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骨性错畸形患者的蝶鞍大小、形态和鞍桥发生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第一门诊及正畸二科就诊的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100例(Ⅰ组)、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100例(Ⅱ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00例(Ⅲ组)。收集各组患者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8.0软件定位相关标记点,并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同时记录蝶鞍的形态(扁平形、椭圆形、圆形)以及鞍桥的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计算各组患者鞍桥发生率。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蝶鞍大小、形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其鞍桥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Ⅲ组患者鞍桥发生率(66.0%)明显高于Ⅰ组(17.0%)和Ⅱ组(34.0%)。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大小、形态及鞍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鞍桥发生率显著增加,提示鞍桥的发生可能与颅颌面发育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不同程度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蝶鞍与颅底的大小及形态差异。 方法 选取2020—2021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先天缺牙数目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无恒牙先天缺失,112例);试验Ⅰ组(先天缺失1~2颗恒牙,104例);试验Ⅱ组(先天缺失3颗及以上恒牙,106例)。使用Uceph头影测量软件对每位患者头颅侧位片的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测量。对每位患者的蝶鞍形态进行判定。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组的蝶鞍长度、深度、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的线性和角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鞍桥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虽然蝶鞍的线性大小及颅底特征在正常人和先天缺牙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先天缺牙患者中鞍桥发生率更高,提示该人群的蝶鞍解剖学形态可能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与蝶鞍大小、形态和鞍桥发生率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奉天门诊及正畸二科收治的仅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除第三磨牙外)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无恒牙先天缺失(除第三磨牙外)且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Ⅰ类患者2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头颅侧位片和曲面体层片,使用Winceph 8.0软件定位相关标记点,并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同时记录蝶鞍的形态(扁平形、椭圆形、圆形)以及鞍桥的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蝶鞍大小、形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患者鞍桥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两组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大小、形态以及鞍桥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研究组患者鞍桥发生率显著增加,提示第二前磨牙的先天缺失可能与鞍桥的发生有关。不同性别患者的蝶鞍大小、形态和鞍桥发生率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形态以及鞍桥发生率的相关性,为制定正确的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2—201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49例为试验组,其中男120例,女性129例;仅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者患者29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50例,女146例;所有患者年龄18 ~ 36岁。Winceph 8.0软件定位蝶鞍相关标记点,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记录蝶鞍形态(椭圆形、圆形、扁平状)以及鞍桥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蝶鞍长度和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蝶鞍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蝶鞍深度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试验组蝶鞍各形状所占比例从大至小依次为扁平状、圆形和椭圆形,对照组依次为圆形、扁平状和椭圆形,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鞍桥发生率为68.27%,对照组为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鞍桥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和形态显著相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鞍桥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腭侧埋伏阻尖牙生和尖牙正常萌出患者的蝶鞍大小,检测鞍桥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选择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实验组,共103例,尖牙正常萌出者作为对照组,共103例。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依据蝶鞍的钙化程度将其分为Ⅰ、Ⅱ、Ⅲ型。结果:除蝶鞍深度外,蝶鞍长度、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男性的蝶鞍深度大于女性,蝶鞍长度及蝶鞍直径男女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男性与女性间蝶鞍的大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鞍桥部分和完全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41.75%和15.53%,但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鞍桥部分和完全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73%和4.85% 。实验组鞍桥发生率是对照组的8.52倍。结论: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蝶鞍长度、直径均较对照组大,其鞍桥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但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7,(4):341-345
