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胎头倾势不均(包括前后及左右不均倾)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观察200例头位初产妇,分成胎头倾势不均组(A组)及胎头均倾组(B组)。结果:A组35例、B组165例难产发生率分别为51.43%及9.1%,胎儿窘迫发生率为25.71%、4.24%,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4.29%、1.82%,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8.57%、0,P值均<0.0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5.71%、0,P<0.05。结论:胎头倾势不均对分娩造成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降低母婴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00例胎头位置异常拟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单胎产妇分为三组。观察组200例,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照Ⅰ组200例,用苏氏旋转胎头法,对照Ⅱ组200倒,用汪氏旋转胎头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对比三组转位成败、产程、新生儿产瘤、血肿、产妇软产道的血肿、裂伤情况。结果:观察组转位成功率均高于对照Ⅰ、Ⅱ组(P〈0.01),第一、二产程均短于对照Ⅰ、Ⅱ组(P〈0.01),新生儿产瘤、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Ⅰ、Ⅱ组(P〈0.01),产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Ⅰ、Ⅱ组(P〈0.01,P〈0.05)。结论:用新式旋转胎头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转位成功率高,对降低阴道分娩中母婴损伤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阴道助产手术中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在处理头位难产中的作用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40余年来共77064例分娩产妇中,胎头吸引术7899例,胎头吸引失败改产钳术593例,分析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主要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结果: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中以胎儿窘迫居首位(38.21%),其次分别为胎头异位及产程延长(29.43%、16.45%)、宫缩乏力(6.03%);巨大胎儿23例,发生产妇Ⅲ度会阴裂伤3例,不完全子宫破裂1例,宫颈严重裂伤4例,新生儿骨折2例,及发生面神经麻痹、头颅颜面损伤等。结论:应用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应严格掌握指征,胎儿窘迫、宫缩乏力应以产钳术为首选,所有阴道助产手术都应视为尝试性操作,若发现困难及早改变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4.
胎头前不均倾发病率在胎头位置异常占第 4位[1] 。其特点是胎头侧屈 ,往往有产程活跃期阻滞的产程特征 ,难以经阴道分娩 ,处理不及时 ,给母婴带来严重危害。本研究将我院 12 1例胎头前不均倾的产程特点进行分析 ,以加深对此类型头位难产的重视 ,及早发现、早处理 ,防止产程延长 ,减少母婴严重并发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分娩产妇总数2 46 73例 ,其中前不均倾 12 1例 ,占分娩总数 0 49%。产妇年龄 2 0~ 40岁 ,平均2 9 8岁 ,孕周在 38~ 42之间 ,初产妇 86例 ,经产妇 35例。1 2 结果分…  相似文献   

5.
李爱云 《护理研究》2003,17(6):341-341
胎头异常占难产的绝大多数 ,而枕后位、枕前位中的胎头不均倾势较少报道 ,容易被忽视 ,通过对胎头左右不均倾势 84例临床观察 ,探讨胎头左右不均倾势的诊断、处理及护理。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7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共分娩产妇5 62 0例 ,其中胎头左右不均倾势 84例 ( 1.5 % ) ,其中 ,枕前位不均倾势 62例 ,枕后位不均倾势 2 2例 ,年龄最大 36岁 ,最小 2 2岁 ,平均 2 6岁。1.2 骨盆外测量  84例胎头左右不均倾势 ,骨盆各径线均在正常范围。1.3 胎头左右不均倾势的诊断标准 阴道检查宫口近开全或开全 ,胎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在胎方位异常中的应用。方法将360例足月单胎、头位、进入活跃期后出现持续性枕横、枕后位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20例。A组孕妇采取对侧卧位法进行转位,B组孕妇采取徒手旋转法进行转位,C组孕妇采取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法进行转位。观察3组孕妇转位成功与失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的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结果 C组孕妇转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孕妇转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孕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8~10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4~7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0~3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的方法纠正持续性枕横、枕后位的胎方位异常可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对头位难产产妇分娩指标及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2月—2020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87例纳入研究对象。依照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作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助产分娩,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徒手旋转胎头术助产分娩。分析并比较两组助产结局、分娩指标、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的助产成功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第二产程时间及总分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29.55%(P<0.05);研究组新生儿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徒手旋转胎头术可明显改善头位难产产妇的妊娠结局,有助于保障母婴生命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69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的处理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们所收治的69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实验组)应用体位改变法纠正胎方位并配合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与对照组的69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进行了结果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产程为12.354-4.72小时,与对照组的16.004-3.89小时相比,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的顺产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7%(P〈0.05);实验组的剖官产率仅为1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0%(P〈0.05)。实验组的产后出血率、官内缺氧发生率和低Apgar评分新生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头位置异常是引起难产的首要原因。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位,成功率高,使难产变顺产,减少了因胎头位置异常所致的产程延长和对母儿的危害,减少了新生儿并发症,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新式旋转胎头法对降低母婴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降低母婴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00例胎头位置异常拟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单胎产妇分为三组.观察组200例,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照Ⅰ组200例.用苏氏旋转胎头法,对照Ⅱ组200例,用汪氏旋转胎头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对比三组转位成败、产程、新生儿产瘤、血肿、产妇软产道的血肿、裂伤情况.结果:观察组转位成功率均高于对照Ⅰ、Ⅱ组(P<0.01),第一、二产程均短于对照Ⅰ、Ⅱ组(P<0.01),新生儿产瘤、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Ⅰ、Ⅱ组(P<0.01),产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Ⅰ、Ⅱ组(P<0.01,P<0.05).结论:用新式旋转胎头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转位成功率高,对降低阴道分娩中母婴损伤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产妇临产时胎头高浮的分娩结局。