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疗效卓著,避免了小儿服药之苦及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儿科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历史源远流长,在最早的古典医籍《五十二病方》中,有:"以匕周抿婴儿疒契所"的记载,说的是用勺边刮擦婴儿患处,这是小儿推拿迄今见到的最早的原始资料[1].至明清时代,小儿推拿形成独特的体系,成立了小儿推拿专科,此时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此书对小儿推拿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后明太医龚玉林撰写了《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并单行成册,从此有了小儿推拿这一专业名称,同其他疗法一样,小儿推拿在临床不断的发展中,因为时间、地域、治疗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2.
罗任  邵瑛 《陕西中医》2006,27(5):602-604
简要介绍《厘正按摩要术》的学术特色,即:推崇小儿推拿;重辨证,独创胸腹按诊;创“推拿八法”,立法详细;取穴绘图,详尽示图;推崇穴位推拿;列证完备,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内外治法结合治疗疾病。阐述《厘正按摩要术》对小儿推拿学发展及临床的贡献:是小儿推拿史的一座里程碑,推动了小儿推拿的发展并且指导着当今小儿推拿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针灸名家杨继洲所撰的《针灸大成》中收录了一本堪称中国小儿推拿独特治疗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是书为《针灸大成》第十卷,书名为《保婴神术》。杨氏为提醒读者此卷非针灸类,特标明《按摩经》。后世因是书专论小儿推拿,遂称之为《小儿按摩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同时也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其作者为四明陈氏。至于陈氏究竟为何人,生、卒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  相似文献   

4.
黄学刚 《福建中医药》2014,(2):59-59,63
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是小儿推拿临床常用的手法之一,关于其操作方法、功效、主治,历代各个医家尚未有完全统一的观点,其作用机理亦少有论述。笔者有幸承蒙小儿推拿泰斗张寄岗老师的悉心教诲与传授,结合临床实践,对这两种手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体会,现总结如下。1操作方法1.1运水入土据《推拿手法学》[1]、《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书将本法列入复式操  相似文献   

5.
《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种特殊形式,孙思邈尤推崇推拿疗法应用于小儿疾病,认为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都可用推拿按摩治疗。《千金要方》还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但笔者发现,古今医家一直以来对推拿按摩防治小儿身体疾病的作用重视有余,而对其在小儿心理发育中的干预、调整作用关注不足。因此,笔者现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存推拿文献中有关小儿推拿穴位资料的整理研究,总结出小儿推拿穴位来源主要有三部分:①来源于十四经穴及奇穴;②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发展而来;③是在小儿推拿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特定穴。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同穴异名”、“同穴异位”、“同名异穴”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津沽脏腑推拿流派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津沽脏腑推拿得以应运而生。第一代传承人安纯如老先生操作古法腹部按摩,手法注重按法、摩法,操作虽简,却衍化至繁。安老手法传袁正道、王庆传、刘希曾、吴熙鹏、胡秀章等,使脏腑推拿得以开枝散叶。第二代传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第一任主任胡秀章先生将古法腹部按摩引入医院,清晰地梳理出以按腹、运腹、揉腹、推腹等独特手法为主,结合"五层气体、四种导疗"补泻理论的理论体系框架。陈志华教授是津沽脏腑推拿流派的第三代传承人,先后主持出版有《中医学解难》《中华腹部推拿术》《中华推拿奇术》等津沽脏腑推拿专著,他主持科研项目、开展津沽脏腑推拿技法的抢救与传承工作,在津沽脏腑推拿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王金贵教授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团队进行了津沽脏腑推拿流派全面系统整理与溯源,发展、凝练了古法腹部按摩揉运推的核心手法,融入了津沽地区特色捺穴疗法,确立了津沽脏腑推拿"医源于道,调气通脉"等理论方法体系,牵头起草并制定了脏腑推拿技术操作标准等,津沽脏腑推拿相关内容于2016年首次正式写入国家中医药规划教材《推拿手法学》。  相似文献   

