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 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产后PFD患者1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Ⅰ类肌力持续收缩压、Ⅱ类肌力最高收缩压及PFIQ-7评分及疗效.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地肌肉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进入我院治疗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依次编号01~68,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平均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体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常规体操训练基础上另加以盆底肌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肉恢复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训练后盆底肌张活力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患者盆底肌肉恢复远差于实验组,实验组的肌电活动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采用盆地肌肉训练的方法,康复效果明显,建议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盆底肌肉训练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沈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盆底肌肉训练.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120例住院分娩产后6周的产妇,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产后盆底肌肉训练。产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以及POP-Q分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肉张力以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训练6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肉张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P-QI度脱垂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有助于提高盆底张力,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底功能,对产后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实验组在对照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训练,两组康复时间为8周。结果实验组27例患者均得到康复治疗,对照组22例康复治疗后有效,有效率为81.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8.101,P=0.024。康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Ⅰ类肌纤维盆底肌收缩时间(3.69±0.51)s和(2.13±0.94)s,都明显高于康复前的(1.43±0.44)s和(1.40±0.14)s(P<0.05),康复后实验组的Ⅰ类肌纤维盆底肌收缩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能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肉张力,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究盆底康复操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盆底肌力和情绪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77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8例)和B组(39例).A组产妇接受常规产后康复方式,B组产妇在A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孕期盆底肌肉锻炼对孕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252例。均为单胎初孕,首诊孕周为16+~30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予以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并进行持续的盆底肌肉锻炼至少8周。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健康指导,观察两组孕妇于首诊时、首诊8周后相关盆底功能情况,分娩时第一、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以及产后3个月SUI发生的情况。结果首诊8周后,两组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持续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第一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OP—Q分度0度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SU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缩短第二产程,可以降低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改善孕期盆底组织功能,有利于孕妇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高琳君 《上海医药》2021,(18):37-39,48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生物电子反馈仪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组给予盆底康复生物电子反馈仪治疗,20 min/次,2次/周;两组均治疗8周.观...  相似文献   

11.
刘浏  张妤  卫兵  王文艳 《安徽医药》2015,36(5):522-525
目的 探讨3种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足月妊娠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后第42天经与产妇详细讲述治疗方法后,征求产妇意见进行分组。A组行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家庭阴道哑铃治疗;B组行家庭阴道哑铃治疗;C组行盆底肌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3个月后检查3组患者盆底肌力。结果 治疗3个月后3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辅以阴道哑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200例产后尿潴留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产后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盆底肌锻炼。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肌纤维水平改善率、脏器脱垂率、疼痛评分、产后尿潴留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的76.0%,肌纤维水平改善率80.0%高于对照组的48.0%,脏器脱垂率6.0%低于对照组的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3.2±0.4)分低于对照组的(6.7±1.3)分,尿潴留症状改善时间(2.5±1.1)d短于对照组的(4.5±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产妇产后强化盆底肌锻炼有助于改善产妇肌纤维水平,缩短尿潴留症状持续的时间,减轻产妇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分娩前、后全程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取孕产妇204例,68例自孕28周开始盆底肌功能锻炼至产后3个月(全程组),68例于产后行盆底肌功能锻炼至3个月(产后组),68例按常规妊娠分娩处理,(对照组).观察阴道分娩前、分娩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和产后3、6、12个月尿垫试验阳性率.结果 孕28周,各组盆底肌张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阴道分娩前,全程组产妇Ⅱ级<肌张力≤Ⅲ级与Ⅰ级<肌张力≤Ⅱ级的比率均高于产后组与对照组(P<0.05),肌张力≤Ⅰ级的明显低于产后组与对照组(P< 0.005 );阴道分娩后3个月,全程组产妇Ⅱ级<肌张力≤Ⅲ级的比率明显高于产后组与对照组(P< 0.005),Ⅰ级<肌张力≤Ⅱ级与肌张力≤Ⅰ级的比率均低于产后组与对照组(P< 0.05和尸<0.005).全程组产后3、6、12个月的尿垫试验阳性率均低于产后组与对照组(全程组:14.7%、7.3%、1.4%,产后组:23.5%、16.1%、7.4%,对照组:39.7%、30.9%、20.6%,P均<0.005).结论 早期全程行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增强盆底肌收缩力,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会阴切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经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会阴护理,观察组43例采用一对一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第3d、5d会阴切口无肿胀程度及Ⅰ级切口疼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孕产妇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促进会阴切口的愈合,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产后女性盆底肌力的状态,分析影响产后女性盆底肌力评级的因素.方法 以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盆底肌力检测的产后女性共21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HENIX 2诊断系统平台,结合评价盆底肌肉综合肌力的指标Oxford评分(MOS)对盆底不同类别的肌纤维进行肌力评级,并对影响肌力评级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PHENIX评估和MOS评分对盆底肌力的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②近4/5的产后女性盆底肌力的异常.③孕前体重越大及孕前BMI越小,盆底Ⅰ类肌异常的风险越大;而产后体重越小及产后BMI越大,盆底Ⅰ类肌的风险越大.④顺产、孕周和产次的增加,都可导致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风险增加.⑤选择适当的会阴切开方式(胎头位置、长度、角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盆底肌纤维肌力.⑥在42~60 d的研究范围内,年龄、身高、胎儿体重不是影响盆底肌力的相关因素.结论 妊娠及分娩是影响产后女性盆底肌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产后盆底肌力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1日-2012年1月113在本院妇产科门诊通过筛查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4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0例和对照组220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尿失禁改善情况、性生活情况及行盆底肌肉功能评估,盆腔脏器脱垂测定,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盆底肌收缩力、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压力性尿失禁等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满意,较单纯盆底肌肉锻炼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对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选取72例,包括40例尿失禁和32例器宫脱垂,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女性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盆底超声检测,并分析对比其盆底形态学观察指标.结果 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尿失禁组[(16.15±5.71) cm2、(16.48±3.71)cm2、(18.40±6.12)cm]和器宫脱垂组[(16.42±3.75) cm2、(18.16±2.97) cm2、(24.15±4.31) cm2]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90±2.10)cm2、(14.67±2.53) cm2、(17.58±3.41)cm2)];其中Valsalva状态下前者M值[(6.15±0.71)cm、(6.04±0.67)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9±0.70) 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盆底超声可有效反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结构,通过在不同状态下对盆底结构形态参数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流动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流动人口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一所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分娩并在产后42 d来院复查的产妇1295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影响因素调查.生存质量的评定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结果 流动女性产后42 d PFD发生率为25.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体重增加、第二产程时间、孕期及既往糖尿病是PFD的危险因素;PFD产妇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产妇(P<0.05).结论 应当重视流动女性PFD的发生情况,加大对流动女性的健康宣教,合理控制孕期体重,避免增加腹压,从而预防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