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病理明确的中老年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我院5例中老年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行螺旋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4例患者均发现程度不同的腹水、腹膜增厚、大网膜密度增高、腹膜后或腹腔淋巴结,1例患者仅表现为腹膜少许渗出;腹膜增厚表现为不规则增厚的腹膜伴强化;大网膜改变主要为密度增高,2例形成"饼状腹";4例患者可见腹膜后或腹腔直径小于1.0cm的淋巴结,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例可见腹膜后及腹腔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内见无强化干酪样坏死区。结论:螺旋CT检查对诊断中老年结核性腹膜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JAK2V617F突变量对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存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10-2016.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和治疗的ET患者229例,采取患者的骨髓血标本2 ml,肝素抗凝,红细胞裂解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DNA抽提试剂盒抽提患者基因组DNA。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扩增目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出12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标本。再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并通过测序方法检测PCR筛选的准确率。结果:伴有血栓形成的ET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量高于未发生血栓组(23.2%vs 14.2%),(P 0.05);WBC计数升高组( 10×10~9/L)及HGb浓度升高( 150 g/L)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量高于对照组(P 0.05),17例脾肿大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量高于45例脾脏未肿大组(P 0.05),年龄、性别与JAK2V617F基因突变量之间无相关性(P 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JAK2V617F突变量对生存率无统计学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WBC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年龄、性别及脾肿大对生存率无影响(P 0.05)。结论: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影响ET患者的临床表现,JAK2V617F突变负荷量与是否形成血栓相关,性别、年龄与基因突变负荷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POEMS综合征误诊1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将 1998~ 2 0 0 3年我院收住的 POEMS综合征误诊 1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6例 ;发病年龄 2 0~ 4 6岁 ,平均 34岁。 15例均为慢性起病 ,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 12例 ,皮肤色素沉着 2例 ,水肿 2例 ,男性乳房胀痛 1例。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 :多发性神经病 15例 ,均表现为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 ,行走困难 ,走路有踏空感等感觉运动异常 ,其中 2例患者合并上肢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 ,视乳头水肿 3例 ;脏器肿大 :肝肿大 9例 ,脾肿大 8例 ,淋巴结肿大 6例 ,四肢水肿 9例 ;内分泌障碍 :男性乳腺增生 5例 ,阳痿 7例 ,女性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收治的4例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例患者行X射线和CT检查,另2例只做CT检查。3例患者呈多灶多肺叶分布,以两肺下叶及背侧最多;4例病灶呈磨玻璃密度影合并大片状实变;2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4例实变肺组织内见充气支气管征。其他征象:少量胸腔积液3例,未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肺炎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监测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超声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PTL的39例超声和21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岁。超声表现:弥漫型PTL 10例,其中8例甲状腺肿大,9例腺体回声不均匀性减低,8例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例腺体内出现钙化;结节型PTL 29例,其中19例出现甲状腺回声不均匀性减低和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6例结节回声减低,3例结节内出现钙化;39例PTL中2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CT表现:弥漫型PTL 4例,2例病灶呈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结节型17例,14例病灶呈低密度,2例病灶出现钙化,以上21例PTL的CT在分型与超声分型呈现对应关系,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上纵隔淋巴结肿大。在14例增强CT中10例为轻中度强化,9例为均匀强化。结论:PTL超声与CT表现各自具有特征性,两者可相互补充,有助于PTL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猫抓病淋巴结炎影像学表现,提高对猫抓病淋巴结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猫抓病淋巴结炎患者影像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两例均行CT检查,共评价6个淋巴结,短径约0.9~3.7 cm。1例CT示左下颌淋巴结肿大,环形强化;第2例患者CT示右侧腋窝见5个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边缘模糊;同时行MR检查,MR示右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稍低信号,淋巴结边缘模糊,周边见网格状长T2WI信号。结论:猫抓病淋巴结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影像学表现对猫抓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头颈部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RDD)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淋巴结外RDD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发生于眼眶3例,颅内2例,颅外1例,鼻腔1例。7例中除1例眼眶RDD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外,余6例均为单纯淋巴结外病变。3例眼眶病变表现为眼眶浸润性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破坏;2例颅内病变发生于硬脑膜,T2WI呈明显低信号;1例颅外病变表现为帽状腱膜下软组织肿块,侵袭颅骨向颅内生长;1例鼻腔病变患者表现为鼻腔均质肿块。结论 头颈部淋巴结外RDD在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征性。当发现颅内硬脑膜肿块、T2WI呈明显低信号、眼眶浸润性肿块以及鼻腔内占位时应考虑到RDD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发病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61岁,其中男12例,女5例。IV期患者9例(529%),B症状的患者4例(235%)。影像表现包括:空气支气管征13例,支气管扩张9例,多发小结节11例,磨玻璃影9例,胸腔积液4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3例。确诊方法:手术2例,纤支镜活检5例,经皮肺穿刺活检9例。病理表现为大量B淋巴细胞浸润。治疗:手术6例,化疗10例,未治疗1例。预后:中位观察时间48个月,1例失访,4例复发,其余均存活。结论肺MALT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病理,化疗效果及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结节病的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收治的曾误诊的肺结节病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因浅表淋巴结无痛性增大、低热、食欲减退、恶心、盗汗、体质量减轻、皮肤瘙痒、气急,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初步诊断为纵隔淋巴瘤;3例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低热,伴咳嗽、痰中带血1例,胸闷、气急1例,血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弱阳性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肺纤维条索样高密度影,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肺结核;4例因刺激性干咳、声音嘶哑、气短、低热、胸痛、咯血等症状就诊,胸部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初步诊断为中心型肺癌。2例行浅表淋巴结活检术,7例行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确诊为肺结节病。误诊时间为2~5个月。9例确诊后均予醋酸泼尼松治疗,总疗程为1年,肺部病灶明显吸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肺结节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影像学表现多以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对称性增大为主,易误诊为肺癌、纵隔淋巴瘤、肺结核等多种肺部疾病。熟知本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警惕性,仔细鉴别诊...  相似文献   

10.
