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连续入组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集束化治疗组(40例)和传统治疗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观察两组患者复苏终点、器官功能变化、生存时间、病死率.结果 最初治疗6h时,传统治疗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01);传统治疗组的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MAP显著低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01).治疗后72 h时传统治疗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明显高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01).传统治疗组总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25),两组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早期集束化治疗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33.66±26.77)d,95%可信区间(95%CI)为27.824~58.176;传统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31.334±2.376)d,95%CI:24.619~31.381;随时间的延长,两组生存率逐渐下降,但传统治疗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结论 早期集束化治疗可以减少感染性休克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对患者进行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集束化治疗。结果治疗组MAP、CVP、Sa02、ScvO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中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149例进行6h、24h集束化治疗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集束化治疗完成的情况,将研究对象以28d存活与否分别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将6h和24h集束化治疗的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集束化治疗中影响严重感染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集束化治疗中1h抗生素、留取病原学标本、2h CVP监测、HCT和气道压5项与严重感染预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集束化治疗中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therapy,EGDT)是影响严重感染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其中6hEGDT治疗达标,可以明显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赵剑斌  薛峰 《新疆医学》2012,42(3):9-12
目的:比较不同医院对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探讨对感染性休克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比较不同地区二甲医院(对照组)和三甲医院(试验组)对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试验组2hCVP、2hScvO2监测率、lh抗生素使用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0.05);试验组EGDT、Hct、限制性气道压、血糖控制依从性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P<0.01);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P<0.01)、ICU住院时间(P<0.01)及28d病死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不同级别和地区对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较低,有必要对感染性休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集束化治疗在ICU实施的依从性及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2010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49例进行6h、24h集束化治疗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了解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及对患者28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集束化治疗中早期血清乳酸的监测、EGDT(早期目标化治疗)和血糖控制,依从性偏低,其他各项依从性较好,均在90%以上。6h、24h集束化治疗达标的依从性分别为46.3%和45.2%。6h达标组的患者28d病死率为43.5%,未达标组的患者28d病死率为87.5%,24h达标组的患者28d病死率为45.9%,未达标组的患者28d病死率为78.4%,达标组的患者28d病死率明显比未达标组患者的28d病死率低(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应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我院自制的以集束化治疗为核心的表格式的临床路径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为前瞻性观察期,由急诊科收治ICU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临床路径组,分路径制定、宣传教育和方案实施3个阶段,实施6h和24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治疗.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31日由急诊科收治ICU的4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结果 ①6h内复苏集束化治疗中:与历史对照组比较,临床路径组在入急诊科后初步确诊时间、血清乳酸测定率、抗生素治疗前获取血培养的实施率、1h内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h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6hEGDT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24 h内管理集束化治疗中:临床路径组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率、血糖控制、保护性肺通气策略上与历史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历史对照组比较,路径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绝对值下降了22% (44%:22%,p=-0.030).结论 实施以6h和24h集束化治疗为核心的临床路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急诊科和ICU医师对SSC指南的依从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集束化疗法应用在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用电脑随机编码法将治疗的66例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分成对照组33例(常规疗法)、观察组33例(集束化疗法)。对比两组身体指标与身体状况。结果:治疗1 d后,观察组各项身体指标都优于对照组,3 d后器官功能得分(19. 56±2. 34分)、身体健康得分(24. 15±2. 12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集束化治疗方案应用在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该科收治的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作为"早期集束化治疗"治疗组,按照<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采取6~24h内早期集束化治疗,包括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h内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严格控制血糖治疗、机械通气控制平台压、镇静镇痛治疗等.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传统经验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6h EGDT达标35例,达标率为85.36%:住院28 d死亡11例,病死率为26.83%.41例对照组:6h EGDT达标18例,达标率为43.90%;住院28 d死亡21人,病死率为51.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6 h EGDT达标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策略较传统的经验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由泸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集束化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30例,集束化治疗组,使患者6 h达到早期复苏目标,传统治疗组采取传统经验的治疗方法.分析6、24、48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各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与预后的关系,分别记录两组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病死率、心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集束化治疗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病死率、心率、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集束化治疗组MAP、CVP、ScvO2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有效提高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王桥生  苏华  符晖  赵正亮  汤石林  李小涛  罗琼 《重庆医学》2015,(8):1039-1040,1043