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临产时胎头高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胎头高浮的相关因素及分娩方式。结果:胎头高浮的发生率占头位分娩的16%,227例胎头高浮的初产妇仅15例顺产,其难产发生率为93.39%。结论:初产妇临产时胎头高浮是难产的信号之一,与胎方位异常、骨盆异常、胎盘脐带因素以及巨大胎儿等有关、胎盘脐带异常及胎方位异常是导致胎头高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胎头位置异常在胎位异常分娩中造成的难产率较高,其中以持续性枕后位及持续性枕横位较常见,据报道,头位难产占分娩总数的21%,因此,头位难产在产科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提高分娩质量,减少头位难成的发生,降低手术产率,对徒手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83例进行分析。通过手法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使异常的胎头位置变为正常胎头位置通过产道,使头位难产变为经阴道顺产。结果:83例异常胎头位置通过手法旋转纠正74例,成功率89.2%,而且一旦旋转成功,都能经阴道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与正常胎位分娩比较无著性显差异(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旋转胎头术在难产产妇处理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难产产妇180例,依据处理方法分为手旋转胎头术组和常规助产分娩组两组,各90例。对比分析两组助产结局、第二产程时间、总分娩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神经行为。结果 手旋转胎头术组产妇的助产成功率为97.78%,明显高于常规助产分娩组(82.22%),转产钳助产率、转剖宫产率分别为0、2.22%,均明显低于常规助产分娩组(8.89%、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旋转胎头术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和总分娩时间分别为(25.38±5.10) min、(2.00±0.20) h,均明显短于常规助产分娩组[(34.26±6.02) min、(2.46±0.50) h],产后出血量为(231.57±18.46) mL,明显少于常规助产分娩组[(321.35±30.01)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vs. 15.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潢川县人民医院分娩的孕妇10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对照组采用常规自然分娩,比较两组产妇顺产率、产伤率、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伤率及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头助产能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伤及产后出血,保证良好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在产程中的应用,协助胎头俯屈,改善胎头方位,促进产程进展,利于阴道分娩,使难产转化为顺产。方法:对1998年元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0例产程进入活跃期的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经过改变母体位.人工扩张和封闭宫颈水肿,加强宫缩等处理。胎头仍然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者,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及腹部推动胎儿背部为脊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纠正胎头为枕前位。结果:本法可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为枕前位。90例经过徒手旋转胎头分娩的新生儿无死亡.无胎盘早剥及产后出血.74例经阴道正常分娩。10例胎头吸引助产。6例行剖宫产,成功率达82%。结论:严格掌握头位分娩评分标准,严密观察产程中胎头机转的变化.适时行徒手旋转胎头为枕前位分娩,能减少产程延长对母儿的危害,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儿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对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3cm经阴道检查确诊胎头浮动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当宫口开大3—4cm时,在宫缩期间嘱产妇取蹲式体位,并由助产士给予指导;对照组取平卧位或侧卧位直至宫口开全,不予体位指导至分娩结束。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顺产率及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可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孔令君 《护理研究》2003,17(8):458-459
目的 :探讨初产妇单胎头位活跃期停滞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 :将 1999年—2 0 0 1年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头位活跃期停滞的 8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单胎头位产程正常的 86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停滞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胎头位置与正常组比较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②停滞组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平均潜伏期与正常组比较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在骨盆正常的情况下 ,新生儿体重、胎位异常、产妇的心理因素及潜伏期长短都与活跃期停滞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活跃期胎头浮动系统干预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初产妇按产程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程处理。观察2组活跃期时间、活跃期胎头下降速度和产后2、24 h出血量,剖宫产率、宫颈裂伤、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活跃期时间短、活跃期胎头下降速度快及产后2、24 h出血量少、剖宫产率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低(P<0.05或P<0.01);观察组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活跃期胎头浮动初产妇系统干预,可加速胎先露下降,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单利霞 《临床医学》2020,40(4):14-16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术在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60例头位难产产妇,所有产妇均为枕横位或枕后位难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比较两组的自然分娩率,产伤、产后出血发生率,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头皮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46.67%,14/3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6/30),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伤、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头皮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可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是处理枕横位以及枕后位难产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570例持续性枕后位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苏式组、汪氏组各190例,每组采用不同的徒手旋转胎头方法,比较其转位成功率、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与苏式组、汪氏组比较患者转位成功率高、剖宫产率降低、第二产程明显缩短、新生儿窒息率降低(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采用新式旋转胎头法旋转胎头,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王晓萍 《临床医学》2012,32(8):19-21
目的 探讨手转胎头术最佳时机的选择.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鹿寨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30头位难产产妇,根据宫口扩张大小进行手转胎术的时机分A、B、C组,对比分析三组的转位成功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阴道分娩平均时间、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 C组手转胎头成功率为94.5%,显著高于A组(67.4%)及B组(71.8%);剖宫产率为5.5%,低于A组(32.6%)及B组(28.2%);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为(9±1)分,优于A组的(7±2)分及B组的(7±2)分;经阴道分娩平均时间为(409±70)min,显著短于A组的(509±102)min及B组的(509±122)min;产后出血(148±56)ml,明显少于A组的(208±63)ml及B组的(213±68)ml.结论 头位难产适时给予手法旋转胎头,纠正胎头方向,可缩短产程,使胎儿顺利娩出,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同时有效降低分娩过程中对母儿的损伤,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