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放置的适当时间和正确的管理方法。方法4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按术后引流管放置的时间,随机分成24h组织和48h组,分别记录12、24、48h引流量。拔管时引流管末端细胞培养。结论全髋换术后关节腔引流大部分在24h内容完成,有一小部分病例需保留至术后48h。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管与不放置引流管对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单侧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02例,按入院时间分为术后不引流A组50例和术后引流B组52例。两组均为初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退热时间、输血人数、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P=0.541;P=0.143);A组出现术后并发症3例,B组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护理工作量比较有明显差异(P=0.021;P=0.035);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0,P=0.027)。结论与传统切口引流相比,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护理工作量,加速髋关节功能活动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延迟负压引流对首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符合研究条件的516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延迟2 h负压引流的297例患者分为A组(研究组),手术结束即刻开始负压引流的219例分为B组(对照组),分别统计术后失血总量、输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患者失血总量、输血量分别为(683.1±127.6)ml、(48.6±21.5)ml,对照组分别为(831.7±179.2)ml、(103.3±30.8)ml。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 4,9.663,P<0.01)。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首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延迟2 h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失血总量和输血量,降低输血导致的医疗费用和医疗风险增加,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术后康复,且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不增加患者负担,值得推广使用。在延迟时效及负压引流装置改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24小时内患者的切开引流液的观察,总结引流液性质和量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自2010年—2012年我科对28例全髋人工关节患者术后的切口引流液进行观察,分时间段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即术后8小时和术后9—24小时.结果术后前8小时引流物为血性液体,平均为223 m l,术后9—24小时引流液为淡血色并伴稀薄,平均为128m l,经统计学计算,两组间差别显著.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8小时内切口内出血较多,大部分引流液在此时间引出,应该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出血性休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引流管夹闭与否对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85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予以间断伤口引流,对照组(43例)予以自然引流。当伤口引流量≤50ml/24h,拔除引流管。分别记录两组术后8h、24h、拔除引流管时的伤口引流量及引流管引流的时间。结果:实验组8h、24h、拔除引流管时平均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引流管放置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引流可以减少伤口引流量,缩短引流管放置的时间,是一种较为理想值得推广的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的冲洗和引流2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节周围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以预防或避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鉴于手术的操作及处理不尽一致,我院于1993年1月—1997年12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13例,现对其关节腔冲洗及引流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13例...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髋关节以及周围损伤和疾病的安全、有效的常规手术方法。但是,由于手术较大,骨髓出血较多,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我科近6年来开展的229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的7例股骨头脱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涉及股骨头脱位的因素和脱位后的处理,以及预防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及术后并发症的日益增多 ,对今后如何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 ,延长假体寿命成为人工关节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从 1984 - 0 7~ 1990 - 0 1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并进行随访调查 ,着重对合并症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2例 ,女 14例 ,单侧 35例 ,双侧l例。年龄最小 2 4岁 ,年龄最大 76岁 ,平均年龄5 6岁。1.2 结果 随访时间最长 6年 ,最短 1年 ,平均 3年。本组 36例 (37髋 )中出现中晚期合并症 7例 ,占18.5 %。其中人工股骨头脱位 1例 ,占 2 .6% ,慢性骨水泥病 1例 ,占 2 .6% ;髋…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24-75(平均53.75)岁。术前及术中均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8例患者中单纯行抗生素治疗2例,清创加抗生素治疗2例,假体取出1例,一期假体置换2例,二期假体置换1例。结果:8例感染者均得到有效控制,平均随访8个月,未出现感染复发。结论: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55-59+64
目的 探讨一种既能减少THA术后失血,又不影响其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引流方式。方法 将2017年8月~2019年5月在我科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实验组:切口引流管夹闭2 h(A组)、4 h(B组)和6 h(C组)后开放,对照组(D组)持续负压引流。记录各组术后0~8 h、9~12 h、13~18 h、19~24 h的切口引流量;术前与术后24 h血红蛋白含量(Hb)差值;各组异体血输血例数;换药次数;术后第1、3天的VAS评分;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日、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实验组术后前8 h切口流量、术前与术后24 h的Hb差值、异体血输血人数及部分切口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9~12 h、13~18 h、19~24 h四组切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VAS评分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不同时间节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流管夹闭能有效减少THA术后失血,减轻患者疼痛、且不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康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术后夹闭4 h效果优于2 h、6 h。  相似文献   

12.