目的测量头颅侧位片上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记录蝶鞍的形态以及鞍桥的发生率,分析蝶鞍大小、形态、鞍桥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25岁正畸科就诊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按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3~10岁、11~12岁、13~14岁、15~25岁,每组400人,共1 600例。通过Winceph 8.0软件定位蝶鞍结构点,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记录患者蝶鞍的形态及鞍桥的类型。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间蝶鞍大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蝶鞍长度在13~14岁期间增长幅度最大,蝶鞍深度、直径在11~12岁期间增长幅度最大。性别差异仅体现在蝶鞍长度上:男性蝶鞍长度在13~14岁期间增长幅度最大,女性蝶鞍长度在11~12岁期间增长幅度最大。蝶鞍形状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圆形37.9%、扁平状33.2%、椭圆形28.9%;鞍桥的发生率为12.2%,性别间鞍桥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长发育期间蝶鞍的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同一年龄段蝶鞍的大小无性别差异;蝶鞍各形状所占的比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鞍桥的发生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鞍桥的发生率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探讨上颌尖牙阻生与蝶鞍形态变异的相关性,从三维方向上评价蝶鞍变异对上颌尖牙阻生的临床预判。方法 收集125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研究组)和125例与之相匹配的尖牙正常萌出者(对照组)。将所有样本CB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重建头颅侧位片和三维图像,记录观察各组蝶鞍桥接(Ⅰ、Ⅱ、Ⅲ型)的类型分布和发生情况。使用SPSS 25.0软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蝶鞍桥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PIC(腭侧尖牙阻生)组蝶鞍桥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Ⅱ型和Ⅲ型蝶鞍桥接分布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而BIC(唇侧尖牙阻生)组和对照组蝶鞍桥接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三维重建图像上各组间蝶鞍桥接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尖牙阻生与蝶鞍桥接的发生情况有相关性,但仅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更易发生蝶鞍桥接,而上颌尖牙唇侧阻生患者蝶鞍桥接的发生情况无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上颌侧切牙先天性缺失患者和牙列完整患者的蝶鞍大小,评估鞍桥和上颌侧切牙先天性缺失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方法 以上颌侧切牙先天性缺失患者作为试验组,牙列完整者作为对照组,每组各80例.利用Dolphin软件测量蝶鞍的大小,记录蝶鞍鞍桥的钙化程度.结果 两组间的蝶鞍大小除长度以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鞍...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不同骨面型患者蝶鞍尺寸并探讨其与颅面部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按垂直骨面型分为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测量颅面部相关硬组织数据以及蝶鞍尺寸,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2)矢状骨面型组中,各组患者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3)垂直骨面型组中,高角组蝶鞍直径、深度、面积最大(P<0.05),均角组与低角组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4)蝶鞍长度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直径、深度、面积均与全面高、下面高、下颌体长、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蝶鞍尺寸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性,即蝶鞍直径、深度、面积越大,高角型趋势就越明显,可为正畸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CBCT比较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上下尖牙冠根形态的差异,为正畸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随机选择已拍摄CBCT及X线头颅侧位片的恒牙列期错[牙合]患者,按ANB角大小进行矢状骨面型分类:Ⅰ类组、Ⅱ类组、Ⅲ类组。三维重建获得右侧上下尖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以冠根角、冠根偏斜距离、临床冠中心的唇面切线角为指标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尖牙(F=3.335,P=0.042)、下尖牙(F=3.745,P=0.029)冠根角及上尖牙(F=3.312,P=0.043)、下尖牙(F=3.641,P=0.032)冠根偏斜距离在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分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尖牙的Ⅰ类组冠根角大于Ⅱ类组,冠根偏斜距离为负且绝对值大于Ⅱ类组(P<0.05);下颌尖牙的Ⅲ类组冠根角小于Ⅰ、Ⅱ类组,冠根偏斜距离为正且大于Ⅰ、Ⅱ类组(P<0.05)。上下颌尖牙冠唇面切线角在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上下尖牙冠根形态存在差异,上颌尖牙的牙根偏向牙冠唇侧,Ⅰ类组比Ⅱ类组明显;下颌尖牙的Ⅲ类组相比Ⅰ、Ⅱ类组,则牙根更加偏向牙冠舌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青少年舌大小、位置与矢状向错畸形及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74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骨性Ⅰ类23例, 骨性Ⅱ类29例, 骨性Ⅲ类22例), 拍摄锥形束CT并重建三维影像, 测量颌骨及舌体大小及位置,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 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结果骨性Ⅲ类组舌高度[(38.67±3.09) mm]大于骨性Ⅰ类组[(35.12±3.28) mm](P=0.002)和骨性Ⅱ类组[(35.03±3.41) mm](P=0.001);骨性Ⅱ类舌根面积[(514.11±118.19) mm2]显著小于骨性Ⅲ类患者[(636.55±144.37) mm2](P=0.010);骨性Ⅲ类组舌尖垂直位置[(70.54±4.94) mm]大于骨性Ⅱ类组[(66.89±5.30) mm](P=0.060);骨性Ⅱ类组口内舌前上距离[(24.74±3.97) mm]大于骨性Ⅲ类组[(22.31±3.27) mm](P=0.051);舌长度与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r=0.323, P=0.05), 与颏凹陷距离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2软件获取头颅侧位及双侧关节影像,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Ⅰ类低角组髁突长轴径和冠状面髁突宽度、Ⅱ类低角组关节间隙以及Ⅲ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等与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呈显著负相关。(2)与对照组相比,Ⅰ类低角组关节前间隙(P=0.022)和Ⅱ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P=0.027)等明显较大,Ⅲ类低角组关节结节斜度(P=0.017)和髁突水平角(P=0.016)明显较小。(3)Ⅰ类低角组髁头角和关节结节斜度等(P<0.05)、Ⅱ类低角组关节内间隙(P≤0.01)以及Ⅲ类低角组髁头角(P<0.01)等均显示右侧小于左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对称性、关节间隙等存在显著差异,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持续关注其髁突生长状态,以达到正畸后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前方牵引治疗不同骨龄骨性安氏Ⅲ类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前牵引治疗不同骨龄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并探讨骨龄与前牵引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上颌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均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且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颈椎成熟程度将其分为3组:生长加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Ⅰ~Ⅱ期),生长峰值期组(颈椎成熟度Ⅲ期),生长减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Ⅳ~Ⅵ期)。