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胆道引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斌  吴志勇 《消化外科》2006,5(6):471-474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癌,又称Klatskin瘤。手术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方法。许多患者确诊时存在明显的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包括:(1)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肠道所致营养不良和内毒素血症;(2)胆汁淤积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和胆道感染。这些变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机能障碍、胃黏膜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损害。手术后易发生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病死率高。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癌,又称Klatskin瘤。手术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方法。许多患者确诊时存在明显的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包括:(1)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肠道所致营养不良和内毒素血症;(2)胆汁淤积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和胆道感染。这些变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机能障碍、胃黏膜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损害。手术后易发生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病死率高[1]。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手术风险较大,是肝胆外科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出现,通过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手术可切除性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CT与磁共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术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CT和MRI对肝门部脂管癌的成像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5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磁共振与CT表现,通过和手术病理对比,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成像价值。结果 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性、定位率分别为91.56%和100%;对肿瘤可切除性判断的阳性预测值为90.69%;CT的定性、定位率、可切除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3.41%、75.61%、58.82%,和磁共振的有明显差异。结论 MRI较CT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更高,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cholangiocarcinoma,PHC),又称作Klatskin瘤,是指起源于胆囊管汇入以上的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胆道上皮恶性肿瘤。目前公认根治性切除是治疗PHC的最有效手段。但该肿瘤居于肝门部之中央部位,手术复杂、风险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6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分析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行上腹部64排CT检查,然后使用软件辅助系统进行肝脏、肿瘤、血管、胆道的三维重建,显示血管和胆道与肿瘤的三维关系,进行虚拟的肝切除手术方式设计.结果 成功完成对肝脏、肿瘤、血管以及扩张胆道的三维重建,其画面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放大观察.术中证实术前评估和规划及设计的虚拟手术方式与手术的实施一致.手术切除的肝脏体积与软件辅助系统评估的体积差别在5%左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能对肝门部胆管癌作出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 ,又称 Klatskins肿瘤 ,临床上并不少见 ,手术切除率低 ,预后较差 ,为减少盲目手术探查 ,做好可切除性术前评估十分重要。我院 1990~ 1997年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 52例 ,其中手术治疗 16例 ,本文仅就这 16例病人的手术探查所见与术前影像检查所见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 病例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 12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4 7岁 ,最大 72岁 ,平均 58岁。1.2 临床表现16例病人都有进行性黄疸 ,病史 15~ 2 0天 ,1例伴有腹痛 ,12例肝脏肿大 ,2例有腹水 ,1例上腹可触及包块。1.3 手术探查所见16例病人均经手术探查和 /或病理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6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分析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行上腹部64排CT检查,然后使用软件辅助系统进行肝脏、肿瘤、血管、胆道的三维重建,显示血管和胆道与肿瘤的三维关系,进行虚拟的肝切除手术方式设计.结果 成功完成对肝脏、肿瘤、血管以及扩张胆道的三维重建,其画面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放大观察.术中证实术前评估和规划及设计的虚拟手术方式与手术的实施一致.手术切除的肝脏体积与软件辅助系统评估的体积差别在5%左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能对肝门部胆管癌作出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6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分析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行上腹部64排CT检查,然后使用软件辅助系统进行肝脏、肿瘤、血管、胆道的三维重建,显示血管和胆道与肿瘤的三维关系,进行虚拟的肝切除手术方式设计.结果 成功完成对肝脏、肿瘤、血管以及扩张胆道的三维重建,其画面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放大观察.术中证实术前评估和规划及设计的虚拟手术方式与手术的实施一致.手术切除的肝脏体积与软件辅助系统评估的体积差别在5%左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能对肝门部胆管癌作出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影响。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58例血清总胆红素(TB)>85μmol/L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减黄和其他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31例(53.4%,31/58),平均减黄9d,减黄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25)μmol/L,与减黄前的(292±103)μmol/L及未减黄组术前的(382±174)μ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减黄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32/58);减黄组为58.1%(18/31),未减黄组为51.9%(14/2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影响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为肝切除,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TB>340μmol/L。