8.
小儿推拿是推拿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源远而流长。伴随着整个推拿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成长壮大,尤其是明代《小儿按摩经》的问世,标志着小儿推拿开始了发展的新纪元,从此小儿推拿走上丁独立发展的道路。本文从三个阶段概括其发展历程,即远古至金冗时期的起源萌芽阶段、明清时期的形成发展阶段以及新中闰成立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小儿推拿在历史的发展中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发展盛况。不同流派的学术经验可促进当代小儿推拿的蓬勃发展。该文总结各流派的特点及核心学术思想,让更多的人能学习、了解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并将这些学术思想更好地应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周于蕃辑录、整理的《小儿推拿秘诀》,系统地总结和阐释了明代以前的推拿手法和经验,确定了手臂等推拿部位与脏腑的联系,首次提出推拿渐进适应原则,确立了先后次序以及手法的分类及适应症,对发展小儿推拿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穴位推拿治疗小儿发热,在明、清小儿推拿发展鼎盛时期其治法就已比较成熟;而中药泡澡治疗小儿发热也古已有之,宋.刘防所撰《幼幼新书》里就记载有《圣惠方》、《婴孺》、《婴童宝鉴》等古籍中的一些治疗发热的浴儿方。近年来,笔者将二法结合,用治小儿外感发热,起效更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302例小儿泄泻患儿,对其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其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302例患儿确诊后采用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次。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制定评价量表作为评价指标。结果经治疗302例患儿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94.04%。结论①三字经流派推拿临床疗效确切,尤以伤食泻、脾虚泻为佳。②手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荣谦 《光明中医》2011,26(4):745-746
自北宋中医儿科逐渐形成之后,小儿推拿按摩又形成了分支学科。明代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推拿按摩专著,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小儿推拿按摩学术体系的形成。小儿推拿按摩以其操作简便、疗效快捷、副作用少的优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被广泛应用治疗多种儿童疾病。我们在整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推拿一名 ,首见于明代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又称《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而在此以前的医书中未见“推拿”一词 ,为了更好地学习 ,挖掘祖国医学的推拿疗法 ,笔者查阅有关文献 ,兹将明代以前的推拿异名介绍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按摩自出《内经》,如《灵枢·九针》曰 :“形数惊恐 ,筋脉不通 ,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素问·血气形志篇》又说 :“形数惊恐 ,经络不通……治之以按摩”。《汉书艺文志》载 :“黄帝时 ,岐伯著按摩经十卷”。可见按摩是推拿的最早名称。2 按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说 :“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 ,天地…  相似文献   

15.
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我国小儿推拿主要三大流派之一,历经六代传承至今,通过家传制、师承制及学院制等传承方式,较完好地保存了刘氏小儿推拿的原有特色,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现将其发展历史脉络梳理如下,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流派的发展。1刘氏小儿推拿的创立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可追溯起源至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具体沿革如下:据《刘氏族谱》记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近代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选穴及手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和异同点,为今后临床应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提供借鉴。方法:检索、梳理各小儿推拿流派著作中关于心经积热型夜啼的相关治法、处方,对其中的选穴和手法的种类、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析不同流派的治疗特点。结果:共收集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小儿推拿处方10个,治法以清心泄热为主,涉及穴位26个,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天河水、小天心、肝经、手阴阳、心经及小肠等,其中小儿推拿特定穴占比80.77%(21/26),十四经穴占比19.23%(5/26);上肢部穴位占比84.62%(22/26),头面及躯干部穴位各占7.69%(2/26)。使用频次最高的小儿推拿手法为推法,占比66.23%(51/77)。结论: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以清心泄热为主,选穴以天河水、小天心、肝经、心经、小肠、手阴阳为主;取穴多为上肢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手法操作以推法居多。除以上共性之外,各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治疗理论,丰富了治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运用要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开运(1918年~2003年),苗族,著名推拿专家,副教授。曾任中华全国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分卷”主笔,湖南省首批审定的50名名中医之一。刘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创立了以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以“推五经”为核心内容的刘氏小儿推拿疗法,大大提高了临床推拿疗效。  相似文献   

18.
《小儿推拿要诀》先由明人周于蕃补辑、再由清人张振錾增校,并被其易名为《厘正按摩要术》。《厘正按摩要术》“卷一·按胸腹”共列有38条文,至少引用了11位日本腹诊医家的论述,所引用的腹诊观点多数可在日本腹诊著作《诊病奇核》中找到出处。本文对这38条文逐一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考证,得出日本腹诊是《厘正按摩要术》“卷一·按胸腹”的学术渊源的结论,同时也指出中国推拿是日本按摩和腹诊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小儿推拿下法的理论来源、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理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小儿推拿下法的理论来源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之“通泄”“消导”“攻逐”等学术思想,以推拿形式应用于临床实践首见于明代《小儿推拿秘诀》,后收录并发展于清代《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下法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胸腹部及手部经络穴位,可疏通气血、通调中焦气机,达到行气导滞、健脾助运的目的。对于临床治疗积滞及以积滞为病机引发的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朝光绪年间,登州宁海人徐谦光根据自己的心得及临床经验著成《推拿三字经》,其不仅仅论治小儿疾病,还将治疗小儿的推拿手法扩充用于成人,后经历代名家的整理、继承与发挥,特别是著书立说使之发扬光大,成为能流传至今的重要的小儿推拿流派.该流派目前理论与临床水平的最高代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一直在其传人李德修、赵鉴秋、葛湄菲等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三字经流派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