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的治疗法则之一,主要宣开上焦、畅通中焦、渗泄下焦,分消痰湿病邪,调整气机的宣展,主治邪热与痰湿留连三焦,三焦气化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  相似文献   

4.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温病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了十余年来作者在温病学研究中运用电子计算机对温病文献进行整理,建立了温病期刊文献检索系统。完成了《温病条辨》电子计算机教学、科研、诊疗系统;运用动物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温病卫气营血证候动物实验研究,建立了十一个较为接近证候本质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实验进行了出血热预防片的药效学实验,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该药的预防效果;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出血热预防片”高发疫区历时5年,2万余例次易感人群的现场预防实验观察。并以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原(河南省)部分地区常见温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为中医温病学从事流行病学研究开创了先例。  相似文献   

5.
6.
温病学辨析     
清代叶天士别出心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然而,温病学的病因是不成立的,相应的温病病证亦不能自圆其说,改变外邪侵犯的途径是枉顾生活现实。所谓卫气营血辨证缺乏脏腑基础,不具有作为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条件,治疗大法巧而洞出,亦不足取。尽管温病学理论错误,但补充了治疗热证的方法方药,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仍不失是对中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温病治法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温病法研究的深入发展,今后必须着重解决好如下问题。(1)关注最新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手段跟上现人生命科学的研究步伐。(2)重视治法的理论研究,尤其应当加大复合法的研究力度,深入揭示临床运用的基本规律。(3)依据现代化科研成果拓展研究思路,认清温病治法的多重功效,扩大运用范围。(4)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以获得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重要的治法,是温病学家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和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温病的方法,属于中医学治疗八法中的“和解法”,系指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使留于三焦之湿热痰浊从表里分消的一种治法[1]。“分消”中的“分”,即为分别,“消”为消除、除尽之意,二者合用,使病邪从人体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同时消解以祛除病邪;“走泄”的“走”有走动、流动不居之意,“泄”,即使病邪外散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试图从批判历版教材出发,对温病的概念进行完善,从学科的性质阐述学科的类别,从基础理论阐明温病学的研究对象,进而说明其学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独立性,为其它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用中医药以分消走泄法治疗肥胖型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主诉为闭经并伴有肥胖,或有多毛和痤疮患者32例,中医辨证以痰湿阻滞为主,用分消走泄法治疗。结果:痊愈20例,好转9例,无效3例。结论:闭经是妇科疾病中治疗难度较大之疾,而且闭经病因复杂,其治疗效果又与病因有关,故治疗前须首先明确闭经原因,以提高疗效,运用中医药以分消走泄法治疗肥胖型闭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辨卫气营血诊治温病的同时,根据各脏腑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区别施治,一法之下,变化尤多,在清代医家大多沿用、注释前人之说而较少创新的时尚中,独树一帜。目前对叶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卫气营血理论方面,对他的脏腑治法,注意不多。本文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末,温病学并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更加突出了温病学的基础属性。我们思索着从温病联系临床各科的角度改革温病教学,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出归纳温病常见病机病理、调整教材中篇各病教学内容和增补用温病理法方药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的三大做法[1]。现已在我院2000级中医本科专业和2001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温病教学中试行,受到一定的好评。在此作一小结。1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1·1归纳温病常见病机病理温病学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如何体现其基础属性?怎样应用于临床各科?这是学科转化后直接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病…  相似文献   

14.
"分消走泄法"源于《黄帝内经》,方出仲景,法于北齐,详于清代,而明确提出者乃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分消走泄法"对应疾病为暑温、湿温、湿病等,而其对应之证,乃湿热证。湿浊之邪所盘踞之处均以脾胃为主,旁及于肝,上及于肺,下及于肾,即盘踞中焦,上蒙下注,涉及肺肾。针对湿热病机,"分消走泄法"用药以"轻灵"取胜。"轻灵"二字,不但指药物气味与质地"轻灵",还指药物剂量"轻灵"。临证应圆机活法,精简扼要,力求"轻灵中求纯正"。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温病学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学好温病学对于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温病学实验课是温病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温病学实验课是从理论认识到感观认识的过渡,是将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6.
17.
从《外台秘要》浅谈晋唐的温病学特点。《外台秘要》卷3~4集中记载了晋唐对温病的认识与治疗经验,内容涉及温病的分类、温病的预防、温病的治疗、温病的病后调护等方面,体现了晋唐的温病学特点,也是明清温病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践体会,初步认为:在温病学教学中,环绕备课和讲课两个环节,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提高温病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20.
补肾清泄法治疗慢性肾炎肾虚湿热证271例朱鸿铭,朱传伟山东省曲阜市中医院273100关键词补肾清泄法,肾虚湿热,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观察临床观察表明,在慢性肾炎的发展过程中,呈现肾虚湿热病机者颇多,使用补肾清泄法较之其他治法更为广泛,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