胸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CT和MRI与病理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的9例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结果 9例中位于前纵隔1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4例,左肺斜裂1例。临床出现症状者其病灶多位于中纵隔,有2例伴副肿瘤性天疱疮。CT上1例出现灶中央区分支状钙化。MRI上病变与周围分界清晰度更佳。病理上9例均为透明血管型,CT增强除1例表现为不均匀中度强化外,均呈显著强化。结论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密切相关,结合较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及栓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及栓塞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依据为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方法(8例),外科手术、病理(2例)。超声测量肾大小,观察肾内有无异常回声,观察肾内动、静脉血流信号的分布情况,测量肾内段或叶间动脉血流参数。结果 4例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首先被超声正确提示后迅速采取了治疗措施,2例成功地进行了肾动脉插管溶栓治疗,2例超声显示肾动脉主干从部分阻塞至完全阻塞的发展过程。6例肾动脉栓塞患者,分别表现为楔形低回声伴血流信号缺失(2例),正常灰阶表现伴局部血流信号缺失(1例),局部血流信号分布稀疏(2例)和正常(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诊断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及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灶的CT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伴转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11例患者,病灶原发于腹膜后者5例,其中伴肝转移2例、髂骨转移1例,颅骨转移1例;病灶原发于纵隔内者4例,其中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肺部转移1例;原发于椎体旁者2例,其中肋骨转移1例,肝转移1例;转移灶螺旋CT表现为类圆形、环形强化影,骨质破坏、淋巴结肿大伴环形强化、肺内均匀强化结节。结论: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灶的螺旋CT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点,熟悉这些影像学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本病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恙虫病脑膜炎和脑炎是恙虫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 [1 ] ,经治疗预后良好 ,但易误诊 ,我们在 1990~1998年收治 14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年间我们收治恙虫病住院患者 93例 ,依照文献 [2 ,3 ] 诊断。恙虫病脑膜炎和脑炎 14例 ,其中男 9例 ,女5例 ;年龄 14~ 78岁 ,来自城市 5例 ,农村 9例。病前 2周内均有野外草丛接触史 ,均有发热、焦痂和溃疡、皮疹、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恙虫特征性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本组 14例中有脑膜炎表现 11例 ,脑膜脑炎表现 3例 ,全部病例均有头痛 ,出现呕吐 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伴有喉癌的多原发癌的MSCT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伴有喉癌的多原发癌患者5例,3例患者有20年以上的吸烟史;3例喉癌术后并发其他原发癌的患者经不同程度的放、化疗及免疫治疗.5例多原发癌患者中,2例同时癌及1例异时癌患者第二原发癌均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其他2例异时癌第二原发癌分别为软腭及悬雍垂恶性肿物和颈部恶性淋巴瘤.分析其MSCT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多原发癌包括2例同时癌和3例转移癌.MSCT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的各部位原发病灶均表现为典型的恶性肿瘤影像特点;2例伴有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结论 喉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其他部位检查发现有典型恶性肿块影像学表现时,尤其是对有长期吸烟史及术后进行过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患者,要考虑多原发癌可能.对喉癌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的颈部及其他部位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图像结合轴位图像对四肢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四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下肢或上肢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本组病例中动脉断裂5例,其中1例显示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4例,均有血栓形成;动脉狭窄2例,其中1例为外压性,另1例为血栓形成所致;假性动脉瘤形成9例,均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1例。14例患者进行了血管探查手术,MSCTA对于血管损伤和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手术所见完全符合,而对动脉血栓显示的准确率为71.4%。结论MSCTA对于创伤性血管损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推广用于创伤患者血管损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认识,并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例ET转AML患者在转变前后进行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JAK2 V617F基因检测及转变后进行免疫学检测,比较转变前、后的特点,以及临床特征、诊治经过。结果:例1患者诊断ET 5年后转化为AML-M2a,患者放弃治疗出院;例2患者诊断ET 6年后转化为AML,化疗1个疗程后骨髓部分缓解,后血小板持续上升达702×10^9/L,呈ET骨髓象,1年后AML复发,再行化疗未缓解;例3患者诊断ET 7年后转化为AML-M6a,患者放弃治疗出院。3例ET转化为AML的形态学异形性较初诊急性白血病更明显,单纯依靠形态学均未能准确分型,结合免疫学检测后才能较准确分型。例1和例2 ET患者转变前、后JAK2 V617F基因均阳性,例3患者ET时期阳性,转AML后阴性。例1患者ET转化AML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复杂染色体核型,而例2和例3患者均显示为正常核型。结论:ET转化的AML形态学异形性较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更显著,需结合免疫学检测才能较准确分型;ET转化为AML可能未涉及JAK2 V617F基因突变,可能与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出现相关;ET转化的AML病情凶险,化疗疗效差。  相似文献   

17.
