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如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痛是非常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就目前研究的结果,外科治疗腰痛的基础仅限于对椎小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认识。目前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报道越来越多,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体会谈谈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方法选择的粗浅认识,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它能明确定位疼痛来源的椎阃盘,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综述了椎间盘造影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慢性下腰痛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报道慢性下腰痛所致机能丧失超过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肿瘤[1]。如何治疗慢性下腰痛对脊柱外科医师是严峻的挑战。慢性下腰痛的病因中约40%应归为椎间盘源性[2],目前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保守治疗失败后通常采取椎间融合术或长期止痛治疗。椎间盘内电热疗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anuloplasty,简称IDET或IDTA)作为一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已被临床证明有效,作者拟就其进展做一综述。1基本原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椎间…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ark等于1979年首先提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其定义为:影像学除外神经根压迫的情况,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变导致的顽固性腰痛。当时这一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Crock通过对退变椎间盘内部结构的形态学研究提出了椎间盘内破裂(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的概念,并认为IDD是导致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原因。此后,椎间盘源性腰痛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棘间劳损     
棘间劳损靳维凡,梁金仓棘间劳损主要是棘间韧带的劳损性病变,也可有棘上韧带与黄韧带劳损而引起的腰痛。其发生率较高,我部骨科自1989年6月至1992年6月诊治棘间劳损293例,占同期门诊慢性腰痛的43.47%,均采用封闭疗法治疗。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CTD的适应证及在椎间盘源性疾病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已作CT或和MR、椎管造影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疑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及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为选择介入方法的患者作CTD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月~5年,椎间盘突出症介入的优良率为91.3%;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优良率为75%。结论CTD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及采用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为:(1)腰部及下肢疼痛的部位与神经根定位不符;(2)症状反复发作,病程在半年以上;(3)MRI病变椎间盘T2加权像低信号;(4)椎间盘造影阳性,相邻节段为阴性对照;(5)关节突关节封闭除外关节突关节退变引起的疼痛。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3.6岁。L4-5 14例,L5S1 16例,L4-5和L5S1双间隙5例。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后行人工椎间盘置换13例16个椎间盘,椎间cage融合22例24个椎间盘。术后3-7天下地活动。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分,降至术后18分,随访6个月时6.5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21.5分。降至随访6个月时3分。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9.5mm增加至术后13.5mm。手术时间70-120min,出血量100-400ml。随访时未发现肠梗阻、逆行射精和假体位置移动。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可结合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腰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突出症:附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报告8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急性58例,慢性31例)。重点就本症的诊断及与颈椎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以发病中有明确颈部外伤史、受伤当时出现急性颈脊髓/神经根损害表现、 X线片无颈椎骨折脱位及椎管狭窄,无椎管内韧带骨化等为特征;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则以发病年龄较轻(平均36.8岁),病情发展较快,X线片无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多为1~2个间隙等特点而不同于颈椎病.  相似文献   

9.
腰痛是临床经常遇见的问题,近几年来对脊柱结构内神经末梢的化学性质的研究报道较多犤1-6犦。P物质(SP)能够介导疼痛的发生,但是,有关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上是否存在SP阳性的神经末梢,还未见文献报道。因此研究脊柱结构内SP神经纤维的存在,对理解腰痛的发生是有必要的。资料和方法本组根据Douglas犤4犦介绍的人体材料取材和处理方法,手术切取3例因急性脑损伤意外死亡者(2小时内)的腰椎关节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材料。然后应用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腰椎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腰椎退行性变的始动因素来源于椎间盘.但当发展至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时.腰椎椎间小关节承受的压力显著递增.将产生异常应力和异常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腰椎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韧带代偿性增生肥厚,而这些又是椎间小关节源性腰痛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单纯行腰椎椎间小关节融合或破坏椎间小关节会引起一些远期并发症。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腰椎椎间小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从流行病学、生物力学以及外科治疗等方面对腰椎椎间小关节退形性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腰痛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以往研究腰痛常集中在椎间盘退变、韧带退化、肌肉劳损、脊柱失稳等方面。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关节突关节引起的腰痛越来越受到关注~([1-3])。据文献报道,15%-52%的慢性腰痛与关节突关节病变相关~([4])。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属于中医"腰痛"病范畴,中医外治法具有痛苦小、花费低、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本病的中医外治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已被认为是下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不涉及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它指由腰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疼痛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人的组织修复过程.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占慢性下腰痛的39%,它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类型.虽然仍有一些争议,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和确定损伤椎间隙水平的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它的关键特点是病人对椎间盘刺激的主观反应,而不是椎间盘的外观结构.外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有争议的课题.无疑,对于大多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来说,保守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但对于一些渐进发展的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通过各种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的,仍应考虑行积极的外科手术.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 ,尽管其病因复杂 ,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 ,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 ,并互为因果 ,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 ;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 ,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 ,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 ,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下腰痛的康复治疗必须立足于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腰痛是困惑人类的常见疾病,能做出正确诊断及治疗的仅占15%〔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 iscogen ic low back pain)首先由Crock描述,是指单纯椎间盘的病变刺激椎间盘疼痛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2002年Cohen等〔2〕研究结果显示,有慢性腰背疼痛症状的人群中,椎间盘源性疼痛占65%。随着椎间盘造影术及腰椎磁共振(MR I)技术的不断发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率不断提高,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1保守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至少3~6个月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锻炼、推拿按摩、针灸、经皮电刺激、生物反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切取8只兔子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用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其交感神经纤维进行特异性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辅以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5.0)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颈椎间盘外环有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颈椎后纵韧带椎间盘区有大量密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它们互相交叉成网状或排列成丛状,且有着复杂的三维空间联系。分布于后纵韧带浅层的交感神经较深层密集(P〈0.05)。结论分布于颈椎间盘外环及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纤维是感受颈椎间盘紊乱、病变刺激的生理基础,可能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病人的39%。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目前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还存在某些争议,尤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本研究对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责任椎间盘行融合治疗,以探讨本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HIZ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采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符合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同时伴单节段HIZ的患者,经椎间盘造影28例明确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均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在符合椎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的患者中,HIZ预示着椎间盘造影的阳性率较高(84.8%)。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生活,腰痛较术前明显缓解,腰痛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表现及HIZ可提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参考,椎间盘造影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HIZ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1]。但是关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否存在、如何诊断及治疗始终存在争论。随着对疼痛产生机制以及它与脊柱力学性质关系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变得逐渐清楚,作者对此作一综述。1疼痛产生机理1.1椎间盘内神经分布及走行明确椎间盘内神经分布走行及其功能是理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然而直到最近才…  相似文献   

20.
HIZ与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对比MRI T2WI上HIZ(high intensity zone)与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9~2007年12月,对43例严重下腰痛患者进行MRI检查以及椎间盘造影术,对MRI T2WI存在HIZ表现的患者以及椎间盘造影阳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26例患者的31个节段有HIZ表现(60.5%,26/43),其中17例造影阳性,阳性率为65.4%(17/26);17例无HIZ表现的患者中4例造影阳性,阳性率为(23.5%,4/17)。43例患者中,共计21例患者23个节段造影阳性,阳性率为48.8%(21/43)。结论慢性下腰痛患者中HIZ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有较高的提示作用,但确诊仍需椎间盘造影术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