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内经》中《素问.厥论》篇的深入研究分析,可知六经脉有“某经之厥”和“某经之厥逆”的不同描述,反映的相应临床表现奠定了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其倡导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和“治主病者”等治疗原则在针灸临床中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为后世针灸治疗厥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经》经络诊断法探析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郑少祥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依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是针灸治疗的主要取穴方法,所以察视经络的变化,辨经施治对于针灸治疗尤为重要,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云:“用针...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基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将阴阳、五行、六气、时空之圆运动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合。《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经和五脏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六经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实则暗含圆运动理论, 因此我们提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概念。构建以一气圆道周流, 左升右降, 上下相应, 持中守恒的圆模型为核心, 融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一体,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 以"病位+病性"为着眼点, 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 配合针灸等外治法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传承《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思维, 将圆运动与六经辨证有机结合, 系统解读六经辨证的生理基础、病理变化、传变规律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三、《伤寒论》中的辨证《伤寒论》中的辨证,主要可以归纳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一)六经辨证关于六经,前已述及,《内经》中所提的“六经”,主要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用它在临床上进行辨病论治。但是,由于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因此又可以运用六经来分析疾病的病势、病程及共传变和转  相似文献   

7.
张胜春  赵京生 《中医杂志》2002,43(2):148-149
比较、分析了《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简称《明堂》)、《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等不同时期针灸医书中“头痛”病症的治疗用穴特点及指导用穴的思路。《阴阳》中头痛主要是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的主治病症,直接体现了经脉循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内经》中多用经脉穴,有了一定的针灸处方形式,其用穴依据主要是阴阳、经络、脏腑、根结标本理论。比较而言,《明堂》中的腧穴理论、奇经八脉理论比较完善,但其用穴的思路没有突破《内经》的理论范围《内经》奠定了针灸临床选穴的理论基础。经络理论则始终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手足六经标本、根结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卫气营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体头、面、躯干、四肢和脏腑等上下、内外对应关系,从而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理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卫气》篇曰:“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灵枢·根结》篇曰:“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不可复取。”窦汉卿又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这些记载皆说明标本、根结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建斌  董勤 《中国针灸》2012,32(12):1139-1142
高武对针灸学术体系的认识和界定,可以通过《针灸素难要旨》的研究得到初步确定.在继承《内经》《难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高武按照针刺操作、疾病治疗、经络和腧穴为主要知识模块,进行逻辑上的学术体系构架.以“九针”和“操作”为针灸学术的起点,将“补泻针法”作为针灸医生技术提高阶段的要求,并突出十二经脉病候,将经络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高武对针灸学术体系的界定,对当代针灸教育、学术研究等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及《内经》经络学说所记载的,不但内容实质互异,关系不同,而且各自所主的病证也不完全一致,甚至显然有别。例如:《伤寒论》六经是六个证侯群,而《内经》所指的是经络;《伤寒论》六经传变,除直中外,不论顺经传或逆经传,但一传至阳明,则不复再传,而《热论》六经传变,则一日巨阳……六日厥阴,设不瘥,至第七日则又传至巨阳;《伤寒论》六经篇各有“××之为病”提纲一条,而《内经》经络学说十二经的证侯则是“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如上所述,个人认为六经绝不能  相似文献   

11.
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不少条文涉及针灸疗法,其针灸经络学术思想,是构成仲景辨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伤寒论》的其它部分一样,其理论体系导源于《内经》,并有极大的发展和提高。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1六经分证与经络《伤寒论》之六经仅取《内经》之名称,用以分证的六经辨证体系已成为辨证之纲领,论治的准则,其意义远远超出《内经》“六经”之名称。《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  相似文献   

12.
Wang JY 《中国针灸》2010,30(12):1021-1024
介绍王居易教授经络理论临床辫治要点及临床运用体会.经络气化理论运用于临床,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认识与掌握六经与六气、六脏、六腑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就能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将经络气化理论贯穿始终;在诊疗过程中,坚持察经、辨经、选经、择穴4个步骤.列举了运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方法,对难治性疾病--丘脑病变进行经络诊察辫治的临床实例.  相似文献   

13.
李凤新 《光明中医》2005,20(2):9-10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 ,较《素问·热论》进了一步。《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 ,是以经络为中心 ,每一经中各有其不同的经络证候 ,进而据这些证候来随经治疗 ,原是比较简单的。《伤寒论》则是将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等内容有机地融合 ,进而贯通于“辨证论治”的体系 ,所以 ,读《伤寒论》宜从脏腑、经络、气化三者间的联系入手 ,而对这种联系的深刻认识 ,又不能离开六经六气。本文试从少阳病证及证治中探讨《伤寒论》之六经辩证论证的思想内涵。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少阳即阳之少者 ,乃一阳初生 ,由阴出阳。足少阳胆内寄相火 ,手少…  相似文献   

14.
初探《脉经》对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 ,并对妇科学及针灸经络理论等方面有所发挥。 1.脉学方面 :1完善独取寸口法 ;2寸关尺三部定位诊断 ;3确定了脉象的名称及其脉形指感的标准 ,首开了脉象鉴别的先河。 2 .妇科方面 :1首次提出“避年”、“居经”概念 ;2阐述月经与津液的密切关系 ;3提出逐月分经养胎法。 3.针灸经络方面 :1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 ;2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 ;3丰富了针灸操作方法 ;4强调经络辨证、药物针灸治疗与诊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伤寒论》针灸理论叙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研究古典医籍《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及临床论述。[结果]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指出:"伤寒三阳经病,实热证居多,宜用针法,三阴经病虚寒证居多,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结论]张仲景遵六经循辨证,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及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病区别《内经》中已有论述,笔者在学习经络医学过程中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心脏解剖结构、经络联系、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疗效观察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病区别提出了新的认识。通过经络诊察对经络的异常进行详细探查,可以对心脏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行清晰的辨析,对于心脏病的针灸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有何认识?对六经的作用有何评价?您对它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答《伤寒来苏集》为我国清代医家柯琴注释阐发《伤寒论》的名著,向有“能卓然自立”及“创通大义”之誉。该书中“六经正义”一节专门研究《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含义。认为六经是将人体从病位上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八纲来分析归纳有关证候,以八法来进行立法施治的辨证论治纲领体系,各经证治不同,又互有联系。如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证之异同、寒热之虚  相似文献   

18.
针灸补泻是发挥针灸治疗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针灸补泻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中《灵枢经》部分。《灵枢经》又称《针经》,较完整的描述了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内容,针灸理论体系中的补泻理论,长期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9.
付琳  向光维  李小会 《吉林中医药》2020,40(1):48-51,55
肾性水肿临床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仲景继承《内经》理论,著《伤寒杂病论》并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现代肾性水肿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体系囊括了经络脏腑、气血津液、体质禀赋等理论基础。根据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各经辨证要点,将《伤寒论》六经辨证引入肾性水肿的临床诊疗。拓展六经辨证理论在肾性水肿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吕明庄  贺志光 《中医杂志》1998,39(11):700-701
针灸经络美容图是笔者以祖国医学针灸经络理论为依据,经多年临床实践自拟头面部经络穴位按摩图。经临床使用疗效显著,不仅能保持皮肤健美,如除皱、祛斑等,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如面瘫、头痛、不寐等。1 经络与头面部的关系:经络与头面部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曰:“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