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TNSR)表层神经束切断术(STS)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TN患者实施STS,随诊4.8~9.8年,并进行三叉神经根的组织学研究.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痛觉消失,1例术后意外死亡,6例痊愈;组织学显示,典型的TNSR出脑干后纤维平行排列,3~6 mm后从外周开始换鞘膜,分叉并渐向中央区域扩展,形成TNSR表层的小神经纤维束与中央区域的巨束纤维.结论:环行切断TNSR的表层纤维束可根治TN,并保留神经的其他功能,组织学研究显示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神经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高位切断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自2002年起开展三叉神经高位切断撕脱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翼腭窝是面深部的一个重要结构,与颅内外许多腔隙和窝相交通。经上颌窦径路处理翼腭窝区域病变由于手术径路深邃,视野受限,操作困难,易发生并发症。上颌窦径路上颌神经高位切断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段。笔者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上述手术治疗的总结,为此区域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明确该类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提供相关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 2019年4月,在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研究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9篇临床研究,包含1 3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有效率很高[RD=0.89, 95%CI (0.82, 0.95),P<0.001],术后鼻通气阻力减小[MD=0.33, 95%CI (0.03,0.62),P=0.03],鼻塞症状评分降低[MD=3.30, 95%CI (0.60,6.00),P=0.02],喷嚏症状评分减小[MD=3.21, 95%CI (1.80,4.62),P<0.001],流涕症状评分减小[MD=3.33, 95%CI (0.66,6.00),P=0.01],并发症发生率很低[RD=0.04, 95%CI (0.01, 0.08), P=0.03],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有效率约为89%,术后鼻通气阻力和鼻塞、打喷嚏、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4%,因此该术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AR患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7.
改良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减少乙状窦后径路桥小脑角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疗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常规乙状窦后径路在皮肤切口、骨窗位置、颅内操作技术及硬脑膜缝合等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 ,并采用改良乙状窦后径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 5 4例。结果 :5 2例术后止痛效果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 ;2例术中未见三叉神经 ;随访 2~ 9年 ,复发 2例 ,为眶下神经痛 ,行眶下神经切断后疼痛消失。结论 :改良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暴露桥小脑角较充分 ,操作更方便 ,并能减少颅内意外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7例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探讨其诊断、手术治疗效果和手术适应证选择的依据。方法采用2%利多卡因或0.75%布比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经乙状窦后进路进入桥小脑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舌咽神经周围仔细探查引起舌咽神经痛的可能病灶,并切断舌咽神经。结果术中发现仅2例舌咽神经表面有小脑后下动脉压迫,7例舌咽神经根周围均有明显的蛛网膜增厚、粘连,术后7例舌咽神经痛均完全消失,痊愈出院。其中3例原伴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及血压偏低者,术后亦恢复正常,随访8个月~6年(平均3.7年)无复发。结论舌咽神经痛确诊后,采用乙状窦后进路舌咽神经切断术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神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1.
前庭神经切断术(vestibular neurectomy)被广泛和有效的应用于治疗梅尼埃病导致的顽固性眩晕以及其他一些经药物或保守手术治疗无效的耳源性眩晕。前庭神经切断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对于85%~99%梅尼埃病患者而言,可以在消除眩晕的同时保存听力,从而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翼管神经切断术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就翼管神经切断术的理论基础,手术方法,儿及并发症的献资料进行综述,介绍了翼管的应用解剖。  相似文献   

13.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5年经手术证实的病例,从临床上解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神经血管减压术的长期疗效。方法:1985年以来采用乙状窦后和迷路后进路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65例,对获得信访和门诊复查、手术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587例进行总结。结果:587年术中未2见血管压迫者49例(8.35%),余538例(96.65%)有血管压迫,多数病例可见神经根有明显的血管压迹或神经根扭曲(静脉压迫无此现象)。疗效:538例神经血管减压术者治愈529例,治愈率98.33%,有效3例(0.56%),无效6例(1.12%,其中1例为顽固性面痛)。治愈者中复发48例(9.07%,静脉压迫者基本全部复发)。感觉根部分切断49例,2例复发,1例顽固性面痛。结论:三叉神经痛主要病因为血管压迫神经根,神经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长期疗效稳定。静脉不应视为压迫血管。顽固性面痛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年多来在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58例的经验体会。方法经乙状窦后进路在神经内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检查三叉神经根及周围区域有无异常血管或其他病灶压迫情况,对责任血管进行分移减压或神经感觉支部分切断、垫片、分解粘连、切除肿瘤等治疗。结果 58例TN者术中发现三叉神经根有责任血管压迫者55例(94.83%),部分为多动脉或动静脉双重压迫;在血管压迫的同时伴有蛛网膜粘连者19例,3例为单纯的重度蛛网膜粘连。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4年(平均2.6年)56例,其中2例术侧耳鸣伴听力下降,6例面部浅感觉减退。无疼痛复发者。结论神经内镜的全景化,高分辨率视野有助于准确判定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可检查手术显微镜难以窥见的盲区。准确判断分移减压是否彻底,垫片位置是否合适,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被广泛受为治疗顽固眩晕的标准的破坏性手术。本文对该手术入路的演变,手术步骤和效果分析等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17.
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颈内探查,其中45例实施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7例实施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术后止痛效果良好。文中对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前庭神经切断术后的前庭代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前庭神经切断术后的前庭代偿过程。方法对1998-2005年10例前庭神经切断术后患者.观察自发性眼震和平衡失调的持续时间,并对4例术前、后眼震电图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患者术后均出现快相向健侧的水平性眼震,持续4~7天消失,平衡失调恢复时间为一月至一年不等,年龄越大持续时间越长。4例进行眼震电图检查的患者,3例前庭功能均丧失,1例热水试验出现反向眼震。结论前庭代偿是前庭神经切断术后患者康复的必然过程,前庭康复训练可缩短前庭代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扭曲致三叉神经痛三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阵发性疼痛,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根受其周围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近期临床工作中发现3例基底动脉扭曲所致三叉神经痛,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与半面痉挛神经超微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对比研究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例特发性半面痉挛、2例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及2例正常三叉神经、面神经根的透射电镜结果,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半面痉挛的超微结构改变基本相同,与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正常神经根的超微结构进行对比,证实血管与肿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导致了神经超微结构改变。结论:三叉神经痛和半面痉挛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