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随访在全身麻醉下行龋病治疗的患儿,分析全麻下龋病治疗对儿童口腔健康及生长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2月—201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进行全身麻醉下龋病治疗并符合研究标准的全部病例。经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研究者在术前、术后随访时检查患儿口腔情况,记录身高、体重,检测龋活跃性。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患儿平均龋均值为14.02,夜奶喂养及过早人工喂养的患儿龋均值明显偏高。术后3个月时龋病复发率为25.67%,6个月时龋病复发率为50%。治疗后患儿龋活跃性发生明显改变,3次随访结果中,龋活性值在术后3个月时最低。全麻治疗后患儿用餐时间显著缩短,进食次数及摄入甜食的频率明显下降,刷牙时间明显延长。术后BMI处于正常范围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加。结论 全身麻醉下龋病治疗可在短期内显著降低患儿的龋活跃性,改善患儿的口腔健康行为和发育情况。但大部分患儿治疗后仍具有较高的龋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相比传统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法,动机性访谈在对牙周病患者的疾病指导方面体现出更多优势.本文就动机性访谈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动机性访谈概述、动机性访谈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局限. 相似文献
3.
依从性不足的现象和后果始终是慢性病患者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传统健康教育是一种单向知识传播,患者通常在被动接受口头或书面的建议后短期内便放弃依从。以往的研究显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性访谈(MI)在不同领域内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以及行为改变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干预效果。近几年来,这种低成本、低强度的心理学干预技术开始用于牙周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国外研究发现:MI在改善牙周病患者依从口腔卫生维护、戒烟等健康行为、心理满意度等方面展现出更长久的干预效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国内对于MI改善牙周病患者依从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对其理论框架认识不足、具体实施过程存在局限等的问题。MI技术在国内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为口腔科医生在牙科实践中更好的进行患者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静吸复合全麻下婴幼儿龋治疗的效果。方法:门诊收集60名符合2002年美国儿童牙科学会重症婴幼儿龋标准的1~5岁健康儿童,其中男38人,女22人。最小年龄17个月,最大年龄60个月,龋均10.62。在静吸复合全麻下接受全口牙齿治疗,术后半年及1年复查,统计充填体保存率,继发龋出现率及经治人群的龋病发病率,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年复查充填体保存率96.93%,继发龋出现率半年复查为0.32%,1年复查为4.36%,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2χ=22.069,P=0.00)。龋病发病率半年复查为6.67%,1年复查为13.33%,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增高趋势明显。结论:全麻下治疗婴幼儿龋疗程短,疗效佳,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应注意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培养患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复查,以达到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邹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1):1-4
儿童龋风险评估是对儿童个体的年龄、生物学因素、保护性因素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估个体的患龋风险,是口腔保健人员和口腔医生制定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儿童龋病的危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龋风险评估的内容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日间全麻下口腔治疗患儿418例,年龄2~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咽喉疼痛、咳嗽、声音嘶哑评分系统及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价麻醉后24 h恢复情况。选择性别、年龄、麻醉时长、治疗牙齿数、七氟醚用量作为麻醉后24 h可能影响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年龄分为0~36个月、36~48个月、>48个月3组;麻醉时长分为0~120 min、120~180 min、>180 min 3组;治疗牙齿数分为0~12颗、12~15颗、>15颗3组;七氟醚用量分为0~15 mL、15~20 mL、>20 mL 3组。结果:麻醉后24 h咽喉疼痛、咳嗽、声嘶以轻度为主,发生率分别为18.4%、22.3%、23%。轻度、中度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分别为8.4%、0.2%。轻度、中度、重度牙齿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4.0%、13.2%、0.9%。轻度情绪低落及焦虑紧张发生率30.4%、19.9%。不同性别分组中,咳嗽和PONV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麻醉时长分组中,PONV和情绪低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牙齿数分组中,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与七氟醚用量分组中,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麻醉时长、治疗牙齿数量是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儿童口腔全身麻醉(dental general anesthesia,DGA)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门诊全身麻醉下行舒适化口腔治疗的47例患儿病例资料,记录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包括有无哭闹、牙疼、口腔不适、情绪不稳易激惹、发热、牙龈渗血、咳嗽、口唇红肿等。选择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长、总治疗牙数和既往治牙史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岁组、BMI异常组、手术时长> 3 h组、总治疗牙数>10颗组患儿出现≥2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高于> 4岁组、BMI正常组、手术时长≤3 h组、总治疗牙数≤10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967,95%CI:1.154~13.636,P=0.029)、BMI(OR=10.905,95%CI:1.192~95.921,P=0.039)、总治疗牙数(OR=19.460,95%CI:2.759~149.474,P=0.004...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本文报道1例颅颌面畸形伴低龄儿童龋患儿全身麻醉下行口腔舒适化治疗的病例。诊治经过:明确诊断及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对其颜面发育异常及气道情况进行完善评估后,在充分麻醉准备下进行全麻诱导,及时处理插管中出现的意外情况,顺利完成龋坏牙树脂粘接修复、根管治疗、预成冠粘接、间隙保持器置入及涂氟舒适化口腔治疗。结果:对患儿一次性完成15颗牙齿治疗,手术时长100分钟,麻醉时长130分钟。离院后24小时及48小时电话随访,患儿无任何不适,患儿家属满意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10分。结论:以“麻醉管理 8步法”为核心的全身麻醉,可辅助儿童龋齿治疗实现安全和舒适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为ECC儿童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89名6~48月龄儿童的月龄、喂养方式、口腔健康行为等资料,记录龋、失、补指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分为ECC组(n=146)和无龋组(n=243),采集指尖末梢血检测维生素D体内活性形式--25?羟维生素D[25(OH)D],采集牙菌斑行龋活跃性检验检测龋态(Cariostat)值,Logistic回归分析25(OH)D等龋相关因素与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25(OH)D缺乏、不足、正常的儿童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320,P=0.313)。dmft与25(OH)D水平之间无相关(dmft=1~3,r<0.001,P>0.05;dmft>3,r=0.009,P>0.05)。而月龄(OR=1.082,95%CI:1.045~1.121,P<0.001)、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OR=2.789,95%CI:1.581~4.921,P<0.001)、吃夜奶或含乳头睡(OR=4.187,95%CI:1.938~9.048,P<0.001)、1.5~3.0的高Cariostat值(OR=4.173,95%CI:2.014~8.646,P<0.001)是ECC的风险因素。结论25(OH)D水平与6~48月龄儿童龋无相关性,而月龄、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吃夜奶或含乳头睡、高龋活跃性(Cariostat值1.5~3.0)是ECC的风险因素,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2.
