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年轻女性患者胸部受到撞击后出现胸痛、心电图胸前导联ST-T及心肌标志物呈动态变化,胸部CT显示左前降支(LAD)管壁钙化,进一步检查冠状动脉增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及心脏彩超发现,LAD瘤样扩张并血栓形成。此病例急性创伤性心肌梗死发生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基础上,非常罕见,目前尚缺乏针对此种患者的治疗方案的推荐和证据。在诊治该例患者的过程中,笔者系统回顾了有关创伤性心肌梗死和川崎病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治进展,结合该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采取保守治疗策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1例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分析各血管节段图像的可评估率和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其中30例患者于1周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1.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可评价血管比例为97.0%。2.30例患者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严重狭窄的敏感性98.1%,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9.4%,准确率为99.3%。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及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冠状动脉成像。同时对其中15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SCA),并与DS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SCT示80例患者有22例50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轻度狭窄27支,中度狭窄16支,重度狭窄6支,闭塞1支。20支冠状动脉进行SCA检查,对比显示DSCT诊断符合率90%(18/20),误诊10%(2/2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2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螺旋CT图像,统计壁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及CT表现.结果 在424例患者中,壁冠状动脉的检出率为12.3%,表现为局部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部分血管直径稍微狭窄.结论 双源CT是一种无创、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可以很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准确的诊断壁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任意角度曲面重建(CPR)胆管成像技术在胆总管扩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胆总管扩张患者,其中均采用8mm层厚、8mm层距、螺距0.9行腹部MS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数据,采用1mm层厚、1mm层距重建轴面源像(ASI)在工作站行扩张胆管曲面重建成像,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评估CPR对胆总管扩张病因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结果36例CPR胆道成像率达100%,均能完整显示扩张胆总管及梗阻部位,定位准确率达100%,定性诊断率达94.4%。结论CPR可直观显示胆总管扩张程度、部位及梗阻端形态,对胆道梗阻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在冠心病诊断中予以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胸痛的表现。方法 纳入我院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下,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胸痛的诊断准确率及灵敏度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效果显著,可作为冠心病的有效诊断方式,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瘘(CAF)时采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冠状动脉瘘患儿,按接受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在治疗之前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分析,实验组患儿进行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瘘口和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手术后发现,对照组瘘口诊断准确率(65.00%)明显低于实验组(90.00%);对照组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诊断准确率(62.50%)明显低于实验组的准确率(8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对小儿冠状动脉瘘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优势及临床筛查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疑有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16例支架置入者显示内支架22只;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3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41处,冠状动脉混合性斑块53处,冠状动脉瘤状扩张31处。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较高价值,是疑有冠心病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利群  于健  于红芳 《河北医药》2010,32(16):2182-2183
目的 64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评价心脏成像检查(CTA)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6例2型糖尿病可疑合并冠心病者,行心脏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评估。结果对78例患者血管狭窄≥50%,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多支血管病变52例。心脏CTA检查血管显示率为95.1%。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心脏CTA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86.5%,阳性预测值87.7%,阴性预测值95.2%。结论心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怀疑合并冠心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200例颅脑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较为科学与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部病例均运用了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三维容积重建等技术显示其颅脑血管,并对其颅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将结果与患者的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结果均与手术结果相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为19例,动脉瘤患者为77例,血管畸形患者为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为39例,脑肿瘤患者为19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它清晰的显示了患者的瘤体、瘤颈以及载瘤动脉等,其显示的脑血管狭窄以及中断部位等均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颅内各种血管病变以及显示患者颅内病变的三维空间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6例未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分别行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冠状动脉CTA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变部位及病变部位以远血管情况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状动脉CTA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9%、93.85%、92.98%、88.41%,对前降支的诊断能力最强.CTA对梗死相关病变以远血管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r=0.8123,P<0.01),且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再通无关(x2=0.0086,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能够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再通,初步评价梗死相关病变以远相关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2.
