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肺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肺动脉置管溶栓治疗肺栓塞患者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的患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呼吸困难者32例,胸痛23例,咯血者仅9例,92%的患者存在低氧血症,47%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所有患者经64排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明确诊断,放置滤器后留置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7~10 d,复查CT进行比对,有效100%,显效67.6%,无1例死亡。结论:肺栓塞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体征以呼吸增快、口唇发绀等为主;其最常见诱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能够明确诊断,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刘宇鹏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8):2694-2694
1970年,美国的Swan和Ganz首先将肺动脉导管(Pulmonary—Artery Catheter,PAC)技术应用于临床,此后肺动脉导管也常被称为Swan—Ganz导管或漂浮导管,并在临床迅速推广。直到1987年,Core等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使用PAC组患者死亡率远高于非PAC组,从此引发PAC使用的争议,此后国外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均未提示患者可以从PAC使用中受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应用肺动脉导管和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指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l)患者治疗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N Engl J Med,2006,354:2213-2224)。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导管在急性尿潴留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以来我们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膀胱造瘘治疗急性尿潴留病人 31例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病人 ,男 2 9例 ,女 2例 ;年龄 4 1~89岁 ,平均 6 1.3岁 ;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 18例 ,外伤性尿道狭窄 3例 ,膀胱和尿道结石 2例 ,前列腺癌 7例。方法 :一种方法是常规消毒耻骨上 ,用中心静脉插管所用穿刺针抽取 1%利多卡因约 5ml,沿耻骨上缘穿刺麻醉、穿刺膀胱 ,抽得尿液后 ,置入导丝约 10cm ,用扩皮导管沿导丝扩张 ,最后沿导丝置入静脉导管约 15cm ,固定导管 ,外接一次性无菌引流袋。另一种是常规消毒会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中危肺栓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和导管介入溶栓的疗效及经济学指标,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32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依据溶栓药物尿激酶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15例和导管介入溶栓组17例,比较两组疗效、凝血、预后及经济学指标。结果:PaO2和PaCO2静脉溶栓组由治疗前的71.59±10.83 mmHg,31.43±4.62 mmHg升高至87.80±4.31 mmHg和38.93±4.32 mmHg,导管介入溶栓组由治疗前的67.44±13.02 mmHg,31.52±5.80 mmHg升高至88.18±6.44 mmHg和38.82±3.66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动脉压静脉溶栓组治疗前49.80±12.18 mmHg,治疗后降至32.6±11.0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介入溶栓组治疗前55.29±21.89 mmHg,治疗后降至37.18±15.0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APTT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而D-二聚体静脉溶栓组在治疗24小时后开始显著下降,介入溶栓组在治疗3天后D-二聚体开始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组出现病情加重1例(6.7%),复发2例(13.3%),导管介入溶栓组病情加重1例(5.9%),复发2例(1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血、死亡病例。住院时间静脉溶栓组为14.6±6.0天,导管介入组为15.3±6.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静脉溶栓组2.04±0.87万元,低于导管介入组的4.23±2.30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或导管介入溶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中危肺栓塞患者在临床疗效、凝血指标、预后及安全性方面基本相似,静脉溶栓较导管介入溶栓更便于临床实施,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操作简便,存活率高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模型并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为研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兔麻醉后,经右侧颈总静脉插管至右心室观察正常右心室压。然后经此导管注入4个直径2 mm、长5 mm的长柱状自体血栓栓子建立兔急性PE模型。10只PE兔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至栓塞后80 min。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取肺脏固定做病理检查。结果右心室导管的插管成功率92.45%,平均右心室正常压力(32.69&#177;8.32)mmHg。PE模型的栓塞率100%,存活率87.76%。模型建立后右心室压平均增高(6.75&#177;6.82)mmHg,51.35%出现异常心电图波形。结论1.兔正常右心室压为(32.69&#177;8.32)mmHg。2.自体血栓栓子经颈静脉入口右心室注入法建立兔急性PE模型存活率高,右心室压可作为判断急性PE模型成功建立的指标。3.仅部分PE出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不能作为判断兔PE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急性血栓性肺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建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趋近真实,耗资低廉的急性血栓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动物模型。方法:首先,将兔麻醉,暴露并切开左侧颈静脉后,插入-5F导管。然后,经此导管注入2-3个自体栓子,栓子则会顺血液循环栓塞肺动脉,从而造成急性血栓性肺栓塞。待兔存活足够时间后进行尸解,并取出诸如:栓塞的和非栓塞的肺动脉,心脏,主动脉,肝脏和脂肪等器官和组织。结果:本法的肺栓塞为100%,动物模型的成功率为87.18%。尸解表明,大多数栓子栓塞于肺动脉段水平。结论:用该方法建立急性血栓性肺栓塞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导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非手术治疗中的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中心静脉导管治疗SAP并发液体积聚、脓肿、假性胰腺囊肿临床资料.结果:腹腔液体积聚置管16例共22次,假性胰腺囊肿置管引流10例14次,胰腺脓肿、腹膜后脓肿置管引流4例5次,深静脉置管TPN24例25次,24例均随访,效果优良.结论:SAP治疗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开腹手术次数,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英国医学杂志》2014,(1):38-46
早在1929年,一名德国医生Werner Frossman进行了历史上首次中心静脉置管。他将一根导尿管置入自己的肘静脉,然后到放射科在透视引导下将导管置入右心室。从此以后,中心静脉通路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9.
