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71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079例,女1492例;年龄为14~96岁,平均67.1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1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51例,股骨干骨折309例,股骨髁骨折153例。24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每周,非手术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期间每周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的发生情况。记录股骨不同部位骨折后DVT的发生率及发生位置。结果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35.5%(913/2571),近端DVT发生率为5.3%(135/2571),远端DVT发生率为30.3%(778/2571)。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8.8%(334/1158)、44.7%(425/951)、30.7%(95/309)、38.6%(59/153),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7%(31/1158)、5.6%(53/951)、9.7%(30/309)、13.7%(21/153),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6.2%(303/1158)、39.1%(372/951)、21.0%(65/309)、24.8%(38/153)。股骨骨折患者股静脉及以上部位、腘静脉、胫腓静脉、肌间静脉DVT发生率依次2.3%(60/2571)、2.9%(75/2571)、6.4%(165/2571)、23.8%(613/2571)。结论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而且发生肺栓塞风险性大的近端DVT更易发生于股骨髁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2.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腔内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开展了血栓清除治疗。血栓清除治疗主要包括置管溶栓和机械血栓清除, 有助于短期内减轻症状, 长期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 适用于急性和亚急性的中央型以及全肢型下肢DVT。本文将对近年来静脉血栓清除技术的发展、现状、策略以及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静脉腔内治疗已成为治疗PTS的重要方式, 但因该治疗方式的效果目前尚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及现有静脉支架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 PTS的腔内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争议。本文就PTS的诊断及腔内治疗适应证进行探讨, 同时结合目前国际上最新文献讨论PTS腔内治疗的短期临床效果与远期通畅结果, 并对PTS腔内治疗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预防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120例,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凝血功能未见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信封法分成3组(n=40):基础预防措施组(A组)、弹力袜组(B组)和SEP监测组(C组)。B组术前1 h穿弹力袜,C组术中进行SEP监测,电流刺激强度25 mA。术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于术前1 d、术毕和术后24 h时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超声诊断术中和术后24 h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浆D-二聚体浓度降低,术中下肢DVT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SEP监测作为脊髓电生理监测的同时可有效预防脊椎手术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 依据术前彩超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 骨折情况及实验室数据, 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 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21.4%, 以远端血栓为主;并发肺栓塞(PE)17例, 其中单纯肌间静脉血栓合并PE 10例。血栓组48例, 男23例, 女25例;年龄(56.65±11.14)岁;Schatzker分型为Ⅰ型2例, Ⅱ型16例, Ⅲ型1例, Ⅳ型11例, Ⅴ型8例, Ⅵ型10例。非血栓组176例, 男100例, 女76例;年龄(49.15±12.56)岁;Schatzker分型为Ⅰ型4例, Ⅱ型62例, Ⅲ型9例, Ⅳ型45例, Ⅴ型37例, Ⅵ型19例。单因素分析:年龄(t=0.731, P<0.05)、肥胖[体重指数(BMI)≥25](t=5.068, P<0.05)、入院至手术时间(χ2=9.060, P<0.05)、骨折至手术时间(χ2=3.02...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小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在急性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IDDVT)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2021年1月至10月诊治的113例急性IDDV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DVT, 并完善了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等常规检查, 确诊后均接受利伐沙班治疗。根据利伐沙班服用剂量不同, 分为小剂量抗凝治疗组(54例, 小剂量组)和标准剂量抗凝治疗组(59例, 标准剂量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栓消退、血栓近端进展率、全因死亡率以及相关的抗凝出血并发症等。结果在近端深静脉血栓(PDVT)、肺栓塞(PE)和PDVT/PE的发生率方面, 小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血栓消退方面, 小剂量组略低于标准剂量组,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比27.1%, P=0.211)。小剂量组非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标准剂量组低,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比15.3%, χ2=6.278, P=0.032);小剂量抗凝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较标准剂量组低,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IL-6高表达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ASO患者45例(ASO组)和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者30例(正常组)为研究对象, 比较分析两组的IL-6情况。ASO组根据IL-6是否升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比较分析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 ASO组IL-6水平高于正常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4(4.47, 21.39)pg/ml 比 2.06(0.94, 3.33)pg/ml, Z=-4.707, P<0.001]。IL-6水平升高30例(观察组), IL-6水平未升高15例(对照组);观察组下肢ASO继发DVT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0% 比 6.7%, χ2=3.908, P=0.048)。结论 IL-6高表达的下肢ASO患者继发下肢DVT的概率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机械性吸栓(PMT)和接触性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 6月至2022 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5例急性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80例行AngioJet机械吸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PMT组), 45例行CDT+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CDT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疗效及术后短期随访指标。结果 PMT组在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溶栓治疗时间方面低于CDT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3±0.8)d 比(7.0±1.0)d, t=10.600, P<0.01;(39.6±9.1)万U 比(126.0±32.4)万U, t=17.522, P<0.01;(1.0±0)d 比(2.1±0.5)d, t=13.681, P<0.01]。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栓清除率、患肢周径差及短期随访的Villatl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MT和CDT在 DVT 患者的治疗中都有满意的术后效果和短期随访结果, PMT组住院时间和溶...  相似文献   

9.