国际上开展全身麻醉下儿童牙齿治疗已经有60多年历史,其技术越来越成熟,效果也得到了广泛肯定。我国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医院相继开展此项技术,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许多医院已开始或准备开展全身麻醉下儿童牙齿治疗,大部分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都出现了患者排队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情况。该文将介绍全身麻醉下儿童牙齿治疗的国内外情况,适应证和禁忌证、风险防范和规范制定以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儿童口腔全麻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120例拟行口腔全麻治疗(>90 min)的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组(D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60例。D组经面罩吸入4%~6%七氟烷,静脉推注芬太尼1 μg/kg,咪唑安定0.1 mg,丙泊酚2 mg/kg,罗库溴铵0.3 mg/kg。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气管插管,以2%~3%七氟烷吸入维持。手术开始时,泵注丙泊酚,速度为9~12 mg/(kg·h);同时先以1 μg/kg速度泵注右美托咪定15 min后,减为0.5 μg/(kg·h)维持直至手术结束。S组未泵注右美托咪定。监测患儿入室(T1)、睫毛反射消失(T2)、泵注右美托咪定10 min(T3)、手术开始(T4)、手术结束(T5)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完成时间、手术后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小儿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采用 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手术完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T3-T5时D组MAP、HR显著低于S组(P<0.05), 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S组(P<0.05);D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高于S组;在PACU内,D组小儿苏醒期PAED评分显著低于S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儿童口腔全麻手术,患儿循环指标稳定,对呼吸影响小。虽然苏醒时间有所延长,但可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各级口腔病防治机构及社区卫生中心内从事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其与儿童患龋率的相关性,为制定上海市口腔公共卫生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别对上海市及16个区级口腔病防治机构及社区卫生中心从事口腔公共卫生工作的兼专职人员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分层整群法于2014年在上海市16个区抽取544名5岁及316名12岁儿童,2016年各区抽取3086名5岁及2015名12岁儿童,按照WHO口腔健康检查标准进行患龋情况检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比较2014年和2016年人力资源构成比,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各区人力资源状况与儿童患龋率的关系。结果 2016年上海市口腔公共卫生人员共887人,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15.34%,但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减少了72.58%,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减少了66%,专职人员减少了53.35%。口腔公共卫生人员与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数比为1∶1984。5岁和12岁儿童患龋率分别为55.4%和 28.9%,龋均分别为 2.69 和 0.57,较 2014 年均有下降,2016年各区口腔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学历构成与专职人员比例与儿童龋病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越大,5 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和龋均越低;专职人员比例越大,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越低。结论 增加口腔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做好口腔疾病的分级诊疗,是促进上海市口腔公共卫生工作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小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8,36(4):349-354
微创治疗理念在口腔医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此催生了一系列的口腔微创诊疗技术,其中口腔微创美容(MICD)技术在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儿童作为特殊的患者群体,正处于心理结构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故儿童口腔治疗的目的不应局限于恢复功能、解除痛苦,还需综合考虑发育、美观及身心健康。基于这一理念,近年来在儿童口腔诊疗中MICD技术也逐渐被广泛应用。本文就该技术在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作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17.
恶性高热在口腔临床比较少见,本文总结了4例唇裂术后恶性高热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者认为氯胺酮是诱发MH的麻醉药物,骨骼肌抽搐挛缩和体温迅速持续升高是MH的重要特征。作者对MH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和治疗禁忌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所检测出的龋态值与3岁无龋儿童1年后龋患进展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深圳市2所市属幼儿园就读的3岁无龋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并采用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检测牙菌斑产酸能力,追踪观察1年,计算1年后的患龋率、龋失补牙数、龋失补牙面.统计学分析不同龋态值儿童龋患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全身麻醉下接受龋齿治疗的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 S-ECC)患儿行前瞻性随访研究, 分析其治疗前后患龋特点, 并探究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83例2~4岁、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的S-ECC患儿,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7、13个月采集其口腔检查、临床诊疗内容和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分析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和口腔保健习惯等在治疗后无龋和再次患龋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统计分析治疗后再次患龋特点及龋坏类型(分为再发龋和继发龋, 前者指对原发龋病灶进行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 后者指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结果在完成7~13个月随访的70例患儿中, 29例(41%)在13个月观察期内保持无龋, 41例(59%)在13个月观察期内出现个别牙再次龋坏。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后除下颌乳切牙外其他牙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再次患龋, 其中上颌乳切牙以继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和12), 上下颌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再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门诊儿童口腔诊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行为管理模式。由于门诊儿童口腔诊治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诊疗期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儿童口腔门诊全身麻醉操作指南,从口腔门诊实施全身麻醉的范围、临床基本条件、口腔诊疗种类、诊治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与监测、恢复和苏醒期管理、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要点等方面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规范,对促进我国儿童门诊全身麻醉下口腔诊疗安全性和舒适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