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表现及诊断 分型:热性惊厥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通常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发病年龄多在0.5~6岁;体温骤升时很快出现惊厥发作(通常发生在体温骤然升高的12小时之内,体温>38.5℃,多在39~40℃);呈现全面性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10分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热退1周后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若无高危因素,本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1、发热的分度根据体温的高低不同,将发热分为如下四度:(1)低热:温度为37.3-38℃(2)中等热:温度为38.1-39℃(3)高热:温度为39.1-41℃(4)超高热:温度为41℃以上2、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自发病起可分为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1)前驱期:根据发热病因的不同,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表现各异,多数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四肢酸痛和食欲不振等。(2)体温上升期:有骤升和渐升之别,体温骤  相似文献   

3.
刘晓莉 《中原医刊》2006,33(9):72-72
1病历报告患儿,男,3岁。因“发热2 d伴右颈部肿物1 d”入院,入院前2 d无明确诱因下出现发热,热型呈弛张热,体温在38.0~40.0℃,第2天出现右侧颈部肿物,疼痛,且进行性增大,颈部活动受限。于中医院静脉滴注“先锋必、双黄连”1 d及退热处理,效果不佳,故来我院。查体:体温39.9℃,脉  相似文献   

4.
经行发热是指女性每到月经期,或者经行前、后,即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症状,也称“经来发热”。少数患者则于经间期(排卵期)发热。发热时,一般体温多不太高,约在38℃左右。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每月均有发作,经前或经期发热者,经净后其热自退;经后或经间期发热者,三天左右其热也多能自退。若偶有一次经期发热,或经期外感发热者,均不作本病论。  相似文献   

5.
HSP70对大鼠IL-1β性发热及脑内 AV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70对大鼠IL-1β性发热反应的影响,并研究其与脑内精氨酸升压素(AVP)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讨HSP70是否参与热限作用.方法:(1)60只大鼠随机分为热应激(HS)处理组(A组)和经热应激处理前10 min加用放线菌酮(CHX)组(B组),Western 印迹法观察热应激处理后0、4、8、12、16 h各自下丘脑内HSP70的表达水平.(2)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HS IL-1β组,经热应激处理后,在HSP70表达最高时,向其下丘脑视前区(POA)注射IL-1β;②CHX HS IL-1β组,于应激前10 min腹腔注射CHX;③IL-1β组,仅注射IL-1β;④对照组,仅注射1 μl生理盐水.连续观察体温变化指标8 h,绘制体温变化曲线.(3)30只大鼠按方法(2)分为4组及HS组(只进行热应激处理,不注射IL-1β);测定体温变化曲线中体温高峰时各自脑内AVP含量.结果:(1)各时间点A组HSP70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4、8、12、16 h的HSP7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0 h,其中12 h的表达水平最高(P<0.01).(2)IL-1β注射后15 min,体温开始升高,120 min达发热高峰.HS IL-1β组各时间点的体温变化指标与IL-1β组有显著差异(P<0.05,P<0.01),高表达的HSP70能明显抑制IL-1β性发热的幅度.单独注射IL-1β 120 min时VSA中AV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HS IL-1β组(P<0.05),而与CHX HS IL-1β组无显著差异.各组间大鼠体温高峰期下丘脑中AVP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高水平表达的HSP70能抑制IL-1β性发热;HSP70对IL-1β性发热的抑制作用是否与VSA中AVP含量的变化有关,是否参与了大鼠的热限作用仍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鼠灌胃退白汤后的急性毒性反应,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用经口给药测定小鼠口服退白汤的急性毒性反应,以1 360 g(生药)·(kg·d)-1剂量的退白汤(相当于成人临床每日用量的480倍)给小鼠灌胃,给药后观察14d,详细记录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结果:除用药前2 d部分小鼠食欲减退、粪便颜色棕褐色外,其他一般情况均正常,未出现小鼠死亡,解剖检查内脏器官无异常;给药前正常组摄食量、体质量、体温分别为(3.2±0.3)g·d~(-1)、(23.1±1.4)g、(37.2±0.5)℃,退白汤组分别为(3.3±0.4)g·d~(-1)、(22.9±1.2)g、(37.4±0.4)℃,两组摄食量、体质量、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正常组摄食量、体质量、体温分别为(5.5±0.8)g·d~(-1)、(33.8±3.7)g、(37.1±0.5)℃,退白汤组分别为(5.4±0.6)g·d~(-1)、(34.2±3.9)g、(37.2±0.4)℃,两组摄食量、体质量、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白汤毒性较低,安全性好,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主因“发热3 d、胸痛半天,心跳骤停40 min”于2019年1月10日14:56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代诉患者2019年1月7日劳累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伴畏寒、寒战,无鼻塞、流涕。外院予退热处理,体温可下降正常,但反复。1月10日出现胸闷胸痛,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14:56转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查体:体温36℃,脉搏122次/min,呼吸频率29次/min,血压76/32 mm Hg(1 mm Hg=0.133 k Pa)。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活动中,医护人员在获得患者的体温数据后,还常常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患者24小耐的体温曲线。发热病人体温曲线的形状就叫热型.由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型,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热型还可以改变,且这些表现与改变往往具有某种规律性.因而了解患者的热型.将对医护人员判断疾病的性质,把握疾病的演变及转归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眩晕不同中医证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彩色多谱勒超声的方法观察各种眩晕证型间与脑动脉血流的变化关系。方法 :将 1 72例眩晕患者进行中医学分型 ,并测量各证型的血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 72例不同眩晕患者中西医诊断与中医证候分布有显著意义 (P <0 0 1 )。不同眩晕证型间脑动脉血管弹性减退发生率及血流速度异常变化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不同疾病的眩晕其证候分型各有特点 ,不同证候分型的血流速度异常变化又具有一定分布特点。结合中西医特点 ,多普勒超声在各种眩晕证候诊断上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建立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48只SD大鼠分层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9 d拍颈椎X线片侧位片,观察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术前1 h、术后29 d后分别测定右侧臂丛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记录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 该模型可以出现明显椎间盘变化及神经功能传导损伤的变化。[结论] 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的动物模型可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期)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正> 病历摘要男,4岁。因音哑、发现右颈部包块3个月,于1987年2月12日以“右扁桃体肿物”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高热、精神萎靡(体温持续在40℃左右)。经抗炎治疗后热退。1周后患儿再度出现高热、嗜睡伴  相似文献   

