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治疗的原则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节制饮食,多食淡味,少食肥甘厚昧之晶,且饮食五味(酸、甜、苦、辣、成)不可偏尝。因为五味各有所伤。《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五味偏嗜,损伤了脾胃,成为慢性胃炎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日常饮食口味离不开酸、甜、苦、辣、咸,不同地区的人饮食口味各异,如广东人喜食甜品、浙江宁波一带的人尤为嗜成、西域之人多食辛、川人则是无辣不欢,而孕妇偏好酸味等。可见,口味的偏嗜常常与生活区域或某些特殊的生理、病理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3.
《西部医学》2007,19(5):840-840
酸甜苦辣咸,是对日常饮食口味的概括。为了人体健康减少疾病,专家建议饮食五味:多食酸、多食苦、多食辣、少食甜、少食咸。[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酸、苦、甘、辛、咸五味,在食物、药物中都各有所具,《内经》论之很详。本文仅就《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两句经文分析一下它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5.
中药中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其最早记载,据目前资料,见于《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又云:"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了863名老年人的味觉敏感度,并调查分析了老年人的饮食习惯、烟酒嗜好、口腔内修复体与味觉改变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味觉功能有所减退,所测定的甜、咸、酸、苦四种基本味觉中,以酸味减退最明显,其次是咸、甜、苦、味觉。经统计学处理,甜味觉在老年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咸、酸、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的苦味觉敏感度明显低于女性(P<0.01)。100名每天吸烟超过20支老年人与对照组比较,甜、酸味觉有显著性差异(P<0.05),咸味觉无显著性差异(P>0.05),苦味觉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1)。158名戴全口托牙老年人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尤其是苦味觉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1)。  相似文献   

7.
晓京 《开卷有益》2014,(8):64-64
<正>立秋立秋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暑热未尽,余炎未消,晴天的中午气温仍很高。立秋后,肺的功能开始旺盛,中医认为肺属金,其性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也就是说,立秋后,多食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可适当多  相似文献   

8.
酸味初探     
《尚书·洪范》曰 :“曲直作酸”。曲属阴 ,直属阳 ,曲直作酸是说阴中有阳而后作酸。药性酸味 ,其功悉是若此 ,能曲能直 ,曲者收之义 ,直者散之义 ,故《汤液本草》谓 :“酸能收能散也。”下面就酸味的作用做初步探讨 ,不当之处 ,请同道斧正。1 收敛固涩酸味能收能散 ,用之得当 ,可收敛正气 ,治正气耗散诸证。正气耗散 ,在上见久咳虚喘 ,在外见自汗盗汗 ,在下为久泻久痢 ,在男科则为遗精滑精 ,在女科则为崩漏带下等。酸味药如五味子、五倍子、乌贼骨、金樱子、罂粟壳、地榆等皆能收敛 ,分别治上述诸证。酸味药用之不当 ,则收敛邪气 ,遗患种…  相似文献   

9.
五味偏嗜指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太过,无论是药物五味还是饮食五味都与人体有密切的关系。五味对五脏有滋养作用,但如偏嗜或久用,就会引起相应脏腑之气增加,偏胜,使该脏腑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疾病。如过咸:咸味作用于肾脏,易损伤肾中精气,肾气虚耗,温煦不利,水邪上犯,若上凌脾土,导致筋肉短缩,若水气凌心,则发为水肿,惊悸等。  相似文献   

10.
妇女的疾病多属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肝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依赖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促进 ,五行上相互生克制约 ,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木曰敷和……水曰静顺。”《尚书洪范》亦有“水曰润下 ,火曰焱上 ,木曰曲直”之说。故而肝性为温敷和曲直。肾性为寒 ,静顺润下。《内经》说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辛补之 ,酸泻之 ,肝恶风。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咸泻之 ,肾恶燥。”肝主疏泻 ,性喜条达 ,故用辛散之药以散肝之结 ,使…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科学的食谱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中医学素有药食同源之说,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作用趋向,只是其性能一般不如药物强烈,有部分食物兼有食物和药物的  相似文献   

