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内服与外治法治疗黄褐斑1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自制中药面膜和口服祛斑丸,配合外涂3%氢醌霜治疗面部黄褐斑136例,总有效率为84%,中药面膜采用喷雾按摩,其主要成份皂角、细辛、白芷、白附子等。祛斑丸主要成份为丹参、陈皮、红花、当归等,内外并治,取其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益气养血之功,减少色素合成,共同达到祛斑,增白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皮肤病。由于本病多发于孕妇或内分泌紊乱的妇女。又称“妊娠斑”,中医学称之为“面尘”。  相似文献   

3.
周丽娜  张芹 《河北中医》2002,24(4):272-272
1998~2001年,我们运用中药内外结合治疗面部黄褐斑9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1995-2001年中药内治、外治疗法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皮肤病.由于本病多发于孕妇或内分泌紊乱的妇女,又称"妊娠斑",中医学称之为"面尘".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医辨证将黄褐斑分为肝郁、血瘀、湿热蕴结,肾虚及气血不足五型,分别拟疏肝、活血,清热利湿,温肾及补益气血之法内服汤药,同时配合调和气血,化瘀消斑的中药面膜外用,收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0.47%。  相似文献   

7.
8.
黄褐斑的辨证分型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褐斑多见于孕妇及月经不调女性。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分为肝瘀气滞、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阴虚、气血两虚、阴虚内热 6型。采取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面部黄褐斑 ,取得理想疗效。本病多因暴怒伤肝 ,思虑伤脾 ,惊恐伤肾致使气机紊乱 ,气滞血瘀 ,不能上荣 ,面部经络受阻 ,郁结不散而生黄褐斑 ;或肾精受损 ,久伤阴精 ,疲劳过度 ,水亏不能制火 ,血虚不荣 ,酿成褐斑。治疗应以恢复脏腑功能 ,调和气血 ,加以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9.
张志荣 《中医研究》2011,24(10):58-60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黄褐斑患者采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到本院诊治的黄褐斑患者46例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分别为23例,对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VB6和VC治疗,tid,药物使用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7%)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6%),其总有效率比较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使用中医辨证法治疗黄褐斑具有显著疗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笔者自 1993年始用外搽中药膏剂与耳穴割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黄褐斑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9例 ,年龄 2 3岁~ 41岁 ;病程 3个月~ 6浕 ;发病时间均在妊娠后 ;伴情志抑郁、胸闷太息者 8例 ,伴纳差乏力、面色萎黄者 6例 ,伴头昏目涩、腰膝酸软者 8例 ,伴心烦易怒者 6例 ,余无明显不适。所有病例均排除严重妇科疾病及肝病。2 治疗方法2 1 耳穴割治 病人取坐位 ,医者按摩耳廓 ,使之红热 ,常规消毒 ,以内分泌、缘中、肺、肝、脾、肾、面颊及相应部位为主穴。卵巢、三焦、皮质下、枕、神门、子宫为配穴。用 17号刀…  相似文献   

12.
辨证治疗女性黄褐斑3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卫华 《河北中医》2008,30(9):923-924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2003-00-2007-03,笔者辨证治疗女性黄褐斑36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11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标准的该病患者112例,予中药内服、外敷并内服西药等方法治疗,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66例,显效25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5%(95%CI=91.7%-99.3%)。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和内服西药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铸  翟传义 《河南中医》2003,23(2):36-37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 ,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基本损害为具有特征性银白色成层鳞屑的丘疹或斑丘疹。相当于中医学之白疒匕 。本病病因未明 ,好发于青壮年 ,在自然人群中约2‰的发病率 ,男性多于女性。银屑病临床可分 4型 ,其中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基本损害为表面有银白色鳞屑的丘疹或斑丘疹。好发于头皮及四肢 ,并可累及全身 ,病程长 ,常反复发作 ,难以治愈。笔者对 12 6例寻常型银屑病采用辨证内服中药 ,配合中药外洗、中药油膏外涂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经观察治疗的 12 6例病人中 ,男 76例 ,女 5 0例 …  相似文献   

15.
面部黄褐斑是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皮损部位以面部两颊为最多见,影响容颜,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予以辨证施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黄褐斑6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均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20岁,以30~40岁为多见,病程短者2个月,长者达10年以上,以1~3年者居多(占74%),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症候。1.2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皮肤病学》的有关诊断标准,对面部…  相似文献   

16.
褐斑消汤治疗黄褐斑9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chloasma)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病.笔者从2003年5月开始使用自拟褐斑消汤治疗黄褐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面部黄褐斑5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永琼 《四川中医》2004,22(2):82-83
采用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型,治拟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用逍遥散加木蝴蝶、红花、香附、三七、升麻、白芷等;气滞血瘀型,治拟理气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甲珠、三七、升麻、白芷、木蝴蝶等;气虚血瘀型,宜补气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大枣、党参、丝瓜络、升麻、白芷、木蝴蝶等;气血两虚型,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鸡血藤、酸枣仁、升麻、白芷、木蝴蝶等;肝肾两虚型,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女贞子、升麻、白芷、木蝴蝶等。治疗56例,显效32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2%。  相似文献   

18.
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3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蔚 《山西中医》2001,17(3):46-46
自 199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 ,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治疗黄褐斑 38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诊断明确的黄褐斑患者 38例 ,其中男4例 ,女 34例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44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8年 ;伴有肝炎者 4例 ;女性病例多伴有月经不调。1.2 辨证分型1.2 .1 肝郁脾虚型 (13例 ) :症见黄褐斑色淡 ,形态不规则 ,多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颜面部 ,平素情绪易波动、易怒或忧郁 ,胸胁胀闷或月经不调 ,纳差 ,肠鸣或便溏 ,舌淡、苔薄白 ,脉弦缓。1.2 .2 肝肾阴虚型 (8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结合氢醌霜外用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结合氢醌霜外用对照组42例两月后的疗效对比;方法治疗组肝气郁结者以逍遥散为主方,气质血瘀者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肝肾不足者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中药煎液,1剂/d,分两次口服,同时予以氢醌乳膏外擦皮损处,轻度按摩,早晚各一次。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 0.3 g,3次/d,维生素E 0.1 g 1次/d,同时同样方法外用氢醌乳膏,两组疗程均为两个月。两个月疗程结束后,将两组疗效情况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后,结果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有效率(P=0.436,χ2=0.606)、总有效率(P=0.384,χ2=0.757)上并无差异性,但在显效率(P=0.019,χ2=5.463)上,两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证明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相对于治疗组而言能显著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煎剂内服联合中药面膜外敷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黄褐斑患者辩证分为肝郁型、血瘀型、脾虚型、精亏型四种类型分别给予经方加减内服,同时联合中药面膜(由珍珠母、自芷、白附子、白茯苓、白僵蚕组成)外敷治疗,6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2.3%。结论中医辩证结合中药外敷治疗黄褐斑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