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海涛  刘倞坤  杨毅  谢翔   《四川医学》2023,44(6):655-659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以大中动脉内膜形成富含脂质及免疫细胞斑块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动脉中脂质等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进而形成粥糜样死病灶、血管壁硬化和管腔狭窄。发生在心脏冠状动脉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其阻塞动脉腔超过50%的病理现象为冠心病。据估计,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种.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某些代谢性疾病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所诱发[1].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为36%,其中男23%,女49% [2].人体和极大多数动物的胃肠道内定植着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3.
4.
银屑病是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复发、难根治.有研究表明,皮肤和肠道菌群与银屑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功能来减少全身的炎症反应,对银屑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该文论述肠道、皮肤微生物与银屑病关系以及益生菌治疗银屑病的相关机制和疗效,挖掘益生菌在防治银屑病...  相似文献   

5.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的肠道功能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3%~11%[1,2],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一样,被认为是“脑肠疾病”的一部分[3]。其诊断是基于罗马IV的诊断标准,即在过去3个月平均不少于1周1次的反复腹痛,与以下2项或2项以上标准相关:排便;排便频率的变化;粪便形态(外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炎性肠病(IBD)是一种涉及环境、饮食、遗传、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我国IBD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现有治疗方法存在价格高、安全性低、不良反应明显、治疗作用有限等缺点。现已发现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肠道炎性反应、调节肠道免疫等方面功效显著,现就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集新鲜粪便样本,通过16S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对比志愿者服用复合益生菌粉前后的粪便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差异,评估复合益生菌粉对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关菌类丰度的影响.方法 以23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每日早、晚各补充1袋复合益生菌粉,为期30d;采集服用复合益生菌粉前后的新鲜粪便样品,对样本相关处理后,使用Illu...  相似文献   

8.
张秀  龙辉 《医学综述》2021,(1):136-140,145
由于肥胖症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也是慢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NAFLD发病的原因之一.除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害、肠上皮通透性改变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增加外,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人们对益生菌补充剂作为NAFLD潜在的治疗方法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TC)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STC模型成功后,将32只STC大鼠随机分为STC组(n=16)、STC干预组(n=16),另设正常SD大鼠(n=16)为对照组。利用16S rRNA Real-time PCR技术测定肠道菌群,消化道排空时间采用活性碳灌胃法测定。首先对STC组大鼠粪便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再根据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对STC大鼠每天灌胃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各0.5 mL,观察干预后实验大鼠粪便主要功能细菌及消化道排空时间变化。结果 STC组和对照组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分别为4.22±0.07、5.26±0.10和6.51±0.10、7.68±0.17,STC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总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群Ⅳ等主要肠道优势菌群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干预后粪便总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群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组、STC干预组、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分别为4.20±0.07、5.21±0.10和6.47±0.09、6.47±0.05和6.50±0.08、7.79±0.06,STC组明显低于STC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STC、STC干预组及对照组粪便活性碳排出时间分别为(5.56±0.50) d、(2.55±0.67) d、(0.77±0.01) d,STC组慢于其余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STC大鼠粪便中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明显减少,主要肠道优势菌群数未发生改变,经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干预后可恢复结肠STC大鼠肠道菌群状态及消化肠道排空时间。  相似文献   

10.
马其波  詹峰  钟冲  顾涛 《河北医学》2023,(4):595-600
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辅治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52例和益生菌组5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痰嗜酸性粒细胞占比(EOS%)、整合素α4β1、αvβ6的差异,统计不良反应及6个月内急性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前升高,大肠杆菌较前下降,常规组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常规组大(P<0.05)。治疗前,两组痰EOS%、整合素α4β1、αvβ6及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8+及痰EOS%、整合素α4β1、αvβ6较前下降,CD4 Anhui+、CD4+/CD8+较前升高(P<0.05);且益生菌组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常...  相似文献   

11.
王倬  桂林  康现武  卞红磊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8):127-130, 156
目的 探讨不同益生菌制剂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24例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后6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对应的益生菌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用改良Mayo评分和改良Baron内镜评分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功能。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情况和血清D-乳酸(D-lactic acid, D-LA)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88%、84.38%、81.25%、84.38%、81.25%、90.63%和93.75%。其中,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改良Baron内镜评分、血清D-LA和LPS水平以及肠球菌和肠杆菌菌落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益生菌能够有效地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且多联益生菌的疗效优于单菌。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UC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方面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同时益生菌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的优点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并且广泛地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文章就益生菌制剂在UC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炎性肠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目前,我国炎性肠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现有治疗方法 存在价格高、安全性低、不良反应明显、治疗作用有限等缺点。研究发现,益生菌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诸多作用。本文对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益生菌在炎性肠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防治炎性肠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类肠道作为消化和营养吸收器官,在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肠道菌群是分不开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其发病与肠道菌群有关,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IBS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疗健康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现状迫在眉睫。而益生菌治疗IBS的目的即在于重建被破坏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黄重发 《疑难病杂志》2008,7(6):362-364
目的观察应用益生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3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每日3次;B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840mg/次,每日3次。另设对照组(C组),为非腹泻者,未用药。A组、B组疗程均为4周。各组治疗前后均取大便作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计数与鉴定反应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腹泻型IBS患者人群中出现肠道菌群失调,A、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降低,服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周后肠道菌群状况均恢复到正常人群水平,但治疗10d时及停药4周后,A、B组肠道菌群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益生菌可明显改善腹泻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且较大剂量服用时,对腹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改善快速而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取腔静脉血及匀浆后的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率.结果 加用益生菌的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除肠杆菌无明显差异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多;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少(P<0.05).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血、肺、肝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也明显高于加用益生菌的大鼠(P<0.05).结论 益生菌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易位,从而保护肠黏膜.  相似文献   

17.
益生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取腔静脉血及匀浆后的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率。结果加用益生菌的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除肠杆菌无明显差异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多;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少(P<0.05)。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血、肺、肝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也明显高于加用益生菌的大鼠(P<0.05)。结论益生菌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易位,从而保护肠黏膜。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是一种新发现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因子。肠道菌群利用食物中的胆碱和左旋肉碱转化为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三甲胺在肝酶中氧化为TMAO, 降低TMA可以刺激巨噬细胞逆向转运胆固醇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TMAO生成素单加氧酶3(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FMO3)是胆固醇代谢和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工具,降低FMO3可以减缓胆囊分泌胆汁,延缓肠道对胆 固醇的吸收,并限制合成氧化型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血液中TMAO可上调巨噬细胞内的清道夫受体,促使巨噬细胞 内胆固醇累积和泡沫细胞的形成,进而促进血管斑块的形成并通过MAPK和细胞核因子κB通路促进血管炎性反应。 TMAO集中作用于影响胆固醇代谢、胰岛素抵抗、促进血小板高聚集、增加血栓形成、促进血管炎症反应及直接导 致动脉斑块形成等方面。降低TMAO水平可以潜在的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率。TMA/FMO3/ TMAO通路是调节脂质代谢和炎症的主要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益生菌是调节人体菌群平衡的有益微生物,对维持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益生菌的种类、缺乏益生菌的危害、益生菌的功效、益生菌的应用和产品开发方向,简述了益生菌在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平衡、合成营养物质、提高免疫力和降解致癌物等方面的多重有益效果,益生菌在食品、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率在中国居民中呈迅速上升趋势,但疗效显著的临床治疗手段依旧缺乏.由于肠道与肝脏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在NAFLD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造成肝脏受损.目前,多项动物实验结果支持益生菌对NAFLD的预防和抑制作用,采用益生菌对NAFLD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少,但现有数据均显示服用益生菌可改善患者症状.今后需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