期保持胃管通畅等措施可预防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1995年10月至2004年8月胃大部切除术后23例患者(占同期术者的3.8%)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胃瘫综合征发生于术后4-12d。20例经保守治疗而治愈;3例于胃瘫后第14、15、20d分别行空肠造瘘术,1周后治愈。结论 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必要时可行空肠造瘘术解决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6.
手术后胃瘫综合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认为与胃去神经化、消化道的重建、手术创伤、麻醉及镇痛、手术前基础疾病、术后进食、精神神经因素、胃肠激素的分泌及其功能的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该疾病的诊断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常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提出的标准以及胃排空检查、胃内压测定及胃电图等辅助检查.治疗方面除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一般治疗外,胃镜检查是对胃壁的一种适度刺激,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除了常规的胃动力药物外,头孢哇琳及西酞普兰对加速胃排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应用胃电起搏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7.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恶心、呕吐、胃排空迟缓为特点,胃流出道非机械梗阻的功能性疾病,通常发病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尤其是胃和胰腺的手术.近年来,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了解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有助于减少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提高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愈率,笔者就此对术后胃瘫综合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发生胃瘫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对其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胆道术后发生胃瘫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无一例再次手术,所有患者均于2~6周内恢复胃动力。结论胃瘫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采用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8  
目的 为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以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5例,对其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除糖尿病外,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比Ⅱ式吻合病人的发病率较高。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在术后6周内一般都能恢复。结论 胃镜检查时对残胃适度刺激对胃瘫治疗有价值,应用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引起远端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0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12个可能引起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围手术期高血糖、术前营养不良、焦虑、术前幽门梗阻、毕II式吻合、术后第2天低蛋白血症与胃瘫发生有关;术中迷走神经干保留是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积极处理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胃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8,自引:2,他引:78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01例,术后出现PGS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予以适度刺激有助于PGS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胃瘫综合征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蠕动无力或消失、胃排空迟缓、胃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胃潴留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1]。目前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较困难,易发生并发症,愈后较差,因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1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残胃胃瘫综合征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于术后10~48d(平均25.3d)通过保守治疗恢复胃动力,其中2周内恢复1例,3周内2例,4周内3例,4周者2例,无再次手术者,6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腹部手术后胃瘫2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 d以上。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7~40 d恢复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和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兆林  彭威  迟强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1):758-760
目的 总结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并分析我院普外科收治的62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出现症状时间为术后4~18 d,平均(7.5±1.1)d.所有患者均给予胃肠减压、营养支持、高渗盐水洗胃、应用促胃动力药物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腹部理疗及心理干预,1例再次手术切除全胃,1例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治疗.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6~45 d,平均(20.1±2.7)d后恢复胃功能.结论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治疗可采用营养支持和促胃动力药物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患者一般都可痊愈.再次手术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增加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腹部外科手术后发生胃瘫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瘫多出现在腹部外科术后的3~7 天,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14周内恢复。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年间收治的508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例术后发生胃瘫,单因素分析显示16个因素中有9个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出10个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术前情绪紧张为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总蛋白水平为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4,自引:2,他引:74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占整个胃瘫综合征发病率的19%。由于胃瘫发生后,通常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因此逐渐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以前曾称为“胃无张力症”、“胃滞留”、“胃潴留”等。近年来也有作者提出以“胃麻痹”冠名或按照英文字面翻译成“胃轻瘫”。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在程度上与腹部手术引起的胃瘫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轻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针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轻瘫发生的原因,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对19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轻瘫,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轻瘫患者不需手术均基本恢复。治疗时间7-59d,平均24.2d。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胃轻瘫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72年至2004年间22例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在手术后4-6d进食后出现上腹膨胀、恶心呕吐,吐物含有胆汁性胃液及食物。检查均发现上腹膨满、振水音明显和肠鸣音减弱。胃肠减压管每天可吸出1000-3000ml胆汁样胃液。行胃造影(稀钡或60%泛影葡胺)22例均显示胃无蠕动,呈松弛、静止状态;观察5—6h造影剂仍滞留胃内。予以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采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100%的患者于胃瘫发生后5—25(平均14.2)a恢复胃动力。结论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多种因素所致胃功能改变,经非手术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