目的:探索早期集束化治疗在经皮肾镜碎石(PCNL )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因PCNL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入住该院中心ICU的患者,根据是否采取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分为非集束化治疗组28例,集束化治疗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3、5天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ICU停留时间情况。根据28 d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同非集束化治疗组比较,集束化治疗组第1、3、7天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8 d ,集束化治疗组患者病死率(15.38%)明显低于非集束化治疗组(3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集束化治疗组和集束化治疗组患者IC U 停留时间分别为(9.04±4.48)d和(7.00±2.32)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治疗有利于减轻PC N L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石磊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1-3+8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30例及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PiCCO监测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心脏指数低于存活组,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脏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则呈负相关(r=0.381、-0.062、-0.084,P0.05)。结论 PiCCO监测指标中心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RICU的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RICU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入住RICU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随治疗开始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存活组患者入院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较高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差,入院ICU后6 h乳酸清除率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临床模拟实验,评价集束化治疗箱对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物品准备时间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在我科工作的医护人员44人,其中医生22名(包括本院医生、医学研究生及进修医生),护士22名.对照组为从常规放置物品处准备物品,实验组为从自行设计的集束化治疗箱中准备物品,记录各自取物时间,比较不同途径、不同人群准备物品所需时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全体医护人员物品准备所需时间为(27.0±28.9)s·次-1,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3.6±114.4)s·次-1,P<0.01.其中医生每次物品准备所需时间为(62.5±13.8)s,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32.9±101.2)s,P<0.01;护士物品准备所需时间为(8.1±3.2)s·次-1,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4.0±15.9)s·次-1,P<0.01.将进修医生和医学研究生合为非固定人员组,其单次物品准备的时间为(62.5±14.7)s,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35.3±104.7)s;非固定人员单次取物节约时间(194.61±104.98)s,明显长于本院人员的(32.29±25.98)s,P<0.01.结论 集束化治疗箱的使用显著缩短了用物准备时间,有利于EGDT的早期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层分析影响不同生存期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08例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明确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总死亡率为53.7%,生存期<30 d,30 d~89 d,90 d~365 d患者死亡率分别为27.8%、24.4%与15.3%。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与降钙素原变化率(△PCT)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HR(95%CI)分别为1.105(1.066~1.146)、1.390(1.210~1.596)与0.996(0.995~0.997)。分层分析,生存期<30 d者,预后因素为APACHE-Ⅱ评分(HR=1.104, 95%CI:1.052~1.158)、CCI(HR=1.462, 95%CI:1.204~1.775)、△PCT(HR=0.992, 95%CI:0.989~0.995)与ICU住院时间(HR=0.893, 95%CI:0.841~0.949);生存期30 d~89 d者,预后因素为APACHE-Ⅱ评分(HR=1.102, 95%CI:1.026~1.183)与△PCT(HR=0.996, 95%CI:0.994~0.998)。生存期90 d~365 d者,仅CCI(HR=1.689, 95%CI:1.065~2.679)影响预后。 结论 APACHE-Ⅱ评分、CCI与△PCT为影响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对于不同生存期的死亡患者,其预后因素稍有不同,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郭伟  陈远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84-1285
目的 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72例,治愈59例(78.7%);非手术治疗23例,治愈10例(43.4%),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5例患者病死率为27.4%(26/9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7.7%(15/26)。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5.8%(34/95)和30.5%(29/9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体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体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根据早期目标性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进行液体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已得到大家共识,最近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后期限制性液体管理同样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文中探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早期及后期液体管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67例患者纳入研究,以入ICU后6 h内液体复苏后实现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8 mmHg(1 mmHg=0.133 kPa)且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者为早期液体复苏达标(early fluid loading,EFL),入ICU后3 d内至少1 d液体负平衡的则为后期限制性液体管理达标(conservative fluid management,CFM)。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入组前6h液体平衡量无明显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3d内每日液体平衡量均为正平衡,并高于存活组(P<0.01),且3 d内累计液体量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第2天即出现液体负平衡。EFL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EFL未达标组(P<0.05),CFM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CFM未达标组(P<0.05),符合EFL和CFM的患者死亡率最低,只符合EFL或只符合CFM的患者死亡率次之,EFL和CFM均不符合的患者死亡率最高,APACHEⅡ评分、EFL未达标以及CFM未达标均为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早期充足液体复苏联合后期限制液体复苏能更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和疗效。方法将脓毒症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分别于0、4、12、24、48、72h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 index,CI)、氧合指数(PaO2/FiO2),治疗后24h、48h、7d测定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乳酸含量,行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28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48h、7dAPACHEⅡ评分、PCT、血乳酸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各时间点APACHEⅡ评分、PCT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28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皮质醇浓度与28d病死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小剂量氢化可的松能减轻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炎症反应,为原发病治疗赢得时间与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白蛋白比值(lactate dehydrogenase to albumin ratio,LAR)与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重症监护数据库中在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的脓毒性休克伴AKI患者,根据30天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的差异;并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分析时危险比(hazard ratio,HR)为1时的LAR值(13.53)将患者分为低LAR组和高LAR组,比较两组30天累计生存率的差异;通过RCS分析来比较两组30天死亡风险的差异,进一步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LAR与患者30天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289例患者。通过比较发现,死亡组LAR较生存组更高(P<0.05);RCS分析显示,LAR与脓毒性休克合并AKI患者30天全因死亡风险整体呈非线性趋势关系(c2= 62.530,P<0.001)。随着LAR的升高,患者30天住院期间全因死亡风险随之升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与低LAR组比较,高LAR组30天累计生存率更低(log-rank检验,c2= 58.880,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高LAR(≥13.53)是脓毒性休克合并AKI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入ICU时高LAR(≥13.53)是脓毒性休克合并AKI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结论仍需更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降钙素原( PC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分别于确诊后1 d、7 d、14 d测定外周血PCT水平,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好转组与恶化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PC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 PCT 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的截断值。结果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42例患者病情好转(好转组),占52.5%;38例病情恶化或死亡(恶化组),占47.5%。各个时间点,恶化组的PCT水平高于好转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恶化组的PCT水平逐渐升高,好转组的PCT水平逐渐降低(P<0.05)。在诊断后7 d,PCT评估治疗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截断值为3.45 ng/ml,灵敏度73.7%,特异度为71.4%;在诊断后14 d, 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截断值为1.05 ng/ml,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8.1%。结论 PCT水平可用于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在诊断后14 d PCT在较低的水平即可较好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