骨折地图又称为骨折线分布地图, 一般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绘制整体骨折线, 进而用于骨折线分布的表征。骨折地图可以描述骨折线走形和趋势, 统计骨折线角度、骨块面积、累及范围等形态信息, 也可用于内固定策略的选择、分型的提出与验证、损伤机制的验证及标准骨折模型的建立等。目前, 骨折地图已成为骨折研究及临床决策的有力辅助工具。本文通过回顾骨折地图的技术进展, 深入探讨了其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 特别是在胫骨平台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等创伤领域的研究进展, 归纳了各骨折模型中骨折地图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相关应用, 以期为膝关节创伤的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成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仍然是目前创伤骨科医生面临的一项艰难挑战, 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不同。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年龄、性别、术前身体状况等, 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临床上经典的成年人股骨颈骨折分型方法主要有Garden分型、AO/OTA分型及Pauwels分型等。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临床, 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从而出现了新的分型方法, 但各自都存在不足, 有待于完善。本文就成年人股骨颈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及治疗原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顺行与逆行入路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 探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66例(69条肢体)使用AngioJet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操作与瓣膜开放方向不同分为顺行治疗和逆行治疗两组, 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滤器血栓拦截率、肺栓塞发生率、血栓清除效果、静脉阻塞率和血栓复发率。结果 66例患者中, 滤器血栓拦截率为37.9%(25/66), 新发肺栓塞或肺栓塞加重发生率为3.0%(2/66), 总体滤器取出率为95.5%(63/66)。顺行治疗组41例, 其中血栓Ⅲ级清除15例, Ⅱ级清除25例, Ⅰ级清除1例, 3个月静脉阻塞和血栓复发率为4.9%(2/41);逆行治疗组28例, 其中血栓Ⅲ级清除11例, Ⅱ级清除14例, Ⅰ级清除3例, 3个月静脉阻塞和血栓复发率为7.1%(2/28)。结论顺行与逆行入路治疗下肢DVT均安全有效, 短期深静脉通畅率良好, 逆行操作血栓清除亦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急性下肢DVT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治疗时血栓脱落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8F Zelante和6F Solent血栓去除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1例急性或亚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2例, 年龄(60.5±14.4)岁。根据血栓去除导管不同, 分为Zelante组和Solent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溶栓时间、支架植入率、血栓清除率、通畅率、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51例DVT患者中, Zelante组15例, Solent组36例。Zelante组术中吸栓时间[(322.7±78.1)s 比(416.4±61.5)s, t=4.577, P=0.001]和溶栓时间[(46.3±28.8)h 比(96.1±39.5)h, t=2.796, P=0.010]少于Solent组, 但总体血栓清除效果优于Solent组(χ2=7.913, P=0.01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支架植入率、单次住院滤器回收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2.6...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是住院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烧伤尤其是重症烧伤患者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以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以及血流缓慢等因素可引发DVT。了解烧伤患者DVT的发生情况, 使用有效的评估方式识别烧伤患者中罹患DVT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安全且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就烧伤患者DVT的监测、预防以及治疗等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传统表面髋关节假体和仿生表面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用Sawbone数字模型(型号3908, 左侧, 中号)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Mimics 21.0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模型, 利用Solidworks 16.0软件建立假体模型, 包括传统和仿生(1~4型)表面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的三维模型并装配, 其中仿生1~4型假体螺钉交叉位置距压力螺钉顶部分别为20.22 mm、30.12 mm、32.17 mm和37.76 mm。在Workbench 18.2软件中划分网格并对材料赋值, 模拟缓慢行走单足负重下的受力, 测量整个模型的力学分布特征并得到应力分布云图。结果传统和1~4型仿生表面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的骨-假体柄交界处峰值应力分别为32.18 MPa、13.80 MPa、15.01 MPa、23.46 MPa和34.51 MPa。随着交叉处远离股骨顶部, 1~4型仿生表面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的交叉处峰值应力分别为37.98 MPa、48.60 MPa、54.80 MPa和53.87 MPa。传统假体和1~4型仿生表面髋关节假体股骨颈上方应力峰值分别为8.00 MPa、7.80 M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人口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首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 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医疗付费类别、临床指标、肾脏病病因、并发症、首次透析原因、透析方式、血管通路等。