甘晓  应燕萍  韦艳  赵慧函  蒋庆娟  文萃 《广西医学》2020,(2):173-175+184
目的探讨经右颈外静脉留置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CVAD)建立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假手术组(n=15)和模型组(n=40)。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右侧颈外静脉,模型组经右颈外静脉留置CVAD。建模后将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再随机平均分为建模后1、4、7、10、14 d组,分别于各时点取大鼠右颈外静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血栓形成率;对照组大鼠于建模后14 d取材观察同侧静脉形态学。结果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颈外静脉均未见血栓形成。模型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82.1%(32/39),其中建模后1 d、4 d、7 d、10 d、14 d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5.0%(6/8)、62.5%(5/8)、71.4%(5/7)、100.0%(8/8)、100.0%(8/8)。结论经右颈外静脉留置CVAD可以建立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导管性败血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天放 《上海医学》1989,12(1):55-57
静脉内留置塑料导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全静脉营养(TPN)和心肺监护的应用,也带来诸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导管性败血症等一系列可怕的并发症,成为临床实施中的障碍。导管性败血症是指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性孕兔肺栓塞(PE)模型的制备。方法:A组20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B组10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C组20只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D组10只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动物在注入血栓和生理盐水后的呼吸、心跳等变化。以及注射后各组动物的病死率。结果:A组孕兔均有PE的症状,均有血栓性PE的病理表现,猝死6/20只,而B组未出现PE的症状,无PE的病理表现,无动物猝死。C组家兔均有PE的症状,均有血栓性PE的病理表现,猝死10/20只,而D组未出现PE的症状,无PE的病理表现,无动物猝死。结论:应用自体血栓法制成的孕兔PE动物模型症状表现严重,可出现PE的类似临床表现,而且病死率高,接近于临床的PE病死率,实验动物均出现血栓性PE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志焕 《吉林医学》2005,26(1):14-14
中心静脉导管是置人深静脉的一根导管,适用于术后、长期补液、外周静脉不易穿刺者,对患者刺激性小,使用方便,现将使用方法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7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在B超引导下于右侧第6、7肋间或右肋缘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后,在导丝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胆囊外引流,观察其临床表现.③结果 76例患者穿刺置管均成功,经引流1~5天后症状完全消失,无1例发生出血、胆漏等并发症.④结论 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测治疗室(ICU)危重患者的抢救中,随着应用的普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 related sepsis,CRS)这一并发症也明显增加。特别是住ICU的老年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力低下,CRS的发生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增加了死亡率。有文献报道导管掺加抗生素可显著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心静脉导管(CVP),即一置放入上、下腔静脉或其他大静脉内的导管,置放CVP的目的是用来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补充液体等。目前,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渐趋广泛,下面从几个方面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简单的叙述。1、种类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长管,即通过周围静脉如贵要静脉,肘窝静脉等,将—20—60厘米长的导管经锁骨下静脉或内侧颈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内。另两种根据功能分为单腔及多腔导管,单腔管通常只用来监测中心静脉压。多腔管用于大量,多种类液体,药物的输入,其中一腔还可以只用于抽取血液标本,以减少或避兔不  相似文献   

17.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由局部病理损伤迅速扩展到全身的过程,病情凶险,多合并急性液体积聚,晚期易合并感染,增高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3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液体积聚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在内的多种非手术综合治疗,结果显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可明显提高SAP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朱永  何振杨 《海南医学》2005,16(9):75-75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感染率明显增加,中心静脉导管在医院中应用于药疗、输液、全胃肠外营养、血液动力学监测、血液透析等,感染是其严重并发症,并导致病人死亡率上升,在美国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死亡率10-20%,ICU病房大于25%,因此降低感染率是非常重要的旧。本文对18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导管留置时间与其引起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并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APE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PH,分为PH组和非PH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对PH组内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PH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为3个亚组,对该亚组患者的危险分层进行比较。结果:112例APE患者中76例合并PE,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H组与非PH组比较,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阳性率(51.3% vs. 19.4%,P=0.001)及右心增大比例(32.9% vs. 11.1%,P=0.014)增高。进一步对患者危险分层结果分析显示APE合并重度PH患者危险分层较轻度和中度PH患者高。结论:TnT阳性及右心增大可能提示APE患者合并PH,APE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越高,危险分层也越重。同时APE合并PH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单纯APE患者长,但短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