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的风险性较高;术前胆红素过高易引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前是否减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64排CT三维血管重建术前对胃癌血管侵犯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64排CT血管三维重建(3D CTA)进行胃癌术前评估中对肿瘤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间经胃镜确诊为胃癌并接受手术探查的40例患者进行术前CT影像的CTA重建,判断胃周血管侵犯情况,与术中探查结果对比.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CTA重建,14例提示血管侵犯的患者有12例术中探查证实血管侵犯;CTA判断血管侵犯的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96.4%;术前CTA判断胃周血管是否受侵与手术判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99,P>0.05).结论 64排3D CTA可作为胃癌是否侵犯血管的有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胆道三维重建技术协助胆道梗阻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64层CT胆道三维重建(spiral CT cholangiograply,SCTC)在胆道梗阻中的运用价值和优缺点.方法 对20例胆道梗阻患者,包括肝门部胆管癌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6例,胰头肿物4例,胆管狭窄2例进行SCTC检查,了解胆道树成像的图像质量以及对梗阻性质判断的准确率.结果 8例肝门部胆管癌中6例患者得到较完美的胆道树成像,2例患者胆道树部分显影.7例患者的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手术探查一致.4例胰头肿物、2例胆管狭窄、1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术前SCTC均能得到较完美的胆道树成像,能准确提示梗阻的部位和病因.5例复杂的左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虽能正确提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分布和位置,但难以得到较完美的胆道树成像.结论 SCTC可作为除复杂左右肝内结石外的胆道梗阻患者的术前评估的常规方法,其运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术前了解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解剖,指导术中N07组淋巴结的清扫.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术前检查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起始位置.结果 本组共观察731例.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干者635例,其中起于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分支处者176例,起于腹腔干前1/3者292例,起于中1/3者135例,起于后1/3者32例.起于其他地方者共78例,其中起于腹腔干与腹主动脉夹角处者9例,起于腹主动脉者28例,起于胃脾动脉干者27例,起于脾动脉者4例,起于肝总动脉者4例,起于肝左动脉者1例,起于肝胃动脉干者4例,起于肠系膜上动脉者1例.15例胃左动脉缺如.3例特殊变异.结论 术前掌握胃癌患者胃左动脉起始位置及变异情况对顺利清扫其周围淋巴结,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成像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在我科行3D评估的3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CT及MRCP基础上进行三维重建,获得3D图像,显示肿瘤与血管、胆道的三维关系,并进行虚拟的手术方式规划及可切除性评估.结果 35例患者均成功获得3D图像,除l例外其余患者均可行手术治疗,预测肿瘤可切除的准确性为97.1%,虚拟手术规划与实际大体一致.结论 3D成像对于判断肝门部胆管癌与血管、胆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作出准确的可切除性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位肝移植术前受体的门静脉系统进行评价。方法对230例原位肝移植术前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门静脉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伴静脉曲张127例,下段食管和(或)食管旁静脉曲张75例(占59%),胃左静脉伴有或无胃底静脉曲张33例(占30%),脾静脉明显曲张29例(占22.8%),部分伴有脾肾静脉曲张,附脐静脉曲张16例(占12.6%),肝门旁静脉曲张7例(占5.5%)。门静脉系栓子形成63例,肝硬化和肝硬化伴有肝癌的门脉栓子发生率分别为11/82(占13.4%)和52/148(占35.1%)。肝动脉门静脉瘘13例,其中12例合并有肝癌(占肝癌发生率8%)。门静脉海绵样变性7例,均伴有门静脉主干栓子。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位肝移植术前受体的门静脉系统评价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显示门静脉系统的多种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对胆道梗阻患者的术前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4月胆道梗阻患者60例,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下鼻胆引流术,通过鼻胆引流管行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评价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对胆道梗阻患者的胆道树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 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60例,胆总管、肝总管、左右肝管显影60例,显影率为100%,胆囊管显影48例,显影率为80%,可清晰显示胆囊管的走行及汇入胆总管的位置.结论 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可清晰显示胆道树结构,尤其是胆囊管的走行,为术中判断胆道树结构及胆囊管走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 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束后在GE ADW4.4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和强化程度,肿块周围和(或)内部有无血管影,肿块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分析肿块的来源与性质。结果:8例EGIST中,位于腹膜后3例,肠系膜3例,小网膜1例,肝脏1例。肿瘤最大径平均(11.0±2.4)(7.7~15.0)cm,圆形或卵圆形4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平扫肿块内密度不均,见斑片状、瘢痕状及大片状坏死囊变区,囊变坏死部分CT值为25~28 HU,实性部分CT值为34~47 HU,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3例,CT值较平扫增加15~22 HU;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CT值较平扫增加40~55 HU。门静脉期渐进性强化6例,CT值较动脉期增加10~25 HU。坏死区未见强化。增强后肿瘤周围和(或)内部可见线状扭曲血管影6例。结论:E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结合MPR对于EGIST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建议为术前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