依据年份不同分为四组, 分析不同组别之间上述资料的差异。结果首次血液透析患者以男性居多, 首次透析年龄集中在50~69岁, 付费类别以职工医保为主, 进入血液透析时的肾功能水平逐年改善(P<0.05)。原发病占前三位的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病,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贫血、高血压和骨矿物质代谢紊乱, 近2年并发心力衰竭的比例有所增高(P<0.05)。首次透析原因2018及2019年以尿毒症为主, 2020年及2021年以心力衰竭为主。首次透析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患者逐年增多, 使用的血管通路中, 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居首位(所占比例为45.5%~70.0%), 其次是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所占比例为14.0%~30.0%)。结论本中心首次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中糖尿病肾病占首位, 贫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北京地区3家市区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及3家郊区医院(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和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进行老年髋部骨折诊治的多中心研究, 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连续收入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 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发生时间、地点及原因, 跌倒相关信息, 主要合并内科疾病等数据,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2 071例患者, 其中男653例, 女1 418例, 男女比为1∶2.17。年龄为65~102岁, 平均79.8岁。以75~84岁年龄段患者最多见, 占44.81%(928/2 071)。②股骨颈骨折占43.41%(899/2 071), 股骨转子间骨折占56.59%(1 172/2 071)。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年龄为(78.6±7.7)岁, 显著小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80.7±7.4)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跌倒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 占94...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髂静脉狭窄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实验性器具研发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将12只波尔山羊编号后采用随机目数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4只), 建立50%、70%、90%髂静脉狭窄模型。采用球囊阻断髂静脉、注射凝血酶诱导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采用机械血栓清除系统(AngioJet)清除血栓, 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静脉管腔及内膜变化, 多组数据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数据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组和B组山羊凝血酶诱导技术成功率均为100%(8/8), 所有山羊经凝血酶诱导后均发生髂静脉血栓形成。C组1只山羊出现髂静脉闭塞, 另2只山羊单独用凝血酶诱导血栓失败, 辅助球囊损伤内膜后成功诱导血栓形成。A、B两组取栓后管腔通畅、显影良好, 术后髂静脉内膜较术前增厚(t=-9.21, 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50%~70%的慢性髂静脉狭窄中, 采用球囊阻断联合凝血酶注射具有更高的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与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Colonna分型描述的骨折类型相比, 股骨颈后内侧柱粉碎性骨折的部位较特殊, 治疗更棘手, 术后股骨头坏死、髋内翻畸形和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本文结合近年来儿童股骨颈后内侧柱粉碎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从股骨颈后内侧柱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此类骨折的特殊性、治疗及并发症规避等方面进行综述, 旨在引起同行对此类未囊括于Delbet-Colonna分型的特殊儿童股骨颈骨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延迟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髋关节科住院并进行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入院后48 h内接受手术治疗)213例;延迟手术组(入院后超过48 h接受手术治疗)566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血液检测指标、胸片、尿常规、下肢静脉血栓情况、基础合并症、精神状态、手术方式、合并用药等影响手术的潜在因素。结果早期手术组213例,男81例,女132例;年龄(69.9±10.2)岁(范围60~74岁);股骨颈骨折95例,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118例;ASAⅠ~Ⅱ级128例,Ⅲ~Ⅴ级85例;心功能异常26例,正常187例;肝功能异常23例,正常190例;肾功能异常35例,正常178例;呼吸系统异常104例,正常109例;电解质紊乱110例,正常103例;尿酮体阳性96例,阴性117例;有下肢静脉血栓86例,无下肢静脉血栓127例;存在精神障碍32例,不存在精神障碍181...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股骨转子间骨折逐渐成为我国又一重大社会健康问题。目前内固定仍然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骨折复位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第一步, 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第一要素。如何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过程中的骨折复位质量, 目前临床上仍存在争议。本文从骨折对线、骨折对位、不同判断标准、不同影像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7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质量的判断标准, 以期为取得共识、提高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