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研究体重管理对社区中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人群的管理效果。方法应用慢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社区人群的数据资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筛查出的10560例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人群,其中男性4660例,女性5900例,平均年龄(58.1±12.0)岁。征询其意愿后,纳入体重管理信息单元,给予个体化的膳食与身体活动指导,并定期随访,平均管理时间为(9.0±5.8)个月,最长32个月,最短1个月,对其管理前后的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12.0统计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体重改变随管理时间变化的比较采用趋势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管理前后体重无变化者9848例(93.3%),体重减轻者499例(4.7%),体重增加者213例(2.0%);其中超重且中心性肥胖者管理前后体重无变化、减轻和增加的比例分别为92.3%(6290/6817)、5.9%(403/6817)和1.8%(124/6817);而单纯超重或肥胖者三者比例为95.5%(2888/3024)、2.8%(84/3024)和1.7%(52/3024);单纯中心性肥胖组三者比例分别为93.2%(670/719)、1.7%(12/719)和5.1%(37/719)。结论体重管理对社区中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人群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管理对象中超重且中心性肥胖人群的管理效果好于单纯超重、肥胖或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以人群体重指数(BMI)均值作为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指标的模型.方法分别计算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132个调查点人群的BMI均值,用BMI均值和该地区超重、肥胖患病率建立数学模型.结果拟合非线性方程,建立以BMI均值为基础,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数学模型.经过回代证明,拟合方程有效.结论研究建立的模型对社区监测超重、肥胖患病率及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效果有待实际应用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秦皇岛市3352名18~79岁超重肥胖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3.9%。不同控制措施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控制饮食(41.3%)、控制饮食和运动组合措施(33.0%),加强运动措施(24.0%)、采取药物控制措施(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乡、经济收入、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女性(OR=1.646,95%CI:1.226~2.210)、≥65岁人群高年龄(与18~40岁相比,OR=1.445,95%CI:1.130~1.848)、初中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及高中OR=1.885,95%CI:1.225~2.902;大专及以上OR=1.581,95%CI:1.096~2.281)、城镇(OR=1.948,95%CI:1.579~2.403)、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与低收入相比,中等收入OR=2.276,95%CI:1.716~3.020;高收入OR=2.181,95%CI:1.617~2.941)、高血压(OR=1.500,95%CI:1.153~1.951)、血脂异常(OR=1.568,95%CI:1.096~2.281)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控制措施最有利于超重肥胖人群,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 18岁超重/肥胖人群体重测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 18岁常住居民共计177 099名,选取87 670名超重/肥胖者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测量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TC、TG、LDL-C和HDL-C,采集服75 g无水葡萄糖后静脉血检测服糖后2 h血糖。经复杂加权后分析超重/肥胖者体重测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超重/肥胖成年人在1周内、1个月内、1年内测量过体重的比例分别为18.9%、23.0%和30.2%。1周内的体重测量率男性高于女性,60~岁组最低(P<0.05)。超重/肥胖成年人从未测量过体重的比例为20.5%,女性高于男性,60~岁组最高(P<0.05)。较高年龄(60~岁组OR=0.73,95%CI:0.64~0.82)是体重测量的危险因素;女性(OR=1.11,95%CI:1.03~1.19)、较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3.79,95%CI:2.89~4.97)、较高家庭年收入(2.1~万元OR=1.61,95%CI:1.31~1.98)、糖尿病(OR=1.15,95%CI:1.03~1.30)、血脂异常(OR=1.13,95%CI:1.04~1.23)是体重测量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超重/肥胖成年人自主体重测量行为有待提高,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促进重点人群规律监测体重、维持健康体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无锡地区1 435对巨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随访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与肥胖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巨大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10%和2.86%,正常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69%和1.61%;巨大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正常儿(P <0.01);巨大儿与正常儿相比,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分别为1.35和1.78,AR值分别为3.41%和1.26%。经趋势χ2检验发现,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均增加(P<0.01),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和AR值也随之增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重、性别、父亲和母亲的BMI以及喜欢吃油炸食品可能为儿童期BMI的影响因素。 【结论】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有关,预防肥胖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四川省20~69岁人群BMI时间纵向变化,分析体重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方法 取2000年和201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老年84 838人的BMI指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0年BMI的均值在全体、男子、女子上高于2000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0年和2010年男子BMI均值高于女子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分类统计,男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33.77%、7.31%,比2000年增长5.24%、2.3%;女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26.39%、6.82%,比2000年增长0.57%、1.3%.按2010年人口基数推算,样本人群体重超重者达到1 746万人,年增长16万人,肥胖者达到409万人,年增长10万人.结论 四川地区已进入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突增阶段,应采取切实有力的肥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 18岁成人共计179 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水平自我评价、慢性病患病知晓情况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和血脂四项。