12.
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性味上,多选用甘寒、酸甘及咸寒之药,体现了甘寒养阴、酸甘化阴及咸寒滋阴的组方法则。并体现三焦分证用药特点:上焦主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生津药配伍甘凉生津之味;中焦主选甘、苦、寒之药,重救胃阴;下焦主选甘、咸、酸、苦、寒、平之药,以滋补肝肾之阴,并顾及肺胃之阴。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辨治脾胃病时,尤重视"胃阳"理论。认为胃为阳腑,胃阳充足,则纳食传导功能正常。若胃阳虚衰,其辨证论治经验为:阳虚冷闭,宜温阳散寒降浊;阳微饮阻,需辛热通阳开浊;脾胃两虚,则理中焦温脾阳;肝风犯胃,采用苦降酸泻和阳;胃阳日薄,以通补胃阳为要;阳微气阻,则可调气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14.
7饮食 日:"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也".然而,饮食必须以俭约为佳,厨膳勿使脯肉丰盈.食啖佳肴,务必简少.不要暴饮暴食,不多食生冷.不极饿而食,食不过饱.不极渴而饮,饮不过多.饮酒要节制,不要酗酒,不要饮酒当风.饮食五味不偏嗜,五味偏嗜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饮食不要过饱,若贪味多食,临盆大饱,食旋腹胀短气,或致暴疾,变生霍乱.夏至后至秋分节,必须慎肥腻、饼霍、酥油之属.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人胪胀泄利.饮食五味不可偏嗜,"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注意饮食卫生,勿食生菜、生豆、陈腐物.日:"茅屋漏水坠诸脯肉上,食之成瘕结","饮食上有蜂行住,食之必有毒,害人".还要注意,腹有宿病,"勿食鲮鲤鱼肉,害人".食后散步摩腹,则食易消.夜勿过于饱醉.  相似文献   

15.
芍药甘草汤,方出张仲景《伤寒论》。该方由“白芍、炙甘草各四两”组成,主治足挛急。笔者本着上方甘酸相合,酸味入肝、补肝,肝得酸补,筋得酸润而不拘缩及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又结合现代研究证明,此方有镇静、镇痛及松弛平滑肌、横纹肌这一事实,特将上方剂量做适当调整,且甘草用生不用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素问》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成,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莱: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相似文献   

17.
自古有“喜欢吃酸食的人健康长寿”的说法。当人们进食合理、体力充沛时,一般对于酸味比较强的食品不会感到厌恶。而且,对于酸食不反感的人,大部分对于食品不挑剔。他们很少偏食,身体当然健康。但是,突然喜欢吃酸食的人,内心多有烦恼。例如,妇女妊娠时会对酸食物发生兴趣。这不仅由于孕吐的缘故,而是身体本能地通过摄取酸食缓和妊娠带来的不适和烦恼。另外,在众  相似文献   

18.
<正>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豆豉始创制于春秋战国之际。《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无豆豉,当是秦汉之际出现。《史记·货殖列传》始见豆豉记述。《齐民要术》载有制作豆豉的技法。东汉开始用作药物。以后历代食籍、药籍均有关于豆豉的记述,至今仍为重要调味料之一。唐代时,豆豉传入日本,成为纳豆。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  相似文献   

19.
气味厚薄理论渊源于《内经》,形成于金元易水学派,明清也有不少医家继承和应用之,而现在却弃之不用或予以回避。其实,它本身就是从中药气味学说发展起来的,对阐明药物性能功用具一定指导作用,何谓气味厚薄?张元素从天地阴阳属性立论,将气味厚薄表述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阴中之阴……酸、苦、咸、寒是也”;“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辛、甘、淡、平、寒、凉是也”,“气之厚者,阳中之阳……辛、甘、温、热是也”。此文对气味厚薄之划分已很显豁。此外,对某些特殊药物来说,气味厚薄还应包括味觉和嗅觉对药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方出张仲景《伤寒论》。第338条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乌梅丸治蛔虫病确有良效,究其机理,一般多采用《名医方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解释,竟信而无疑。笔者认为,乌梅丸酸辛苦味并用确属事实,但仅用性味阐述治蛔机理却十分牵强,值得商榷。假若选用麻黄、葱白之辛,大黄、黄芩之苦,白芍、五味之酸重新组合一张酸辛苦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