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色养五脏     
刘本义 《大家健康》2013,(11):20-20
相传慈禧太后喜食肥甘厚腻,一次因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御厨心急如焚,与太医商量后,制作了一种特别的糕点给太后食用,几天后,太后病症消失殆尽,食量大增,周身有力。这个神奇的糕点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此糕含有茯苓。芡实、莲子、薏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共八味药食两用之品,研细成粉,加白糖,经水调和蒸制而成,取名”八珍糕”。其制作考究,山药须用无边铁锅文火炒至淡黄色,莲肉须去心晒干文火炒至深红色……使八珍糕呈现淡黄色与深红夹杂,色泽美妙。八珍糕蕴含了“五色养五脏”的食疗理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根据五行学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  相似文献   

2.
<正>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人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并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记》更是对天人合一,自然界五味偏嗜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精确的记述,以"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来揭示五味太过伤害五脏的一般道理对当今养生防病及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原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相似文献   

3.
五味入五脏是指中药中的辛味药,甘味药、酸味药,苦味药,咸昧药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肝、心、肾五脏。《内经》一书中称五味所入,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后来形成药物归经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按归经理论,五味入五脏是表明辛对肺、甘对脾、酸对肝、苦对心、咸对肾分别有特定的选择性作用,既是药性理论,在众多的药物中应有普遍性,对学习和临证应用药物当有规律可循,应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合理膳食,才能保证人体健康。了解食物特性,明白脏器功能,掌握食物颜色与人体脏器间的对应关系,科学饮食是大家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五色五味"理论被后世医家谙熟并指导临床实践。此理论产生于五行、阴阳归属关系,基于此,"五色五味"入通于人体五脏,即青、酸入于肝,赤、苦入于心,黄、甘入于脾,白、辛入于肺,黑、咸入于肾。观察人体五色变化,可知疾病顺逆与病损部位,五味适宜,补养五脏,五味过及,有损五脏,故补益五脏,应谨和五味。掌握"五色五味"理论,对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8.
五色缘     
你说父母爱我们么?你说我们不爱父母么?但许多孩子的原罪却追溯到了父母那里。这是一个严肃得令我们不得不思考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0.
应区分藏象学五藏与解剖学五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前的中医研究方面提出因概念不清引起对中医藏象理论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而进行的一些错误研究。并从系统观点出必  相似文献   

11.
从当前的中医研究方面提出因概念不清引起对中医藏象理论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市进行的一些错误研究。并从系统观点出发提出“五藏的功能即是五藏自身”的意义。提出应避免中西概念混用,把藏象学的五藏(心藏、肝藏、脾藏、肺藏、肾藏)与解剖学的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明确区分开来,使五藏概念更好地反映五藏内容。  相似文献   

12.
就《内经》所提出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之论述,对饮食五味的作用、饮食五味与体质及发病的关系、饮食五味与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秋天蔬菜水果较丰富,除选择爱吃的,更要吃点有营养能养生的。下面就介绍一下金秋五色养生法。熏炸食物要配紫紫色食物富含多酚、生物类黄酮及含硫化合物,有一定抗癌作用,如洋葱和紫甘蓝等。饮食结构不合理,如喜欢烤、熏、炸、腌食物人群,就要多吃些紫色食物,这些紫色食物含有的生物活性因子,有一定防癌作用。食用方法:紫甘蓝味道好,凉拌和清炒都不错,而洋葱则和牛羊肉一起炒着吃,能相互遮掩彼此味道。  相似文献   

14.
15.
脉与五脏     
"脉"字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古书中"脉"字写为"娠"或"胍"以这样理解:"血"字旁的"脉"字表明"血液流动于脉内":"肉"字旁的"脉"字反映了"血管的具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略论钱乙五脏辨证与五脏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略论钱乙五脏辩证与五脏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我区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红红绿绿的,还有人把卤肉、卤旦染得红彤彤,“腌酸”染得黄澄澄。过去群众常用枫树叶、苋菜、槐花等植物染色,近来,有些人改用了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女人就像茶,只有细细的品味才能体会其中唇齿留香的甘醇。那么,作为一个女人,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带有一丝茶香呢?在这个充斥着各种饮料和咖啡的时代,不如泡一杯五色清茶,让自己做一个茶香袅袅的醇美佳人。  相似文献   

20.
少阳枢机与五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