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恶性肿瘤与止凝血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20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约50%,而同期恶性肿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了80%。由于肿瘤病理学研究的进展,恶性肿瘤与止凝血功能的问题亦日受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和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TT的缩短(P〈0.05)。②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X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③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为其预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液标准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缓解期患者PLT、Fbg与对照组指标差异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对照组不同疾病周期的指标的变化,缓解期的患者PLT、Fbg明显高于进展期的患者,TT、aPTT、PT低于进展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随着其病情的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临床诊断期间,可将PLT、Fbg作为检查的特异性指标,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有无复发、转移不同时期患者的诊断、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8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后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出现PT、aPTT的缩短(P〈0.05)。(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后这些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复发转移者中变化更加明显,可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凝血象的改变在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不断变化,笔者对217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测定,同时跟踪对其中在病程中合并出血的61例患者的凝血象进行观察,并就其改变的原因临床意义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止凝血指标及细胞因子IL-6、TNFα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原因。方法测定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TF、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以及Fbg、D二聚体、tPA、IL-6、TNFα血浆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TF、Fbg、D二聚体、tPA血浆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或P<0.01)。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止凝血指标异常,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均处于激活状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并对36例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检测项目包括PLT、PT、aP TT、TT、Fbg、D-D等常规止凝血指标,及GMP-140、TF、AT、TAT、PAP、tP A、PAI-1等反映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指标。结果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和D-D的升高(P0.05),但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 TT的缩短(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和TAT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AT活性的降低(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和tP A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常规止凝血指标和分子标志物指标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人工机械瓣膜替换围术期凝血功能改变及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人工机械瓣膜围术期合理抗凝治疗,减少血栓栓塞与抗凝出血并发症,对40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7,15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D-dimer),纤维蛋白原含量(Fg)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改变进行了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营养风险及营养受损状况的变化,分析化疗后营养风险变化与年龄和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调查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的营养风险,并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是否〉60岁)、发生部位(是否为消化道)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在化疗前后营养风险和营养受损情况的变化。结果研究对象总体及各组化疗后的营养风险评分均明显高于化疗前(均P〈0.05),其中老年组和非消化道组的营养风险率化疗后较化疗前提高较大;患者化疗前后,在营养受损状况的变化中,除中青年组和消化道组近期体质量下降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营养风险较之化疗前明显增加;化疗期间营养受损情况恶化显著;老年患者和消化道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但化疗后以老年和非消化道患者营养风险率上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静脉输注硼替佐米前后血浆内皮素-1和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α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静脉输注硼替佐米1 h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比输注前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输注前明显降低(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变血管内皮细胞抗凝活性而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肿瘤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理明  王少彬  陈俊辉 《医学综述》2006,12(23):1452-1454
射频消融(RFA)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导向新技术。RFA治疗恶性肿瘤后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可能是其治疗肿瘤的机制之一,对病情及预后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国产和Stago公司凝血活酶试剂和沪产血凝仪。对33例长期口服华法令患者血浆。分别采用该机STA键和AME键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表明各组测定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认为以血凝仪机内内定凝血酶原时间12秒为标准的自动计算校正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后的校正值作为最终检验报告值,使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方法更精细;Stago试剂质量和稳定性好,更适合抗凝治疗的监测;呼吁我国建立与WHO接轨的PTINR检验值制。  相似文献   

16.
卫文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22-3123
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51例患者依据ACC/AHA/ESC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进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7.54%(4例),较我院以前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37.74%),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高。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根据恶性肿瘤在细胞代谢、分化程度、细胞周期之特点,以化疗与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AK,/IL-2联合应用新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化疗与LAK/IL-2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做CT、B超、AFP、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33例经治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分别为:食管癌83%(5/6)、胃癌42%(3/7)、肝癌43%(3/7)、结、直肠癌67%(2/3)、胰腺癌50%(1/2)、肺癌40%(2/5),恶性淋巴瘤67%(2/3)。33例患者中合并有恶性胸、腹腔积液者6例,经以上治疗后,其腔内积液均全部消失。结论:正确合理的化疗与LAK/IL-2联合应用,比单用一种疗法更加有效,而且可降低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