选取收集到的87 552名超重肥胖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我国有74.7%(95%CI:73.3%~76.1%)的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我体重水平,其中轻度低估率为60.7%(59.6%~61.7%),严重低估率为14.0%(13.1%~14.9%)。较高年龄、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和肥胖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高血压患者知晓和血脂异常患者知晓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中国大部分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身的体重水平,低估受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慢性病知晓等因素影响,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非药物营养干预对于超重或肥胖老年人进行体重管理的可行性和推广性。方法对2012-2013年,超重及肥胖的68位老年人进行为期4个月的非药物营养干预,以诺特营养为例,比较干预前后内脏脂肪面积、体质指标、血压值、部分生化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经过为期4个月非药物营养干预之后,体质指标中BMI指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脏脂肪面积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腰臀比、收缩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空腹血糖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药物营养干预对于老年人体重管理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某驾校教练中存在超重与肥胖问题开展控制体重的健康教育,提高驾校教练的自我保健意识。方法对昌平区某驾校116名教练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检验,对筛查出的79名超重与肥胖教练开展控制体重管理。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管理,79名超重与肥胖人群干预前后腰围为(93.5±8.4)cm和(92.0±9.5)cm、血糖为(5.6±1.5)mmol/L和(5.4±1.6)mmol/L,收缩压为(130.8±12.4)mmHg(1mmHg=0.133kPa)和(127.8±11.6)mmHg、舒张压为(87.0±9.7)mmHg和(85.6±9.3)mmHg、高密度脂蛋白为(1.1±0.4)mmol/L和(1.2±0.3)mmol/L,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项肥胖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管理人群慢性病及相关异常检测指标无变化(P〉0.05)。结论中年人超重肥胖问题应开展干预工作,体重控制需要个人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努力,体重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  相似文献   

10.
陈莞婧 《健康研究》2016,(4):392-394,397
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间歇训练法的分支,普遍用于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其安全性已被基本证实,现在逐渐受到运动医学及大众健身方向的关注.文章简要介绍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特点及意义,并探讨其在体重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优势,最后就其在国内的未来发展应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地位对成年女性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膳食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文化背景、生育史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对成年女性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并指出体重超重及肥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17个地市125 818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17.00%,肥胖检出率17.45%,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39.52%)高于女生(28.29%),城区(35.37%)高于郊县(33.73%)(x2值分别为1 560.765,36.600,P值均<0.001),随着学段的升高,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x趋势2=736.9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0.588,95%CI:0.571~0.604)、郊县(OR=0.891,95%CI:0.866~0.916)和中学(初中OR=0.705,95%CI:0.681~0.729;高中OR=0.656,95%CI:0.633~0.681)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喝含糖饮料次数(OR=1.070,95%CI:1.008~1.137)、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四川省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学校卫生保健策略提供科学数据和评价标准。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2018年抽取四川省21个市(州)7~18周岁25 93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项目包括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  结果  中小学生平均身高为(149.35 ± 16.27)cm,平均体重为(43.54 ± 14.31)kg;城市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农村(P < 0.05);男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在13岁后明显高于女生(P < 0.05);中小学生的总体超重检出率为11.61 %,肥胖检出率为7.63 %;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 < 0.05);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并且女生下降更显著。  结论  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基本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城市地区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农村;四川省城市地区7~18周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其检出率与一线城市相当或稍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泰安地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况,为制定针对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随机整群抽取泰安市城乡6~13岁小学生10 644人,采用体质量指数(BMI)作为诊断超重和肥胖的标准,统计分析本地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调查结果。结果 泰安地区6~13岁小学生超重总检出率为23.03%,其中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6.14%、19.35%;肥胖总检出率为20.77%,其中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4.50%、16.35%;男生的超重率、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2、106.52,P<0.05)。城、郊区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1.86%、24.15%,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2.07%、19.52%。与本地区2018年调研对比,此次6~13岁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2018年6~13岁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17.58%、19.03%),3年间增长率分别为33%和9.14%(P<0.01)。结论 泰安地区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较高,男生明显高于女生,3年间有明显增长趋势。