武海英  李森林  赵东坡 《河北医药》2011,33(15):2312-2313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普遍开展,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oronary artery eciasia, CAE)伴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逐年增多,但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伴发急性心肌梗死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影像检查的作用。方法选取86例来我院接受诊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43例用常规CT检查,观察组43例用64排螺旋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影响诊断结果。结果经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支气管扩张肺段的诊断准确率对比中,对照组(53.33%)显著低于观察组(100.00%)(P <0.05)。观察组患者的CT三维成像影像显示:支气管动脉主干发生扩张、迂回、弯曲,至于供血动脉分支,呈网状交叉分布。2例存在局部血管动脉瘤,CT检查呈现串珠瘤状。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疑似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展开检查,可获得良好的成像效果,临床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价值。方法 110例冠心病临床诊断或可疑病例在1周内先后行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左右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的狭窄程度进行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评价双源64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结果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高,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90%以上,与冠脉造影结果比较的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94.1%、阳性预测值为74.9%、阴性预测值为94.9%、符合率为91.8%。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行,可作为高危人群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临床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合理的设备参数设置,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16排CT心脏快速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观察,以显示出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等情况,并与常规造影对照.结果 在60例患者的658个节段(血管直径≥2 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需要的有559节段(87%).对于通过CT图像可以满足诊断需求的冠状动脉阶段,其中显示的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特异度与敏感度分别为95%和86%.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99个节段计算在内,则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77.7%.结论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无创性筛选和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6.
张义  王万虹  张荣林 《江苏医药》2021,47(8):857-85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冠脉)扩张(CAE)患者的临床特征、抗栓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脉造影术明确CAE患者48例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48例CAE患者中,孤立性CAE 12例(25.00%),高血压病史29例(60.42%),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8例(37.50%),局限性扩张33例(68.75%).扩张动脉65支中右冠状动脉23支(35.38%).出院时21例(43.75%)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栓治疗方案,仅3例加抗凝药物口服.电话回访中位时间为27个月.35例(72.92%)患者可规范执行出院医嘱.28例(58.33%)患者表现正常,无明显不适.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如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3例,非心脏原因死亡1例.结论 抗血小板治疗是CAE患者的主要抗栓治疗方案,应加强规范服药意识及门诊监测.  相似文献   

17.
孙畅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113-113,116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的对比分析,探讨64SCTCA在冠心病(C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CAD患者分别进行64SCTCA和SCA检查,以SCA为金标准,评估64SCTCA检测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的准确性。结果:64SCTCA诊断C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4.1%、87.0%、97.5%。在SCA可清晰显影的24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64SCTCA可清晰显示的占223支(92.9%)。其中,左主干(LM)和左前降支(LAD)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P〈0.05)。对同一支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远段病变(P〈0.01)。结论:64SCTCA对CA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价受解剖部位、血管大小和狭窄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成像技术在分析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及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选取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氧引起心绞痛患者100名,其中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50名。采用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斑块类型,包括脂质斑块、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混合型斑块构成比差异;分析64排128层CT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测结果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发生部位,评价64排128层CT成像检测及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CAG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结果 正常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斑块病变血管中,钙化斑块25例(50%)、脂质斑块7例(14%)、纤维斑块12例(24%)和混合型斑块6例(12%);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上述患者比例分别为15(30%)、16(32%)、6(18%)、13(20%),两组患者斑块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P<0.05);64排128层CT与CAG冠状动脉造影对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和发生部位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诊断中应用128层螺旋CT(MSCT)进行CT血管成像(CTA),并观察其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30例,这些患者或疑似发生SMAD,或疑似有相关病变。为这些患者行全腹部MSCT扫描,并分析扫描结果。结果患者在MPR图像+CPR图像+CT轴面源像与MIP图像+VR图像中分别出现了明显的内膜瓣阴影、血管瘤样扩张以及真假腔等SMAD表现,可确诊为SMAD。结论经128层MSCT所行CTA技术,可以有效显示患者的SMAD具体病变情况,故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慧 《黑龙江医药》2012,25(5):806-80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4月25日-6月25日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312例(男164例,女148例),年龄31—88岁。检查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检查告知与沟通、静脉选择、屏气训练、高压注射器的正确应用。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1级率为96%(299/312),10例为2级,因屏气配合不好3例图像质量为3级。结论: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是顺利完成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提高图像优良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