12.
廖××,男性,18岁,未婚,湖南省人,职业民工。因寒战、发热、大汗8天,昏迷3小时于1989年9月19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0天前往海南省做工,8天前突然出现寒战,1~2小时后发热,体温高达40℃左右,出大汗后热退,每日发作1次,没有明显时间节律性。自觉乏力、纳差。曾在当地就医,诊断为“疟疾”,服抗疟药4片(1次量),症状无改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核磁共振光谱(NMR)技术对苯基苯酚型酚醛树脂进行了结构分析.通过1H-NMR和13C-NMR计算树脂分子结构中邻、对位羟甲基相对含量比,发现苯基苯酚型酚醛树脂的相对含量比(5.0:1~4.3:1),远大于一般氨酚醛树脂(1.9:1~1.2:1).同时对几种酚醛树脂的热性能、残碳率、贮存稳定性以及工艺温度下粘度的变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微观角度为苯基苯酚型酚醛树脂具有各种优良性能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劳力型热射病大鼠模型,与居民型热射病大鼠模型比较。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劳力型热射病组(E-HS)、居民型热射病组(C-HS)和相应的正常对照组(E-NC和C-NC组),每组16只。热射病组大鼠予39℃热暴露,E-HS组除了给予39℃热暴露外,同时让其在跑台持续运动。监测各组大鼠核心体温和动脉收缩压变化,对比核心体温调节反应和生存时间。结果 E-HS和C-HS组大鼠表现出不同的核心体温调节特征。尽管最大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比C-HS组大鼠,E-HS组大鼠核心体温上升速率显著加快(P0.05),成模时间显著缩短(P0.05),总热负荷和严重热负荷均显著减少(P0.05),预后更差(P0.05)。结论劳力型热射病大鼠模型相较与居民型热射病大鼠预后差,劳力型热射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可为研究劳力型热射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住院病人常规体温测量最适时间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住院病人传统探热时间与其他探热时间测定的体温差别 ,以及住院病人和护理人员认为最佳的探热时间选择。方法 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外科住院病人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在Excel建库 ,并用SAS 6 1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传统探热时间 (14 :0 0 - 14 :30 )测得的体温与其他时间段测得的体温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病人和护理人员选择的最适探热时间具有“趋同性” ,均喜欢在 13点之前 ;(3)传统探热时间既不受住院病人、也不受护理人员的欢迎。结论 各科室可根据需要 ,选择在 13点以前作为病人的常规探热时间 ,使之既方便工作安排 ,又不会影响病人午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经调脏法”治疗不同证型的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4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按不同中医证候分为肝胃郁热、胃肠实热及气阴两虚3型,每型80例,每型再随机分为针刺+推拿+中药组(1组)20例、针刺组(2组)20例、推拿组(3组)20例、中药组(4组)20例.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腰围、体质量,计算BMI,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并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肝胃郁热、胃肠实热、气阴两虚3型4组治疗前后体质量、BMI、腰围,以及血糖、血脂变化比较(P <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2、3、4组治疗后比较,治疗1组疗效显著(P<0.05).结论:中医“通经调脏法”即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干预其他治疗方法组.  相似文献   

17.
<正> 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及时给予人工循环和呼吸,以使病人智能得到恢复,这个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称为复苏术,或称心肺脑复苏(CPCR)。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对心肺脑复苏,无论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或临床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方法不断出现,为进一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现将近年来复苏术中一些比较令人注目的新观点、新动向摘要介绍如下。一、心跳停止复苏“安全时限”的修正传统观点认为:在正常体温条件下,人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的五期临床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有发热 ,出血和肾损伤三大主征 ,并先后出现 5期经过。1 发热期(1)发热 :发热为 HFRS的必备症状。体温可迅速升高达 4 0℃以上 ,其发热特点为 :1热度 :以高热多见 ,约 1/ 3患者体温高达4 0℃以上 ,其余大多在 38~ 4 0℃之间 ,少数患者低于 38℃。2热程 :多数为 3~ 7天 ,亦有达 10天以上者 ,平均 5天左右。3热型 :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少数病例呈不规则热型。4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轻型病例及家鼠型患者 ,常于热退后病情减轻 ;中、重型病例热退后病情反而加剧为本病的特点之一。(2 )感染中毒症状 :HFRS全身中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体温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利于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方法: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46例,描绘每一病例的体温变化曲线,归纳分析体温变化特点。结果:1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热程均>36小时,热程96小时以内142例,120小时以内4例,体温变化37.8~40.5℃。118例体温变化36~86小时呈稽留热。3例死亡病例在病情突变前最高体温38.7℃。结论:发热是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热程达36~60小时,神经系统多可受累。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2岁,农民,家住淄博市沂源县。2002年5月14日,因“发热(体温38.3℃),全身乏力2日,脐周疼痛1日”就诊本村卫生室,诊断为“上感”,给予肌注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等,热退,全身症状减轻。16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