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4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替米沙坦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另设正常人32例为正常组.在服药前、服药第6月分别测量Pmax及P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Pmax及Pd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者Pmax及Pd均较正常人明显延长,服药第6月治疗组Pmax及P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结论 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较正常人增大,替米沙坦能够缩短Pmax及Pd.  相似文献   

2.
李如松 《中外医疗》2009,28(25):83-83
目的为探讨胺碘嗣和替米沙坦联合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5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威2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实验组给予胺碘嗣和替米沙坦联合干预,观察其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胺碘酮和替米沙坦联合可减小Pd、Pmax,同时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max),左房内径及复发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将58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另设正常人29例为正常组。治疗组给替米地沙坦80mg/d,1次/日,对照组给予利尿剂和钙拮抗剂。在服药前、服药3个月分别测量Pmax及Pd、左房内径及房颤发生率、复发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可使Pmax和Pd明显缩短(P<0.05),左房内径稍缩小(P>0.05),房颤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1),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虽也使Pmax和P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左房内径几乎无影响(P>0.05),房颤发生率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较正常人增大,替米沙坦可减少Pmax和Pd,减少阵发性房颤发生率,使左房内径有缩小趋势,并能改变心房的结构异常和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并与78例老年高血压病但无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Pmax、P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LAD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max和Pd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复律后复发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方法:入选50例阵发性房颤转复的患者,按3个月内有无复发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d。结果:房颤复发组Pd和Pmax较未复发组Pd和Pmax明显延长(P均〈0.05),Pd≥40ms组房颤复发率较Pd〈40ms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Pd延长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00例,按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观察组45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对照组55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max—Pmin),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舒张末期的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max、P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左心房内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预测因子;两组的舒张末期的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P波离散度、左心房内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将它们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辅助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陆炜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58-59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预测与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按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观察组35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对照组25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max—Pmin),并计算Pd≥40ms、Pmax≥120ms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d≥40ms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灵敏度为87.6%、特异度为90%、阳性预测值91.3%;Pmax≥120ms时的灵敏度为83.7%、特异度为85%、阳性预测值87.3%。结论我们可以将Pmax、P波离散度联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这有助于临床辅助诊断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真正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老年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并与52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max分别为(124,23±10.22)ms和(106.34±8,35)ms,Pd分别为(48.87±7,68)ms和(35,56±5,12)ms,前者均大于后者(P〈0,01)。在观察组,Pmax≥110ms时,预测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7.6%;Pd/〉40ms时,预测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1%。结论Pd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敏感心电图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5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为30人;对照组为29人。实验组给予卡托普利干预,观察卡托普利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ACEI可减小Pd、Pmax,同时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徐慧春  彭国顺 《河北医学》2009,15(5):529-532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PA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的影响,探讨其对房颤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6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及非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类降压药治疗,观察药物治疗6个月前后心电图(ECG)中的Pmax和Pd及超声心动图(UCG)中的左房舒张末内径(LA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Pmax、Pd、LADd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能降低PAF患者Pmax和Pd,改善患者左房功能。结论:治疗组的Pnlax、Pd和LAD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缬沙坦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Pmax和Pd,改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11.
冷立军 《中原医刊》2011,(22):33-36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中的药理学机制。方法将90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福辛普利治疗;在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分别测定每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并观察服药6个月后房颤复发率,再分析房颤复发与BNP、CRP、AngⅡ、左心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前与服药后6个月相比较,SBP、DBP、BNP、CRP、AngⅡ、LAD和Pd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仅SBP、DBP明显降低(P〈0.01),其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现BNP、Pd、CRP、AngⅡ与房颤复发关系最密切,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明显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BNP、Pd、CRP和AngⅡ对房颤的预测、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P波离散度对甲亢患者并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对甲亢患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3例甲亢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4组:A组(对照组)即单纯甲亢无房性心律失常组;B组为房早组,C组为短阵房速组;D组为阵发性房颤组。在为窦性心律时,依据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测量P波时限,计算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d。结果:A、B两组Pmax、P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C、D组与A组Pmax、P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0%,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77%;Pd≥4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4%,特异性83%,阳性预测值81%;Pmax≥110ms及Pd≥40ms合并预测房颤敏感性72%,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88%。结论:Pmax、Pd可预测甲亢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Pmax与Pd结合预测房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40)。恢复窦性心律后2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胺碘酮、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AD小于对照组(P〈0.01),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黄维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9-20,59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房颤分为房颤组(n=20)和无房颤组(n=2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对这些指标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房颤组较无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1);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比较,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左房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和左房直径增大是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肌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6例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联合氟伐他汀(40 mg/d)口服,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分别记录2组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房直径(LAD)、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和A峰峰值流速(V_A)、左房射血力(LAEF),并观察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3.3%vs 48.8%,P〈0.05);治疗12个月后,窦性心律时,对照组除LA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除LAD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房肌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及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揭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拉西地平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每月随访1次,观察患者血压、房颤、左房内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0.121、0.091、0.074,均P〉0.05);治疗6个月研究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4.754.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t=5.526、7.459,均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左房内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12个月时研究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t=4.629,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长期用药(半年以上)可明显改善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效改善左房重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观察 32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 、Pd ,并与 30例健康对照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Pmax:心房颤动组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12 0 8± 12 6 )ms比 (10 1 2± 11 9)ms,P <0 0 1〕 ;Pd :心房颤动组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47.6± 13.4 )ms比 (2 7 9± 9 8)ms,P <0 0 1)〕 ;Pmin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Pmax>110ms、Pd≥ 4 0ms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Pd可作为预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徐占领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09-210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治疗组),治疗随访时间1年,比效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8.88%、47.65%,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测得他们的超声心动图治疗组患者LAD、LAEDV及LAESV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的LAEF均明显增加,但治疗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及改善左心房功能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患者68例,测定消融术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P波离散度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56例,复发组12例,分析2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复发组BMI、P波离散度及LAVI高于成功组,环肺静脉消融后,成功组P波离散度及LAVI较消融前明显减小,且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而复发组2指标差异无明显变化,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波离散度及LAVI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1.263,95%CI 1.0181.676;OR=6.372,95%CI 3.2681.676;OR=6.372,95%CI 3.26818.348,P均<0.05)。结论 P波离散度及LAVI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