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儿童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国外报道脑瘫发病率占新生儿的2.0‰~2.5‰,自1970年以来患儿总数保持稳定,或轻微增长[1].我国江苏、河北、四川、黑龙江、甘肃及广西六省(区)1~6岁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脑瘫发病率为1.92‰[2].  相似文献   

2.
也谈小儿脑瘫的社区康复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儿童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小儿脑瘫的发生率高达5‰,这意味着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儿童发生脑瘫,而且需要康复。若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其是在出生6个月~3岁间进行康复治疗,大部分脑瘫儿童可能完全康复,否则将因残疾而影响终生。由于机构康复的覆盖率低、费用较高、陪护人员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等原因,目前我国脑瘫儿童有条件在医院或其他康复机构中接受康复治疗的,为数十分有限,这就给社区康复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脑瘫患儿剪刀步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是儿童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由脑瘫引起的剪刀步使患儿行走困难。1996年3月~1998年9月,采用综合康复方法对24例有剪刀步的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国内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有关资料,中国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为1.8‰~4‰。脑瘫虽是非进行性的,但运动功能障碍却长久存在,因此有大量现存患儿,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患儿产生。随着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国内的康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性瘫痪25例病因与综合康复治疗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江门529000)张冰杨爱武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儿童严重致残重要原因,我国发病率平均1.8‰~4‰(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儿科学》)。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所致非进...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目前已是小儿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4‰,国际上统计脑瘫的发病率为1‰~5‰犤1犦。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脑瘫属五迟、五软、五硬、痿证、痴呆等范畴。中医针灸学,经过漫长的临床实践,证明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具有调整脑电生理活动,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及调节血浆中神经递质含量等作用。现将医院康复科1996年~2000年276例针灸治疗的小儿脑瘫病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76例中男180例,女96例,年龄5个月~8岁,其中5…  相似文献   

7.
陈星 《浙江临床医学》1999,1(2):126-127
脑性瘫痪(脑瘫)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我国发病率为1.8‰~6‰。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提高康复率有重要意义。本对1995~1998年临床确诊为“脑瘫”的52例患进行了植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和颅脑CT的检查。三项检查的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据文献报道,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并且每年递增约4.6万例。脑瘫患儿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护士的职责,亦是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社会共同的康复任务。我国因机构康复费用高,服务面小,出院后患儿康复训练及护理往往不能持续进行。而社区康复护理就地就近,经济有效,适应了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9.
王丽华 《上海护理》2009,9(3):64-66
小儿脑瘫(Cercbral palsy,CP),是指从小儿生到出生后1岁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障碍^[1]。CP患儿的发生率为1‰-5‰,国内CP发生率为1.8‰-4‰,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2]。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国兰  万欣 《中国康复》1997,12(4):174-175
脑性瘫痪(CP)是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1月内多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语言、听视障碍及癫病发作。目前康复治疗方法不一,作者自1992年10月~1996年10月采用以穴位封闭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脑瘫34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对象349例患儿均为住院患者,男217例.女132例,男女之比为1.64:l。年龄35d~4岁,2.5岁以内者占多数。脑瘫分型以痉挛型为多占74·78%,其次为肌张力低下型,偏瘫型及手足徐动型较少。主要伴随症状为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癫痛发作…  相似文献   

11.
王丹  钟清玲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474-1478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患儿在妊娠期及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合并癫痫、惊厥、智力障碍、言语障碍、情绪异常等健康问题。全球脑瘫发病率约为1‰~5‰,2013年对我国12个省的研究~([1])显示,我国脑瘫发病率为2.48‰,约有400万~500万脑瘫患儿。研究~([2-4])指出,脑瘫虽不能治愈,但长期康复治疗可延缓患儿畸形的发展,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脑瘫5例康复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国际上统计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0.1%~0.5%,我国的发病率为0.18%~0.4%,并且世界范围内脑瘫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我国有脑瘫患儿100万,边远山区发病率是城市的2倍。1995年,香港“关怀行动”组织,选择我市作为云南省的贫困区,在我院首次开展职业治疗方法,取得一定疗效,使原来认为不可能恢复或放弃治疗的肢体残疾和心理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现对脑瘫5例康复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脑性瘫痪(CP)是出生前后大脑发育期间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发病率1.5‰~5‰。近年来我国治疗脑瘫的着眼点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疗效评估无统一标准。脑瘫的治疗由于大脑受损的原因、部位和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脑瘫的...  相似文献   

14.
学龄期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脑瘫 (CP)的发病率为 1.8‰~ 6 .0‰。 0~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 6 2万[1]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CP患儿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治疗 ,家庭康复便日益显出其必要性。笔者自 1998年 6月起对 2 6例大龄CP患儿进行家庭随访和康复指导 ,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CP患儿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3.5~ 15 .2岁 ,平均 8.4岁 ;痉挛型 12例 ,手足徐动型 4例 ,弛缓型 6例 ,混合型 4例。1.2 评估 采用FIM (功能独立性评估 )统一评估[2 ] ,包括自我护理、大小便控制、体位转移、行走、交流、社…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将脑瘫定义为: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发生可以由脑损伤所致,也可以由脑发育缺陷所致[1]。脑瘫的发病率世界各国报道均不一致,约为1.5‰~4‰[2],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为2‰~3‰[2],洪世欣等[3]报道我国为1.2‰~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继小儿麻痹症被控制后儿童主要的运动残疾性疾病和康复对象。其发病率约为1.5‰~5‰。近年来,脑瘫的概念范围有扩大趋势,一些学者将新生儿期以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获得性中枢性瘫痪也划规到脑瘫之中犤1犦。窒息、早产、核黄疸一直被认为是引起脑瘫的三大主因。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复苏方案推广、光照疗法的应用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建立,产时窒息、核黄疸明显减少;随之…  相似文献   

17.
正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由发育中的大脑静态(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儿童姿势和运动障碍综合征,是造成儿童终身残疾的最常见原因[1]。2013年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我国脑瘫的患病率为2.46‰。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是脑瘫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四肢瘫和痉挛型偏瘫[3]。  相似文献   

18.
国内脑性瘫痪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自1987年我国第一个专业的脑瘫康复中心——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建立以来,如今,我国已有很多医院和专门的康复机构在研究脑瘫,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脑瘫发病率、病因、诊断、医疗、康复、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护理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庆瑜 《护理学报》2006,13(7):30-31
脑性瘫痪是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主要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不仅表现为中枢神经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和视力、听力、语言障碍,癫疒间、智力低下、行为异常、感知障碍等[1]。脑性瘫痪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为1.8‰ ̄4‰[2]。由于脑性瘫痪患儿的病程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碍,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社区康复和家庭护理适应了这一需求。许多学者在此领域也已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现将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护理现状和发展情况综述如下。1脑瘫儿童治疗方法在我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  相似文献   

20.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的病因及早期干预康复的效果。对母孕早期感染、早产儿、宫内窘迫等原因导致脑瘫进行论述,从而证明围生期是脑瘫的多发期,其病因是可以预防的,加强围生期保健即可预防脑瘫的发生。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特别是在家长配合下,可以康复小儿脑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