罗亮  罗季阳  范运强  王凯 《西部医学》2010,22(10):1881-1882
目的探讨小切口技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2月~2009年8月采用小切口技术对37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经6~18个月的回访,疗效满意,无一例切口感染、术后疼痛、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技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疗效满意,但要求专科医师以及熟练掌握小切口技术和选择合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李景龙  朱晓波 《吉林医学》2007,28(3):339-340
目的:应用负压引流与常规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研究两者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2年内入组合格患者42例,随机分成2组,即负压引流组(NPDG)和常规引流组(CPDG),术后1d、3d(拔管前)复查头部CT,从头部CT影像改善率对照疗效。结果:CT影像改善率:NPDG为75%,CPDG为18.2%,P<0.001。结论:负压引流比常规引流疗效确切,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松动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收集分析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有患侧髋部及腹股沟区疼痛,部分病例出现大腿前方及膝部疼痛;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 cm的连续透光影,或假体发生移位,手术中发现假臼、假体柄移位。4例患者的假臼用手指轻轻取出,假体周围软组织呈现浅黑色。清除浅黑色组织,取出假体,清除骨水泥,重新安装新的人工全髋。结果:35例假体松动患者,经全髋翻修术后,疼痛消失,恢复功能,效果良好。结论: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n=20),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持续泵注10 min后,以0.2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泵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监测患者术日晚20:00~术后第2天8:00期间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得出总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并每隔2 h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和呼吸频率(RR);记录术后第2天8:00时患者的PSQI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日晚20:00~术后第2天8:00间,对照组与右美托咪定组每隔2 h的MAP、HR、SpO_2及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总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SQI值明显降低,且均值小于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能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暴力。髋臼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有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当出现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时,对于部分患者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惟一有效的手术方法。髋臼骨折 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必然会增加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难度。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切口、内固定和处理异位骨、骨缺损和骨不连、选择假体、控制感染和保护坐骨神经等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无论是早期急诊还是髋臼骨折手术失败后,抑或是髋臼骨折晚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治疗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总结1例髋关节结核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复发假体松动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重视复发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重新树立治愈的信心,强调用药的指导、增加营养摄入、预防并发症、教会患者移除人工关节假体后的行走方法、长期坚持功能锻炼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式。方珐:回顾性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32例患者(共34髋)的临床资料。髋臼侧:10髋直接采用纯钛螺旋臼成型,8髋采用颗粒植骨及螺旋臼成型,6髋采用颗粒植骨,髋臼支架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股骨侧:10髋采用劈开股骨侧的方法取出假体并清除骨水泥,采用捆绑带固定,9髋采用远端开窗清理骨水泥植入加长柄假体,6髋取出假体植入加长柄,并视骨质缺损情况进行植骨,3髋股骨骨折采用骨夹板捆绑带固定。感染4例均采用一期彻底清创植入非骨水泥假体。结果:术后除髋臼侧进行支架重建的患者卧床1~2周,其余患者均在3d内下床活动。平均随访26个月(6~60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明带。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术中应根据患者年龄、骨缺损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患者髋部步态动力学和肌力的变化与髋关节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THR的患者共25例,按术后不同时期分为两组。利用压电晶体式三维侧力台和等速极力测试系统,观察两组患者健、患侧髋的曲伸肌力变化。结果:①步态测试:术后1年以内组患者健、患侧的垂直分力-时间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②等速肌力测试:双侧峰力矩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P<0.05)。峰力矩占体重比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差异显著。③临床评价: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18-60分提高到术后的78-97分。结论:术后生物力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髋周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与临床评价不一致,可能更具客观性,可作为评价THR后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偏心距的有效恢复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靖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00-140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股骨偏心距的有效恢复与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测量术后双侧髋关节股骨偏心距,应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双侧偏心距差别〈4mm者32例,功能优良者占87.5%;而偏心距未达到有效重建者21例,功能优良者占6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有效重建与髋关节功能恢复存在密切关系,重建良好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