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周围神经卡压是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手术松解来研究治疗。对此问题,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术式应用临床48例,方法:在Mackinnon所设计了的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神经卡压松解四种不同疗法的优劣。分组:A组仅去除卡压;B组去除卡压后用手术刀切开神经外膜;C组去除卡压后行高压氧治疗。D组去除卡压后用手术刀切开神经外膜然后行高压氧治疗,术中不同时间(1~4周)进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测,所有操作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同时应用术中肌电监测技术。结果:动物实验揭示神经卡压物去除后再切开神经外膜,然后行高压氧治疗,此种方法为较理想的神经卡压松解术式,结论:术中应用肌电持续监测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手术方法的准确性与手术操作的精确性,提高了周围神经手术的疗效。临床应用48例病人、43例随访12~18个月,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卡压损伤引起神经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卡压损伤后组织学改变与卡压时间的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n=15),其中45只制备成神经卡压模型,A组:神经卡压1周后去除硅胶管;B组:神经卡压2周后去除硅胶管;C组:神经卡压3周后去除硅胶管。D组:只分离神经不进行卡压。各组分别于去除卡压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各组神经卡压区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和阶段性脱髓鞘改变,卡压时间越长病理变化越重。卡压松解后1-5周,A组卡压区域和远端的脱髓鞘改变与B、C组相比明显减轻。结论:周围神经卡压损伤程度与卡压时间成正比,及早去除卡压有利于损伤神经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与康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永善  孙莉敏 《现代康复》2000,4(12):1773-1775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可表现为不同神经在同一部位受卡压,或同一神经在不同部位受卡丈夫人而产生不同的疾病名称和康复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在制定相应康复治疗对策上也应有能遵循的共同原则,作结合国内外有关献就其概念、病因、临床与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不同时间的声像图变化,以及卡压时间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20只,随机均分为5组。4只分离坐骨神经不进行卡压,作为对照组;16只分为4组,分离坐骨神经后,分别神经卡压2,4,6,8周,作为卡压2周组、卡压4周组、卡压6周组、卡压8周组;各组分别去除卡压后即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检查。超声观察坐骨神经的直径、连续性、外膜边缘整齐与否及内部回声情况;诱发电位仪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对照组在观察时间段内未见明显改变。各卡压组随卡压时间的延长,神经卡压段及两端内径逐渐增粗,卡压两端局部形成瘤样改变,内部回声逐渐减低,线性回声连续性差,神经外膜逐渐增厚,MNCV和SNCV随着卡压时间延长而减慢。各卡压组神经卡压区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和阶段性脱髓鞘改变,卡压时间越长病理变化越重。卡压2周组神经束内髓鞘轴索和神经束膜纤维出现明显水肿,余各卡压组可见髓鞘崩解,轴突变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逐渐明显。各卡压组坐骨神经远端、近端直径较对照组增大,MNCV和SNCV较对照组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卡压组坐骨神经直径与MNCV和SNCV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和-0.69,P0.05)。结论超声可实时、准确地反映神经慢性损伤后形态的动态变化,周围神经卡压损伤程度与卡压时间成正相关,及早去除卡压有利于损伤神经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5.
随着肌骨超声评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特有的影像探查优势,弥补了传统检查的不足,使其逐渐成为诊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周围神经卡压的超声表现基础上,学者们通过研究提出了针对各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量化标准,以及其他诊断参考指标,本文就相关的内容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对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周围神经卡压是一种周围神经特定部位受到卡压而引起的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是手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白1854年Sir James Paget最早描述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一腕管综合征以来,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许多学者在临床和解剖等多方面的不懈探索.在其病因、解剖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据卡压性质分为急性卡压和慢性卡压。急性卡压可造成神经内外血流的阻断而影响神经功能。慢性卡压可引起神经内缺血、缺氧,进而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如不解除卡压.可引起神经营养障碍,最终可导致不可逆性损伤.[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肘外侧疼痛解除与其相关周围神经卡压点局封治疗的关系。方法:对16例肘外侧疼痛患者的相关周围神经卡压点及肘外侧压痛处作局部封闭,每周1次,连续3次。结果:16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12例,好转3例,无效1例。结论:肘外侧疼痛可能与周围神经卡压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经过某些解剖上狭窄部位的急、慢性挤压或者反复摩擦造成局部水肿等炎症反应,使局部容积减小,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该处甚至远处神经发生脱髓鞘改变,出现支配区不同程度的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现象称之为神经卡压综合征。传统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及电生理检测,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近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 )对周围神经卡压症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对中重度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各30 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通过单纯神经松解术和神经松解术联合使用mNGF 的二种治疗方法,比较患者神经功能及手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腕管综合征联合治疗组患者拇短展肌CMAP 的潜伏期(LAT )由术前的(8.0±0.2)ms 降至术后的(4.6±0.2)ms,手功能优良率达93.3% ;手术治疗组患者拇短展肌CMAP 的LAT 由术前的(7.8±0.1)ms 降至术后的(5.9±0.4)ms,手功能优良率达73.3%,两组术后LAT 和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肘管综合征联合治疗组患者尺神经传导速度(MNCV )由术前的(31.3±0.4)m/s 增至术后的(40.8±0.3)m/s,手功能优良率达86.7% ;手术治疗组患者MNCV 由术前的(29.7±0.7)m/s 增至术后的(37.1±0.5)m/s,手功能优良率达66.7%.