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系统、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起病过程。中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位在脾,以脾胃亏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宜健脾益胃,肠道菌群与脾土相通,肠道菌群是健脾类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健脾类药物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紊乱状态,进而调和脾胃,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本文着眼于探究脾与肠道菌群、慢性疲劳综合征三者的联系,以期通过肠道微生物来诠释从脾胃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生物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和进展,肠道菌群协助消化功能与脾主运化相应、辅助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与脾为之卫相应、调节精神心理的功能合乎脾意、与脾胃功能失和症状相似,运用健脾类药物治疗脾胃失调为代表的调和脾胃法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的生态,对CFS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临证时应注意健脾和胃以助运化、调畅升降以助气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调节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作用已被证实。中医学“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医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调脾胃治疗脑系疾病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就“肠道菌群—脑—脾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及中医脾胃功能的相关性,探讨从中医脾胃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阐明通过运用中医健运脾胃的方药来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可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位在肝肾,多累及脾胃,与脾胃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稳态失衡,现阶段已经被证明与高血压病相关,调节肠道菌群的状态对于改善高血压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的功能与脾胃学说关系紧密。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对于防治高血压与调整肠道菌群状态,调整脾胃功能都有积极作用。本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关系入手,结合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探讨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探讨高血压治疗的新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功能正常,则邪无所伤,诸脏安和。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神经、精神等多系统疾病。通过阐述脾胃与其他四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中医"脾胃"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结合现代"微生物-肠-脑轴"理论进一步探讨"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从脾胃论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肠道菌群结构及产物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领域高度关注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主要通过炎症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及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影响冠心病,通过类比发现此机制与中医脾胃失调、元气失养、阴火内生病机过程相通。因此,从“阴火”理论可指导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冠心病,这将为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防治和科学研究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艾滋病患者常首先表现为脾胃受损,继而累及他脏气血阴阳。本文从脾胃升清降浊和主思藏意,以及脾胃与肠道菌群的共同作用等方面阐述“脾统四脏”与艾滋病肠道菌群调节的密切关系,认为“脾统四脏”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而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其突破点,为此提出益气健脾等法、脾与他脏同治思路,可为临床治疗艾滋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肠道菌群失调是国内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升降、调控脑肠肽和炎症反应等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肠道菌群恢复稳态。本研究基于脾胃学说理论,聚焦肠道微生态,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角度浅析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摘要: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疗效显著,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也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中医认为脑病与“痰阻脑络”及脾胃运化密切相关,与现代医学十分契合。因此,本文从针刺、肠道菌群及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三个方面入手,总结出肠道菌群的病理改变可从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途径影响AD的精神症状,针刺对肠道菌群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旨在阐释肠道菌群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以及针刺理论对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针刺的干预肠道菌群机制作初步探讨,推测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或许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继而改善中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因此,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防治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肠道微生态特别是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就是导致NAFLD的重要因素之一。NAFLD中医病证溯源、病因病机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NAFLD治疗获益有赖脾胃升降。肠道是中医脾胃实现功能的主要部位,肠道菌群是饮食影响宿主代谢状态的调节因子,符合中医学脾胃升降原理的生物学内涵。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表现的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时表现的症状具有一致性,故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升降有着密切联系。该文基于现代肠道微生态系统阐述了从中医脾胃升降关系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提出了NAFLD的组方用药思路,主要包括健脾益气升清、行气和胃降浊、化痰活血消积,突出脾胃升降与肠道微生态协调在NAFLD论治中的主导作用;疏肝理气、宣降肺气、升清降浊、温肾助阳,顾及NAFLD发病协同因素,助力脾胃升降,从肠道微生态靶点考量治疗效应;中药保留灌肠激活大肠传导功能而助力胃气通降、协调脾胃气机升降,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理论,从16s r DNA基因路径关注中药肠道给药途径干预NAFLD的肠道微生态机制。随着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深入推进,其与脾胃升降和NAFLD的关系将进一步揭示,既承接了我国从古至今运用脾胃升降理论治疗肝病的悠久历史,也将拓展调节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虚痰浊闭阻是消渴呆病的病理物质产物,临床有健脾醒脑法指导该病。以往项目证实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学脾胃失衡的现代病理基础,提示恢复脾胃功能以调整肠道微生物稳态有助于消渴呆病的防治。近年来DCI发病率上升迅速,发病机制复杂未明,增加了治疗难度,故寻找新的靶标不容忽视。目前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紊乱互为因果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基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认知障碍均有复杂联系,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立足于既往的科研基础,逐层分析,发现肠道菌群既能影响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又参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血糖上升等糖尿病与认知障碍的共同发病环节,具有典型的靶标作用。梳理肠道菌群与DCI的关联,以期为治疗建立新的靶点和方向,并深挖中医药调控脾胃治疗消渴呆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长期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但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尚缺乏现代医学阐释。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免疫、代谢、消化及吸收等,与各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从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联系、"气血生化之源"、调节机体内在平衡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方面,阐述"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平衡影响着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针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机制、应用三方面对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脾胃”学说是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多用于治疗肥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微生物-脑-肠轴理论可能是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针灸调节肠道菌群是否能运用于更多疾病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7.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功能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与抗御外邪的能力,肠道菌群作为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同样也参与着机体的消化与防御功能。本文通过对脾与肠道菌群各自生理功能特点的分析,详细论述了脾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阐明肠道菌群在消化、吸收、排泄、免疫方面反映了脾功能的变化,以期为今后消化道系统疾病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稳态调控功能在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故肠道菌群自稳态失衡与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证候的重要证型之一。所谓"清浊相干",是水谷精微与糟粕不归正化、不行其道,气机升降逆乱的病机概括,是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自稳态失衡的关键环节。据此,本文提出对脾胃湿热相关的肠道菌群自稳态失衡,应立足脾胃,采用清热祛湿、燮理气机、平调寒热为主要治法,以恢复清浊协调状态。从"清浊相干"理论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自稳态调控的关系,可进一步深化脾胃湿热证的理论内涵,为今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脾脏——“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机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HIV病毒侵袭人体后,脾胃首先受损,若脾运失常、脾气不和,湿浊由生,艾滋病患者则会出现腹泻的临床症状。有关本病论治,临床上多采取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的治法。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在艾滋病患者中普遍存在[1],腹泻的发生和肠道菌群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笔者以肠道菌群和中医学“脾”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研究背景,运用脾—胃—肠之间的相关理论,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以脾气虚为主的脾虚湿盛型HRD的临床实践以及机理内涵,探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思路,以平衡肠道菌群为主要目的,改善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达到维持艾滋病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平衡,以防治HRD的发生,为今后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方向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