结果:生长加速期及生长峰值期2组间患者的上颌骨前移量没有明显差异;生长减速期患者上颌骨前移量减小,但其牙槽反应增加;3组间下颌向下后旋转、面下1/3高度增加、磨牙萌出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诊断和治疗设计时应重视骨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牙合]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类牵引,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矫治后颅颌面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角)减小(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角)增大(P<0.05);B组SNB角减小(P<0.05),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角)、ANB角、下颌平面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mandibular plane angle,SNMP角)增大(P<0.05)。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TBTPPW)减小(P<0.05);B组上气道矢状径鼻咽第一段(PNSR)增大(P<0.05)。矫治后A组SNB减小、ANB增大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气道TB-TPPW减小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不同骨龄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并探讨骨龄与前牵引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上颌发育不足或位置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均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颈椎成熟程度将其分为三组:生长加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Ⅰ期),生长高峰期组(颈椎成熟度Ⅱ期),生长减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Ⅲ-Ⅴ期)。结果(1)生长加速期及高峰期患者的上颌前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生长减速期患者的前移量较小;(2)生长减速期患者牙槽反应明显;(3)三组间下颌向下后旋转、面下1/3高增加、磨牙萌出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诊断和治疗设计时应重视骨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比较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上颌窦大小的差异,探讨上颌窦大小与颅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 将60例12~16岁的青少年患者按ANB角大小分为Ⅰ、Ⅱ、Ⅲ类三种矢状骨面型组,每组男、女各10例,垂直骨面型皆为均角型.患者接受颅面部CBCT扫描,对上颌窦的长度、宽度、高度、截面积及容积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以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颌面部骨骼形态,对上颌窦大小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的上颌窦长度、高度、宽度、截面积和容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窦容积Ⅱ类大于Ⅰ类,Ⅱ类大于Ⅲ类.上颌窦容积与前颅底长、全颅底长、ANB角、上中切牙一前鼻嵴点距离及前上面高呈正相关关系,与SNB角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Ⅱ类骨面型患者具有较大的上颌窦容积,青少年患者上颌窦大小与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及颅底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年轻恒牙列期安氏Ⅱ类伴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和位置,并与安氏Ⅰ类患者的颞下颁关节窝形态、位置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6例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13.4岁)和31例安氏Ⅰ类患者(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12.9岁),在正畸治疗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使用Nemotec Dental Studio2006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2组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位置.以SPSS 15.0软件包对2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在安氏Ⅱ类患者的各个测量指标间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2组的Wits值、GF/Ptm-FH和GF-FMN的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1).安氏Ⅱ类患者各指标间进行的两两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F-FMN和AOBO、GF-FMN和GF/S-FH、GF/S-FH和GF/Ptm-FH、S/Ptm-FH和GF/Ptm-FH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获得GF-FMN和Wits值,GF-FMN和GF/S-FH的一元回归方程,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恒牙列期安氏Ⅱ类伴下颌后缩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位置较安氏Ⅰ类患者偏后,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位置可以通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错畸形对牙、颌骨形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Ⅱ类、Ⅲ类患者各15名拍摄CBCT影像。利用Dolphin软件进行重建并运用Katsumata的不对称系数公式对颅面部骨骼、牙齿的参数进行评估。由研究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骨骼、牙齿的不对称系数均显示出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趋势。下颌角点的不对称系数在安氏Ⅲ类和安氏Ⅰ类错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Ⅲ类患者大于安氏Ⅰ类和Ⅱ类患者。结论:CBCT可以更精确地发现临床上无明显不对称但实际存在不对称的颅面部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CBCT影像比较高角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口咽气道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口咽气道各段与颌面部骨骼形态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高角成人患者,按照ANB角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骨性Ⅱ类、Ⅰ类、Ⅲ类三组,每组2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利用InvivoDental 5.1分析软件将每例患者CBCT图像的正中矢状平面和轴向平面在冠状、矢状、轴向三维空间进行调整,然后对腭咽、舌咽、口咽总气道进行线距、体积以及最小截面积测量,比较不同组间以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间只有会厌顶横径(W-ET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舌咽气道高(H-GP)、口咽气道总高(H-Total)、后鼻棘横径(W-PNSP)、会厌顶横径(W-ETP)、舌咽气道体积(V-GP)、口咽气道总体积(V-Total)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均大于女性.结论 高角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口咽气道大小形态的差异仅体现在舌咽段最下端横径,男性口咽气道较女性更大更长.  相似文献   

20.
用YEN角头影测量方法描述上下颌骨间的矢状向关系。将152例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分为安氏Ⅰ类(69例)、安氏Ⅱ类(43例)、安氏Ⅲ类(40例)3组,使用3个骨性标志点:S点(蝶鞍中点)、M点(前颌骨的中心点)和G点(下颌骨骨性联合的中心点)。3种安氏错类型患者YEN角值(°)分别为125.37±3.24、120.07±4.78和134.75±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无显著差异。YEN角在122°~129°间为Ⅰ类骨面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