陈黎  胡艳  幺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7):6669-6670
现将我院1997/2008年收治的布氏杆菌病(布病)误诊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1例,发病年龄1-3岁1例,4-6岁1例,7-9岁2例,10-12岁3例,13-15岁1例,平均年龄9岁。本组均有反复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乏力、多汗表现。其中5例有肝肿大,3例有脾肿大。2例有浅表淋巴结的肿大,4例有腹腔淋巴结的肿大,其中3例有肝门区的淋巴结肿大,2例有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转归,建立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诊治的的125例年轻E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全部125例患者中,男37例,女88例,诊断时中位年龄32(18-40)岁。随访中18例(14.4%)出现严重血栓事件。多因素分析表明,JAK2 V617F(HR=8.895,P=0.001)、既往血栓史(HR=8.001,P0.001)及WBC≥12.0×10~9/L(HR=5.225,P=0.002)为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及血栓危险因素不同于整体ET人群,因此建立了年轻ET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即根据JAK2V617F(2分)、既往血栓史(2分)和WBC≥12.0×10~9/L(1分),将年轻ET分为低危(0分)、中危(1-2分)和高危(≥3分),3组的无血栓生存有显著差异(χ~2=32.223,P0.001)。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HR=0.081,P0.001),但只有在中、高危患者中,减低血小板药物可降低血栓发生率[14.3%(5/35)vs 36.4%(12/33),χ~2=4.416,P=0.036]。7例患者(5.6%)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其中1例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后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仅诊断时WBC≥15.0×10~9/L是疾病进展危险因素(χ~2=5.434,P=0.020),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减低血小板药物均不能阻止疾病进展。结论:中国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与血栓危险因素与整体ET患者不同,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对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88例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前期(prefibrotic primary myelofibrosis,pre-PMF)与明显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overt-primary myelofibrosis,overtPMF)、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临床表现区别。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连续诊断的88例MPN患者的临床相关参数(包括诊断分型、血常规检测结果、脾肿大状况、骨髓巨核细胞数和纤维化程度、相关基因突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连续纳入88例MPN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岁(20~88岁),有32例(36%)为≥65岁的老年人,46例(52%)为男性,22例(25%)出现脾肿大;检出JAK2 V617F突变者为51例(58%),CALR突变者为5例(6%),MPL突变者为2例(2%),三阴性者为30例(34%)。88例患者分型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者共20例;ET为23例;PMF共45例,其中pre-PMF为23例(占PMF的51%),overt-PMF为22例(占49%)。在overt-PMF患者中,CALR基因突变阳性率高达18%(4/22)。pre-PMF患者的临床症状比overt-PMF患者轻,其出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低下的比例及平均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比overt-PMF患者低(P值分别为0.048、0.034、0.037)。pre-PMF患者与ET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而pre-PMF患者中出现脾肿大的百分比及白细胞增多的百分比高于ET患者(26%比4%,61%比17%,P值为0.043和0.007),且随访发现,ET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pre-PMF患者长(前者未达,后者为94个月,P=0.038)。在pre-PMF中,三阴性患者又比JAK2突变患者的中位年龄小(59岁比62岁,P=0.030)、发生脾肿大例数多(4例比2例,P=0.017)。结论:MPN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pre-PMF与overt-PMF患者呈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区分两者很有必要。prePMF与ET的临床表现相似,但预后不同,ET预后较好,通过组织形态学诊断结合次要临床标准来区分两者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在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中的主要表现。方法:以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间于我院进行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治疗的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根据分析,急性起病及亚急性起病患者分别为20例及5例;16例首发症状为头痛,剩下分别为癫痫及头晕各4例,1例为视物不清;对其实施MRI检查,可发现后循环供血区病变较为常见,有相等或较低信号出现于病灶T1WI及弥散加权成像中,高信号则出现于病灶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及弥散系数中;对其实施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9例患者为妊娠高血压的患者,临床症状趋于正常时间为治疗1至2周后,9例颅内血管狭窄及4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全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6例),其中症状好转时间在治疗后2至4周的患者为12例,另外3例患者合并新发脑梗死(视物模糊2例,肢体偏瘫遗留1例)。结论:根据导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高血压种类不同,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症状,并且具有不同的转归情况,所以应首先判断患者高血压类型,再对其予以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