提高社会对小学生超重肥胖群体防治意识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秦皇岛市成年超重肥胖人群多代谢异常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秦皇岛市18岁以上居民6686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多代谢异常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体质指数男性人群高血糖、高血压、高TC、高TG、高LDL患病率和血脂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质指数的升高,男性高血糖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血脂异常患病率、高TC患病率、高TG患病率、高LDL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体质指数女性人群高血糖、高TC、高TG、高LDL患病率和血脂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质指数的升高,女性高血糖患病率、血脂异常患病率、高TC患病率、高TG患病率、高LDL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肥胖是多代谢异常的高发人群,对超重肥胖人群采取限制热量摄入、增加体力活动、改变行为等措施控制和减轻体重,能够有效减低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吉林省居民超重、肥胖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全省9个地区12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2个街道(乡)、6个委(村),共调查6572户,有效问卷13564人。经询问调查获得居民个人基本情况,通过体检获得身高、体重、腰围数据。结果2002年吉林省成年人体重指数(BMI,kg/m^2)均值为22.9±3.3,其中男性22.9±3.2,女性22.9±3.4;城市23.3±3.5,农村22.7±3.2。体重超重率25.2%,其中城市29.2%,农村22.9%;男性24.4%,女性25.9%。肥胖率6.6%,其中城市8.7%,农村5.4%;男性5.9%,女性7.3%。腰围均值(79.3±10.0)cm,其中男性(81.5±9.6)cm,女性(77.2±9.7)cm;城市(81.0±10.3)cm,农村(78.4±9.8)cm。向心性肥胖患病率36.4%,其中城市44.2%,农村32.1%;男性34.6%,女性38.3%。结论吉林省成年人有25%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超重与肥胖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2002年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确定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和地区。方法 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大城市、中小城市、2类农村各3个区(县)、1类农村4个县,每个县(区)抽取2个街道(乡)、6个居委,共540户,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18岁居民个人基本情况,体检获取体重、身高数据。结果 共调查≥18岁成年人15 130人,体重指数均值为22.03±3.38,男性(22.06±3.37)与女性(21.98±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23.06±3.53)与农村(21 08±2.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6 8%和1.8%,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0%和1 7%。超重粗患病率城市(24 8%)高于农村(9.4%),男性(17 5%)高于女性(16 2%);肥胖粗患病率城市(3.1%)明显高于农村(0 7%),男性(1 8%)与女性(1.7%)之间差异无统汁学意义。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体力活动、家庭收入、性别、年龄、吸烟与城乡。结论 广东省超过六分之一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18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8岁成年人179 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等信息;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个体的BMI、腰围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FPG、餐后2 h血糖、TC、TG、LDL-C和HDL-C。剔除关键信息缺失者152人,最终对87 545名调查对象资料进行分析。经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18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6.3%(95% CI:14.9%~17.7%)。在所有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12 133名患者中,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饮食(40.9%,95% CI:38.4%~43.3%)、饮食运动组合(31.5%,95% CI:28.9%~34.0%)、运动(22.8%,95% CI:21.0%~24.6%)和药物(1.3%,95% CI:1.0%~1.7%)。有利于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因素有女性(OR=1.26,95% CI:1.15~1.38)、低年龄(18~44岁,OR=1.51,95% CI:1.31~1.74)、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4.52,95% CI:3.76~5.43)、高年收入(2.4~万元,OR=1.94,95% CI:1.63~2.30)等;不利因素有农村(OR=0.63,95% CI:0.55~0.72)等。结论 我国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且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总被引:484,自引:25,他引:48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13MI)值分类标准。方法 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为参照人群,共调查汉族7~18岁中小学生244200余人。比较中国儿童青少年BMl分布与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NCHS)国际标准差距,计算随年龄BMI百分位数分布。利用P85、P90和P95组合成三个暂定标准,利用生理、血脂生化和体成分指标进行交叉验证。运用B-spline曲线对选定标准作平滑化拟合。结果 利用中国沿海发达大城市样本作BMI分布曲线有助克服青春中期后曲线的低平现象。交叉验证显示以P85和P95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较适宜,灵敏性和特异性符合要求。18岁时男女性:BMI均以24和28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已颁布实施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以北京、河南、四川等省(市)分别作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上、中、下水平的三个代表人群作回代验证。城市7~18岁男女生中,北京市超重率17.00%和9.46%,肥胖率9.99%和6.47%;河南省超重率10.86%和6.64%,肥胖率4.27%和3.07%;四川省超重率6.95%和4.23%,肥胖率2.84%和2.09%,符合现实状况。结论 本标准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既充分考虑近年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的长期加速趋势,显著缩短和国际标准的差距,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东亚人群的种族特征,具较高的现实性,可在全国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动饮食套餐方案对超重/肥胖人群的减重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将144例肥胖或超重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继续保持平常的运动以及饮食习惯,治疗1组采用清调套餐+运动方案+饮食方案,治疗2组采用运动方案+饮食方案,观察30 d,对比3组的减重效果及体重、BM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3组的减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1组疗效优于治疗2组及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的体重及BMI指数均有所下降,治疗1组的体重及BMI下降幅度大于治疗2组和对照组。【结论】清调套餐+运动方案+饮食方案能有效降低肥胖/超重者的BMI、体重,具有较好的减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