两组术后MNCV 和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术联合使用mNGF 对受累神经和手功能恢复的效果均优于单纯手术治疗,且mNGF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A(实验)、B(空白对照组)两组。制备Mackinnon坐骨神经卡压模型。A组术后第1d至术后12周,局部行分米波辐射,B组于A组治疗同时行空白对照。术后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轴突图像分析和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多、髓鞘发育成熟,神经膜细胞中S-100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神经传导速度快且波幅较高。结论:分米波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提高再生神经中S-100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利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改善周围神经端侧吻合质量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伟  罗永湘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72-1573
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研究的方法,对当前应用较多的实验模型、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端侧吻合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和分析。结果表明端侧吻合作为一种新的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目前因所采用方法的原因,结果尚不一致;临床应用病例尚少,缺乏大量的病例总结;缺乏对其质量改善方面的评价指标。端侧吻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有必要就其机制及质量改善作深入研究,其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陈倩  刘丹  唐占英  胡志俊 《大医生》2022,(3):141-144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的压迫综合征.西药治疗该病的消炎镇痛疗效明显,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而局部封闭注射,因起效快、不易复发得到大众认可,但偶见头晕、过敏等不良反应.物理疗法可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有消炎消肿、软化瘢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中医的中药内服外用、针灸、小...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适应缓慢牵伸机理的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幅度缓慢支体延长地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延长后,行胫后神经复合感觉电位(CSEP)及腓肠肌,胫前肌脊髓诱发肌电图(EEMG)测试,结果 延长10%时,胫后神经CSEP及胫前肌EEMG的峰值显著下降,20%时,胫后神经CSEP,胫前肌EEMG的峰值,潜伏期及腓肠肌EEMG的峰值均显著异常,30%时,胫后神经CSEP,胫前肌及腓肠肌EEMG的潜伏期,峰值,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5例单纯内镜手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5例单纯内镜下行神经减压术患者加强术前心理疏导、术后病情观察及适时适当康复训练指导等有效护理.结果 5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周围神经卡压微创手术后早期(24小时)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神经及肌肉功能恢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最常用的电生理实验数据和组织学实验数据、常用的神经功能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以提供基础研究参考。方法:采用24只SD雄性大鼠制作胫神经部分损伤模型,体质量200~250g在两周时分别观察损伤侧胫神经功能指数、诱发神经电图改变(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面积)、损伤处远近端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小腿三头肌肌肉重量。结果:有髓纤维残留比率和M波最大波幅(r=0.985,P=0.005)和面积(r:0.745,P=0.02)、肌肉重量(r=0.565,P=0.037)之间相关性好。M波最大波幅和面积之间相关性好(r=0.531,P=0.03).M波最大波幅和面积与神经传导速度、肌肉重量之间相关性差。神经功能指数和所有其他参数之间相关性差。结论:在神经部分损伤时,有髓纤维残留比率和电生理指标、肌肉重量之间相关性较好,是较好的神经损伤后评估神经功能的指标。神经功能指数和其他参数之间相关性差,不适用于神经部分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7.
经皮电刺激对慢性神经卡压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皮电刺激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用40只大白鼠采用Mackinnon所设计的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在卡压20周后,分成4组进行实验:A组:不减压组;B组:减压组;C组:减压+电刺激组;D组:仅做电刺激组。结果 C组电生理与病理检测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 神经减压+电刺激的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研究的方法,对当前应用较多的实验模型、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端侧吻合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和分析.结果表明端侧吻合作为一种新的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目前因所采用方法的原因,结果尚不一致;临床应用病例尚少,缺乏大量的病例总结;缺乏对其质量改善方面的评价指标.端侧吻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有必要就其机制及质量改善作深入研究,其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方法 总结14例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患者的临床与电生理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34.7岁,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14例患者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时延长,11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14例感觉传导速度、感觉动作电位波幅正常,12例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正常;12例拇短展肌、14例拇指对掌肌见纤颤电位和/或正锐波;14例旋前方肌、小指展肌与指浅屈肌肌电图检测均正常。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的可靠手段,能为临床提供客观、准确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局部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动物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电刺激组缩短,波幅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局部电刺激的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